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地藏庵或者地藏寺、地藏庙等,是道教祭祀地藏菩萨的庙宇,常与东岳大帝、酆都大帝、阎罗王等阴界神祇合祀。通常是为了祈祷祖先、死者灵魂的冥福,与追求地方的安宁(不要受到魑魅魍魉的扰乱)而建。而地藏菩萨信仰源自佛教。由于三教合一的关系,庙中的神灵可能配祀有目连尊者、东岳大帝、酆都大帝、十殿阎君。
所谓阴庙,在道教上来说,是指祭祀无主孤魂的庙。祭祀阴界神明的庙宇,如城隍庙、地藏庵、东岳殿、阎罗宫等,亦为神庙而非阴庙。两者不可混淆,亦不可同日而语。[1]
著名地藏庵
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梵语:क्षितिगर्भ Kṣitigarbha[2]),又称地藏王菩萨,佛教菩萨之一,音译为“乞叉底蘗婆”[3],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而得名[4]。又因其发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大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菩萨、幽冥教主。亦被尊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
名称释义
地藏菩萨之梵文名“क्षितिगर्भ”(Kṣitigarbha),“kṣiti”(乞叉底)有大地之意,“garbha”(檗婆)有胎藏或含藏之意,故云“地藏”。王者,就表示于一切法自在义,王者就是自在义。[5]。《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等均称“地藏菩萨”,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则以“地藏王菩萨”称之[6]
起源与职能演变
西秦圣坚译《佛说罗摩伽经》中有“持地藏菩萨”,为释迦文佛说法时的听众之一。首次以“持地藏菩萨”名字出现的是北凉佚名译《大方广十轮经》卷八和北魏菩提流志译《佛名经》卷十二。其后隋朝时三藏菩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说地藏可引渡诸佛净土。此二经中的地藏,其神格和观世音菩萨及阿弥陀佛相近,职能以人间救苦,或以接引至诸佛净土为主。
至唐初藏川撰抄的《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简称《佛说地藏十王经》)及《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与武则天时实叉难陀所译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开始说眷属为亡人打斋做功德以求死者冥福乃至救赎之说,至此开始了地藏菩萨和地狱救赎相牵合。
参考文献
- ↑ 屏东县潮州镇 城隍观光文化祭. [2013-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佛法小常识. 中台世界. [200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3).
- ↑ 丁福保. 12px 地藏. 《佛学大辞典》. 维基文库. 1922 (中文).
- ↑ CBETA 大正新脩大藏经 T13 No.411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 T13n0411_p0722a08(05)和(06). [200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0).
- ↑ 梦参老和尚:念“地藏王菩萨”还是念“南无地藏王菩萨”?.
- ↑ CBETA 大正新脩大藏经 Vol. 3, No. 159 大乘本身心地观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