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頜龍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近頜龍科(學名:Caenagnathidae)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屬於偷蛋龍下目,最初由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在1940年所建立,在當時為包含一群先進、無法飛行鳥類的一個目。
近頜龍科比早期的偷蛋龍類還要先進,例如尾羽龍,但與近親偷蛋龍科相比較時則相當原始。近頜龍科的最明顯特徵是其頜部,與包含偷蛋龍科在內的其他恐龍不同。偷蛋龍科恐龍有大幅減短的口鼻部,而近頜龍科恐龍的頜部長且特化,齒骨延長,聯合處大,但仍擁有偷蛋龍類的獨特喙狀嘴。
近頜龍科的頭頂也相當獨特,但最早期的物種僅發現顱後部份,除此之外還有:固定的踝部(同樣見於擬鳥龍)、極短的尾巴、天青石龍可能具有尾綜骨[1]。此外,近頜龍科恐龍擁有典型的獸腳類手臂,以及相當短的第三手指;而偷蛋龍科恐龍擁有較長的手臂與手指,以及相對較短的後肢。近頜龍科的後肢修長,使牠們外型類似鴯鶓等鳥類。
詞源
近頜龍意為「最近的頜部」。當首次發現近頜龍時,因為牠們的下頜特徵,而被認為是古頜總目(例如鴕鳥)鳥類的近親。因為牠們可能是鳥類的白堊紀近親,因此將牠們命名為近頜龍(最近的頜部)。然而,大部分的古生物學家現在認為這些的類似鳥類的頜部特徵,其實是與鳥類趨同演化的結果。
分類
近頜龍科與偷蛋龍科為姐妹分類單元,共同組成近頜龍超科。在系統發生學研究中,近頜龍科演化支被定義為:包含纖手龍,但不包含偷蛋龍在內的最大演化支。但近頜龍科目前只有六個種被古生物學家所普遍承認,隨者近年的新發現與新理論,可能高達10個種。近頜龍科有非常混淆的分類歷史,這些混淆主要來自於近頜龍科第一個被敘述的纖手龍屬。因為大部分近頜龍科的化石保存狀態並不良好,進而導致鑑定上的錯誤,而纖手龍的不同標本與不同骨頭在過去曾被歸類於許多不同的種。
舉例而言,Macrophalangia的腳部化石與纖瘦纖手龍的化石都發現於相同年代的同一地層,後來發現的手部與腳部化石,證實Macrophalangia與纖瘦纖手龍的相同動物[2];而近年發現的部分頭骨、手部、腳部化石,證實纖手龍與近頜龍也是同種動物。[3]近頜龍目前被認為是纖手龍的次同物異名,而近頜龍是近頜龍科的名稱來源;當近頜龍的名稱不再使用時,近頜龍科仍然是有效的名稱。
近年的種系發生學研究提出不同結果,許多近頜龍科的物種,其實親緣關係較接近於有頭冠的偷蛋龍科。近頜龍本身被改歸類於偷蛋龍科的單足龍亞科,而近頜龍科不被認為是有效分類單元,所屬物種多被歸類於單足龍亞科。
參考文獻
- ↑ Barsbold R., Osmolska, H., Watabe M., Currie, P. J., and Tsogtbaatar K. 2000. New oviraptorosaur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Mongolia: The first dinosaur with a pygostyle.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45 (2): 97-106).
- ↑ Currie, P.J. and Russell, D.A. 1988. Osteology and relationships of 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 (Saurischia, Theropoda) from the Judith River Oldman Formation of Albert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 Revue d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e la Terre 25 (3): 972-986.
- ↑ Sues, H.-D. (1997). "On Chirostenotes, a Late Cretaceous oviraptorosaur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western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7 (4): 69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