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呼和浩特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呼和浩特博物館現有兩處館址,分別為內蒙古博物館舊館和清?和碩恪靖公主府。呼和浩特市博物館前身是公主府。公主府按皇族品級營造,占地40餘公頃,院落五重,殿堂三進。寢殿兩面建花園、馬場,其後為禁衛房和園林,園林內池、山、樓、塔諸景齊備。民國時,公主府幾經改建,但主體建築尚保存完好。在最近開展的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呼和浩特博物館在民間徵集到珍貴的清代蒙古族「節慶禮佛圖卷」。

簡要介紹

呼和浩特博物館現有兩處館址,分別為內蒙古博物館舊館和清和碩恪靖公主府。內蒙古博物館舊館於2010年由自治區文化廳移交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決定劃歸呼和浩特市博物館作為館址;公主府是1989年由呼和浩特市博物館接管呼和浩特市師範學校移交而成為現今呼和浩特市博物館館址的。

原內蒙古博物館,現更名為呼和浩特博物館[1]。它不僅是我市地標性建築,也是見證我市歷史發展的重要單位。市委、市政府於2010年12月決定對呼和浩特博物館進行改擴建工程,總改擴建面積為6950平方米,其中抗震加固工程4950平方米,新建文物修復中心和辦公樓1200平方米,新建地下文物庫房800平方米,項目總投資4510萬元,建設期限為3年。

目前,呼和浩特博物館的主體改造建設已經完工。2013年12月22日對外開放,舉辦了「走進呼和浩特——全國書法名家暨內蒙古名家作品觀摩展」,並且接連承辦了8個重要的臨時展覽。2014年12月31日,「呼和浩特精品文物展暨第二屆皮雕皮畫藝術品展」隆重開幕,呼和浩特博物館正式啟用後,將長期對外開放,充分展示我市各朝代歷史文化和文明史發展過程。

呼和浩特博物館清和碩恪靖公主府位於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62號,是康熙皇帝六女兒和碩恪靖公主下嫁漠北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扎薩克多羅郡王敦多布多爾濟所建府邸。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是全國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公主府邸,總占地原六百餘畝,府苑結合,現存主體建築接近二十畝,其風格與明末清初京津地區王府相似,等級為「和碩」(郡王)。採用中國古代建築體系中傳統的中軸對稱格局,大面積夯築地基,主要為硬山式建築。公主府分四進五重院落,前有影壁御道,後有花園馬場,府門、儀門、靜宜堂、寢殿、配房、廂房、後罩房依例分布。因其建築精美,用料考究,工藝精湛,《綏遠城通志稿》稱「後枕青山,前臨碧水,建築與風景之佳為一方冠」。2001年獲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4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和碩恪靖公主府通過完整的公主府邸原貌展示,真實地反映了清代早期建築工程技術、生活水平、民族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情況,是研究清代北部邊疆地區歷史不可多得的實物依據,也是邊疆各族人民友好團結、共同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的歷史見證。

發展歷史

公主府,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將其妹靜宜公主嫁給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長子葛勒旦多爾濟,因公主酷愛歸化城一帶風光,乃建府於此。三十年,康熙帝又將六女恪靖公主嫁給葛勒旦多爾濟前妻所生長子敦多布多爾濟,後遷府於此。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復將多爾袞之孫女和碩格格嫁給恪靖公主長子根札布多爾濟,其後裔遂世居於此。滿蒙聯姻是清政府鞏固西北方統治的國策,因而不斷有公主遠嫁。

館藏文物

這批圖畫被分裝在四個大畫框裡面,屬於一部長卷,總長1.2米、寬1.5米,描繪了清代浩浩蕩蕩的禮佛遊行隊伍,其中有各種僧俗人物數 百個,還有眾多的車輛、旗幡、傘蓋、佛像等,對於研究清代蒙古貴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大的文物價值。

這部長卷分為前、中、後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導圖,描繪由十餘位頭戴神怪面具的僧人組成的舞蹈隊,在他們四周,繪有擊鼓、吹螺、吹號的許多僧人,場面浩大而熱鬧。第二部分是重要人物乘坐紅色的馬車出場,從他們的服裝、髮式、冠帽上看,應是蒙古貴族人士[2]及其家眷和隨行人員,在一輛又一輛的紅馬車兩邊,是舉着旗幡傘蓋的侍從人員。第三部分是後隊的僧俗人員以及城邑中的平民百姓和圍觀人員,他們服裝各異,有的步行、有的騎馬或坐小車,很有生活氣息。

據收藏者白老先生介紹,這些民俗畫卷,是他十幾年來一點點從民間收購後整理成為四大卷的,由於紙張比較脆,所以白先生用四個大畫框子把它們重新裝幀出來。呼和浩特博物館將對這些古畫進行修整,在清代公主府內展出。

視頻

呼和浩特博物館 相關視頻

呼和浩特博物館通過展出蒙元時期文物和圖片
呼和浩特再增標誌性建築——內蒙古革命歷史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