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牡丹江流域 |
國 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省 : 吉林省、黑龍江省 地 標: 鏡泊湖 源 頭: 牡丹嶺北麓 位 置: 吉林省敦化市江源鎮馬五店村西南 |
牡丹江位於中國東北地區,是松花江右岸支流,河名系滿語「穆丹烏拉」(滿語:ᠮᡠᡩᠠᠨᡠᠯᠠ,轉寫:mudan ula)的轉譯音,意為「彎曲的江」。發源于吉林省敦化市,於黑龍江省依蘭縣注入松花江,全長725千米[2]。現今牡丹江取代長城,成為冬小麥種植的北界。
多族居民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
在兩漢、魏晉時期,肅慎人改稱為「挹婁」。
南北朝時期,挹婁人又轉稱勿吉。
隋唐時期,勿吉又轉稱靺鞨,靺鞨族當時分為七個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張廣才嶺東牡丹江和寧安境內,呈寶部居綏芬河流域。
五代時靺鞨族改稱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舊日渤海國邊民被稱為生女真。到了清朝皇太極即位後,便將族名定為「滿洲」,稱為滿洲族,簡稱滿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稱為滿族。
公元698年,粟末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在牡丹江上游敦化敖東城建立了「震國」,史稱「舊國」。
公元705年,大祚榮受招唐朝改國號為「渤海」,正式成為唐朝管轄下的地方自治政權。
公元755年,大祚榮之孫,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將國都遷到今天寧安市渤海鎮,定首都名為上京龍泉府。渤海強盛時期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包括今吉林省、黑龍江省的大部,遼寧省少部以及俄羅斯濱海地區和朝鮮咸鏡北道、兩江道、慈江道及平安北道的一部分,幅員五千餘里,有戶十餘萬,常備兵數萬,號稱「海東盛國」。公元十世紀初,渤海國開始衰落。
公元926年,契丹攻占上京龍泉府。渤海末王大湮撰率眾出城投降,渤海國滅亡。
公元928年,契丹將渤海國王族及城內居民遷到契丹腹地今遼南地區,為使渤海人忘其國土,臨行前放火將渤海故都化為灰燼。渤海國從698年建國到926年滅亡,共傳十五世,歷時229年。
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完顏部崛起。據《金史·本記第一》記載:「始祖居完顏部仆干水之涯」,仆干水就是今天的牡丹江,女真完顏部最早就是居住在這裡。
公元1234年,蒙古帝國滅金。牡丹江流域女真族歸於元朝政府統治之下[3]。
不同名稱
牡丹江在唐代稱忽漢河,粟末靺鞨在此興起,建立渤海國,首府上京龍泉府位於今牡丹江右岸黑龍江寧安市渤海鎮境內。
元代稱忽爾哈河。
《明一統志》稱胡里改江,又稱呼拉哈河、虎爾哈河、胡爾哈河。
清代在鏡泊湖以下河段稱虎爾哈河或瑚爾哈河(滿語:ᡥᡡᡵᡥᠠᡠᠯᠠ,轉寫:hvrha ula),湖以上河段稱勒富善河(滿語:ᠯᡝᡶᡠᡧᠠᠨ,轉寫:lefu šan)[4]。
幹流流域
牡丹江發源于吉林敦化西南部江源鎮馬五店村西南牡丹嶺北麓,蜿蜒向北流經敦化市區、黑龍江鏡泊湖、寧安市、牡丹江市、海林市蓮花水庫、林口縣三道通鎮等地,最後於依蘭縣注入松花江。全長725千米,河道平均比降1.39%,流域面積38909平方千米。牡丹江幹流穿行於老爺嶺和張廣才嶺之間條形谷底中,上遊河道狹小,下遊河道寬度一般在400~500米。年均徑流量89.5億立方米[5]。
流域氣候
牡丹江流域地處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嚴寒漫長。年均氣溫3.5℃,極端低溫-43.1℃,極端高溫37.5℃。流域封凍期從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下旬。年均降水量540~61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年均徑流量89.5億立方米。流域植被較好,森林覆蓋率46%,河流含沙量很少。
中國河流:黑龍江水系 |
---|
黑龍江幹流水系 |
呼瑪河 - 額木爾河 - 遜畢拉河 - 庫爾河 - 烏爾米河 - 通古斯卡河 - 比拉河 - 比詹河 |
松花江幹流水系 |
松花江 - 牡丹江 - 呼蘭河 - 拉林河 - 阿什河 - 螞蟻河 - 輝發河 - 飲馬河 - 湯旺河 |
嫩江水系 |
嫩江 - 甘河 - 訥謨爾河 - 諾敏河 - 雅魯河 - 洮兒河 - 霍林河 |
額爾古納河水系 |
額爾古納河 - 海拉爾河 - 伊敏河 - 根河 - 貝爾茨河 - 得耳布爾河 |
結雅河水系 |
結雅河 - 謝列姆賈河 - 傑普河 - 吉留伊河 - 托米河 |
布列亞河水系 |
布列亞河 - 特爾馬河 - 尼曼河 |
阿姆貢河水系 |
阿姆貢河 - 尼梅連河 |
烏蘇里江水系 |
烏蘇里江 - 穆稜河 - 松阿察河 - 霍爾河 - 比金河 - 大烏蘇爾卡河 |
視頻
牡丹江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論牡丹江流域渤海古城的分布,道客巴巴
- ↑ 牡丹江,詞典網
- ↑ 牡丹江流域不同朝代的歷史變革,第一星座網,2015-11-07
- ↑ 牡丹江市名稱的由來,東方資訊,2018-09-26,人間最佳聲色
- ↑ 牡丹江區域概況,豆丁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