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春秋繁露

(重新導向自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共分十七卷、八十二篇,其中「卷第十:第三十九篇、第四十篇,卷第十二:第五十四篇」等三篇闕漏,剩七十九篇。由漢代董仲舒所撰。

「繁露」代表聨貫現象。「春秋」為事情、命名等各樣的解說。《春秋繁露》大力宣揚「三綱五常」的道德觀。當中內容包括楚莊王、竹林、考功名、通國身、三代改制、官制象天、堯舜湯武、服制、王道通、天容、天辨在、陰陽位、郊祀等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六·附錄易緯·案語》稱《春秋繁露》是緯書:「蓋秦漢以來,去聖日遠,儒者推闡論說,各自成書,與經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書大傳》、董仲舒《春秋》陰陽,核其文體,即是緯書,特以顯有主名,不能托諸孔子。」

目錄

基本介紹

《春秋繁露》中國漢代哲學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著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學,發揮「春秋大一統」之旨,闡述了以陰陽、五行為骨架,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哲學-神學理論,宣揚「性三品」的人性論、「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的倫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統循環的歷史觀,為漢代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1]

歷史

西漢中期,戰亂頻仍的諸侯王國割據局面基本結束,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中央集權得到鞏固與加強,出現了經濟繁榮和政治大一統的局面。為適應統一的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學唯心哲學思想便應運而生。他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所着的《春秋繁露》中。

據《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說《春秋》事得失,作《聞舉》、《玉杯》、《蕃露》等數十篇。《蕃露》是他講《春秋》諸篇中的一篇。「蕃」與「繁」古字相通。《史記》說「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種裝飾,綴玉而下垂。賈公彥在《周禮·春官大司樂》中作疏說:「前漢董仲舒作《春秋繁露》。繁:多;露:潤。為《春秋》作義,潤益處多」,認為《春秋繁露》是對《春秋》大義的引申和發揮。

現存《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於書中篇名和《漢書·藝文志》及本傳所載不盡相同,後人疑其不盡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後人輯錄董仲舒遺文而成書,書名為輯錄者所加,隋唐以後才有此書名出現。

中國現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右計台刻本,現藏於北京圖書館[2]。注本很多,最詳盡的是蘇輿的《春秋繁露義證》。其版本有《永樂大典》所載《宋本》,明代蘭雪堂活字本,清代盧文弨抱經堂校刊本。注釋本有清代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和蘇輿的《春秋繁露義證》等。

主要內容

〖春秋繁露〗十七卷。漢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撰。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人,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膠西王相,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對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為武帝所採納,開此後兩干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除此書外,尚有《董子文集》。此編為作者闡釋儒家經典《春秋》之書,書名為「繁露」,《四庫全書總目》云:繁或作蕃,蓋古字相通,其立名之義不可解。

《中興館閣書目》謂「繁露」冕之所垂,有聯貫之象;《春秋》比事屬辭,立名或取諸此,亦以意為說也。此書篇名與《漢書·藝文志》及《雙書·董仲舒傳》的記載不盡相同;《漢書·藝文志》只言《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漢書·董仲舒傳》所載「《玉杯》、《蕃露》、《清明》、《竹林》、皆為所著書名,數十篇,十餘萬言;今存《玉杯》、《竹林》則為《春秋繁露》中之篇名,因此,後人疑其不盡出董仲舒一人之手,宋儒程大昌攻之尤力,但《四庫全書總目》卻認為,書雖未必全出仲舒,但其中多根極理要之言,非後人所能依託。仲舒在書中極力推崇《公羊傳》的見解,闡發「春秋大一統」之旨,把封建統一說成是天經地義而不可改變。他認為自然界的天就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並且建立起了一套神學目的論學說,把人世間的一切包括封建王權的統治都說成是上天有目的安排,將天上神權與地上王權溝通起來,為「王權神授」製造了理論根據。

同時,又以陰陽五行學說將自然界和社會人事神秘化,理論化,作出各種牽強比附,建立「天人感應」論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神學體系。如仲舒創造的「人副天數」說,將人身的骨節、五臟、四肢等等,比附為一年的日數、月數,以至五行、四時之數,人身五臟與五行符、外有四肢與四時符,從而得出「為人者,天也」的理論,認為人類自身的一切都由天所給予。用天有陰陽來比附人性,謂「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意即天道兼備着陰陽兩種作用,人身也兼備着貪仁兩種本性等等。

視頻

春秋繁露 相關視頻

影響中國的書籍:《春秋繁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