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火气大的观念源自中医,延用日久,民间飞以称之,甚至扩大运用在形容脾气容易爆发的情况。[1]
汉语词语
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热气。汉 王充 《论衡·言毒》:“火烟入鼻鼻疾,入目目痛,火气有烈也。”《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乡间失火……稻场上都是烟煤,兀自有焰腾腾的火气。”
“五行”说以火之气为物质运动的因素之一。古人以其同金、木、水、土等相生相克,并与五音、五色、季节等等相联系,故用以解释种种现象。《吕氏春秋·应同》:“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电者,火气也,其音徵也,故应之以电。”《晋书·郭璞传》:“又岁涉午位,金家所忌。宜于此时崇恩布泽,则火气潜消,灾谴不生矣。”《法苑珠林》卷七:“云何春热?时……地已燥坼,水气向下,火气向上。”
火力的强弱程度。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三折:“锅里水满了也,再放这枚金钱在内,用火烧着,只要火气十分旺相,一时间将此水煎滚起来。”
喻怒气。《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转来转去无定相,恼得心头火气冲。”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此老生平著述,全是一时火气,不许今人低首古人,何尝为解经讲学起见。”巴金 《月夜》:“ 唐锡藩 没有做到乡长,火气大得很。”
指欲火。《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一心想着 吴氏 日里光景,且把道童 太清 出出火气。”
中医指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原因。《素问·五常政大论》:“火气高明,心热烦,嗌乾善渴。”《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
医学用语
中医观点
中医认为生命的脉动靠一股真火(或叫真阳)来推动,它是生命的能源,借以维持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以便消纳、运化。只要这股真火存在,生命体不只是能量源源不断,五脏六腑也能正常。
假使这个火的火力不足,表示生命体的能源不够,身体就虚弱、脸色苍白、生命力不足、四肢温度较低,尤其冬天时变冰冷,平常也容易疲倦、怕冷、食欲不振、消化也差。
反之,若这股火太过旺盛,致使过盛的能量不仅无谓地浪费,累积在体内也会破坏身体,依中医的虚实理论而分实火与虚火,实火一般伤及肝或胃,因而简称肝火或胃火,而虚火则侵犯脾肾,所以又有脾火与肾火之分。
当人们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涕、牙痛等症状时,即使中医所说的上火。
西医观点
西医方面向来没有所谓“火气大”的名词,从西医的角度来看,“火气大”是一种体热滞积现象,而以“习惯性高热症”比较靠近。
人体会生热也会散热,以热处理的模式来了解,人体是一种半封闭性热自动处理系统,在生热方面,透过食物同化、肌肉活动及基础代谢达成,而在散热方面则透过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方式。
热由内生,散热则向外,身体中心尽量维持恒温,它由脑部下视丘的温度调节中心掌控。人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尤其是脂肪为热的绝缘体,以保护热源之无端散失。
有些人在热处理过程有如机器的冷却作用失灵,散热功能发不良,只维持在最低的散热标准如不知觉蒸发(包括不知觉出汗、呼吸道)、大小便及小额度的辐射、传导、对流等。
能耗散大量体热的出汗——蒸发作用失反而没有,这种人若再加上熬夜、少喝水、多吃辛辣热量食物时,体热就因散发不全而在体内随着血液流窜,暂不一定伤害到器官组织,但器官功能多少被影响而呈现一系列不舒坦的症状,这便是西医所了解的“火气大”。[2]
参考文献
- ↑ 火气的拼音_火气的意思古诗句网
- ↑ 火气豆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