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稷山高台花鼓

於 2022年8月22日 (一) 17:39 由 习包子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add)
稷山高台花鼓

中文名稱∶稷山高台花鼓

類       型∶傳統民間舞蹈

地       點∶稷山縣

范       圍∶逢年過節、趕廟會

稷山高台花鼓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河東特色文化一個「絕」品,高台花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鼓樂舞蹈,源遠流長。相傳遠古時代,聖人后稷[1]於山西稷山教民稼檣,開啟了中國農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樂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來,人們沿用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穀豐登。由古代河東地區傳統的稷山花鼓發展演變的稷山高台花鼓,賦予了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新的生機。

在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花鼓有着廣泛的民間基礎,逢年過節、趕廟會、鬧紅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場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

目錄

表現形式

稷山花鼓最初的打法是:着男式表演服裝的演員為核心人物,在舞台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四個男扮女裝的配角圍着他表演。樂隊在旁邊伴奏,而且每一個段落間還配有歌曲演唱。後來,稷山花鼓由原來的清一色男演員,演變為有女演員加入一起演出,人員逐漸增多,表演形式不斷改進。抱鼓的由單人變為雙人雙打,跑圓場的由四人增至八人、十人。自明清以來,稷山花鼓又有了質的飛躍,演員陣容壯大了,化妝、服裝更為講究,動作技巧更為豐富,高難度技巧有蹲步劈*、鷂子翻身、凌空躍馬、水中撈月、金雞獨立、孔雀開屏、鞦韆盪虎、倒掛金鈎等,演出人員多達二三十人。在表演形式上特有的高台造型,抱鼓的成了六人三對,在表演到高潮時用十幾條板凳疊摞起架,演員分層表演,難度加大、花樣增多。稷山高台花鼓不斷創新,表演時人數多達200餘人,高台最高可加至11層。

蝴蝶的歌唱

如果把歲月中的往事比成一首久遠的懷舊歌曲,那麼一些縈繞於心的美好回憶,我更願意把它形容成蝴蝶的歌唱。一段塵封的往事,是一曲久違的旋律,常在不經意之間,輕叩你的心門;而那些珍藏的美麗,也總是在一個瞬間,如蝴蝶般,翩翩然,在心靈花園裡起舞輕唱。這樣的歌聲,時常撩撥着思緒,在心海里,泛起一陣又一陣的漣漪……

小時候,母親一有空就會帶我去郊外,母親說,在那裡,可以看到好多漂亮的蝴蝶,當我忍不住想用手捕捉那份美麗時,母親告訴我,每一隻漂亮的蝴蝶,都是在衝破束縛它自己的繭之後才變成的,歷經了化蛹成蝶的艱辛,才贏得陽光下的歡唱。母親的一席話,讓我幼小的心靈,盛滿對這小生靈的敬畏。我喜歡上了蝴蝶,央求母親為我畫一隻蝴蝶,從不會繪畫的母親,為了我,到處向街坊鄰居借來蝴蝶的各種畫樣,一筆一筆地,臨摹在紙上,還借來鄰居上小學孩子的蠟筆,為蝴蝶描上斑斕的色彩,那一刻,紙上的蝴蝶在飛翔……

讀小學,學校文藝匯演,要自己準備演出服,母親竟花了一夜時間,一針一線地,手工改良了一件白襯衫,垂直的下擺改成了圓擺,並在圓擺及襯衫的兩邊都繡上了金邊;領子上,在鑲嵌金邊的同時,還用七彩絲線一邊各繡上了兩隻撲翅的蝴蝶。一件平淡無奇的白襯衣,經母親的巧手慧心,魔術般地成了一件奪目的演出服。當我被同學們團團圍住,不停詢問時,那一刻,小小的我,心,像蝴蝶一樣飛翔……

進入初中,家中新添了一個叫「蝴蝶」的新成員,它是一台上海產的「蝴蝶牌」縫紉機,母親說,她第一眼看到「蝴蝶」時,就想着買下它,不止因為擁有一台縫紉機是母親夢寐以求的,還因為它的名字叫「蝴蝶」。這台縫紉機在當時要一百五十元,算是價格不菲了,母親問親戚借了錢,才湊夠這筆費用。儘管當時母親還不怎麼會用縫紉機,但聰明能幹的母親只用了不到兩天的功夫,踏出來的針線就已是密、齊、直了。這以後,母親學着縫製衣服,踩縫紉機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了,我的衣服款式也開始在同學間領導着服飾新潮流。母親做衣服很用心,她會把看到的式樣,加上自己的一點點創意,就變成了另一種時尚。那時,女生中流行穿着白色連衣裙,就是那種很普通的款式,而母親給我做的白色連衣裙,袖子是泡泡袖,袖口和裙擺下都加上了白色蕾絲花邊,裙擺的一側還繡上了一隻美麗的蝴蝶。母親的創意,讓這條連衣裙成為女生們紛紛效仿的式樣,也常被同學們借去當演出服。母親總是在做好一天家務活後,坐到縫紉機前趕製全家的衣服,我經常是在睡眼矇矓中,看見母親奮力踩着縫紉機的身影,也常常是在縫紉機「喀啦喀啦」的響聲中又進入夢鄉。夢境中,我仿佛聽到了蝴蝶的歌唱……

高中時代,我住校,逢周五才能回家。可母親總是不等到我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從家裡捎來為我縫製的新衣新裙。那時,學校早有明文規定,在校統一穿校服。母親送來的新衣,我也只能等到周五回家時才能穿。因此,每到周五放學後,我會換上母親做的新衣,如同過新年一般,急急地趕往車站。一路上,心,就像蝴蝶在飛翔,在歌唱……

時光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着,轉眼,我參加工作了,家中的縫紉機也變得「老態龍鍾」,有了歲月的滄桑了。機頭鍍的亮金屬已經剝落了一小塊,看上去,銹跡斑斑,機身上的五合板,也有幾個地方開裂了,只有檯面上的木板,因為多年反覆使用,仍是油光鋥亮。母親呢,也很少坐在縫紉機前了,偶爾在需縫補時,才會打起縫紉機,「喀啦喀啦」地踩一陣子。夜晚,似乎變得更加寧靜了,再沒有那單調的聲音伴我入眠了。在教育戰線上工作了一輩子的母親,更多的時候,是倚靠在床頭,拿着一本書,戴着老花鏡閱讀着,柔和的燈光,映照在母親臉上,愈發顯出母親的從容與悠閒,這樣的寧靜與安謐,在我的眼前,總會幻化成這樣一幅畫:藍藍的天,青青的草,繽紛的花蕾,斑斕的蝴蝶在歌唱……

儘管母親很少用縫紉機,但是給縫紉機作保養的工作一刻也沒有停過。隔三岔五的,母親總會拿出機油,小心地擦拭着,細細地端詳着,一如剛買縫紉機時那會兒。搬遷新家後,母親也不捨得丟棄它,就這樣,「蝴蝶」被安置在新家寬敞的陽台一隅。興致所及,母親仍會坐在縫紉機前,做一些家中的小飾物,美化家居。母親常和我念叨這樣一句話:在過去,縫紉機是方便生活的必備工具,現在卻成了她休閒娛樂的健身器材了。沐浴在陽光下的母親,坐在陪伴她多年的「蝴蝶」身旁,開心而滿足地笑了。這一幕,如今想來,仍讓我的心,顫動着,宛如那翩飛的蝶兒……

四年前,母親像蝴蝶一樣飛往天堂,家中的「蝴蝶」也停止了歌唱。陽台上,依舊灑滿溫暖的陽光,只是,寂寞的「蝴蝶」已暗淡無光。沐浴着陽光,我打開縫紉機旁的長型抽屜,拿出機油,學着母親的樣子,一點點地滴出機油,小心地用布擦拭着,當我最後用乾淨的軟布擦淨機身,細細端詳時,「蝴蝶」的光芒,霎那間,就在陽光下閃亮了,那一刻,我又聽到了蝴蝶的歌唱……[2]

獲得榮譽

稷山高台花鼓參與的國內各種表演大賽以及所獲殊榮

2003年9月,獲山西省第二屆廣場文化藝術節最高獎

2004年5月獲雲南昆明國際民族民間鼓舞大賽金獎

2004年9月,獲第七屆中國藝術節 「群星獎」金獎

2005年9月,參加「中華一絕」全國民間藝術大賽獲得銀獎

2006年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參加了中央新聞頻道春節大聯歡

2008年參加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儀式前表演

2009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春晚表演[3]

2011年參加央視3台《歡樂中國行》魅力運城的開場表演

2015年參加北京衛視傳承者》節目表演

2017年參加央視《東西南北賀新春》節目

2019年參加央視《非遺公開課》節目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稷山縣安福高台花鼓演藝中心獲得「稷山高台花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4]

高台花鼓千年不衰唱新風。  

視頻

稷山高台花鼓 相關視頻

《傳承者》山西稷山高台花鼓,滿堂喝彩
高台花鼓又火了

參考文獻

  1. 后稷,360個人圖書館,2014-4-11
  2. 江西散文網
  3. 山西稷山高台花鼓何以"敲"進2009年央視春晚,中國新聞網,2009-02-02
  4. 鼓舞(稷山高台花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