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吧,黄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八乐章,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是一部混声合唱曲。这一乐章的旋律十分坚强有力,节奏较快。歌曲塑造了黄河怒吼,大众反抗的形象,展现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力量。[1]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2]
《怒吼吧.黄河》利用用音乐的力量去鼓舞民众,是音乐家的真正创意所在。作为《黄河大合唱》中的最重要的篇章,反映了时代特征。这部作品激了发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有十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怒吼吧, 黄河》激励和鼓舞了世界各地的爱好和平的人们,凝聚力和号召力是空前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同时影响了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鼓舞了一大批备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地区的人们的反抗精神。
创作过程
抗日战争期间,抗敌演剧三队到延安以后,一直苦于没有好的节目向党中央汇报。一个晚会上,诗人光未然朗诵了长诗《[[黄河吟》,冼星海也在场。那是诗人在1938年秋,第一次渡过黄河的时候开始酝酿的。在延安住院养伤期间,光未然忍着折臂的痛苦口授,胡志涛笔录,完成了《黄河吟》,也就是《黄河大合唱》歌词的原始创作。始料未及的是,光未然刚刚朗诵完诗歌,冼星海就走过去,激动得一把抢过诗稿喊着:“我有把握把它谱好,这是我渴望已久的啊!”[3]
不久,冼星海去看望抗敌演剧三队的同志们时,认真地询问过黄河的情形。大家向他描述从宜川的圪针滩到吉县的小船窝的经历,这个渡口正处在壶口下游,激流和漩涡很凶险。大家在船上看到船夫如何绕过激流险滩,如何向漩涡搏斗,如何大声呼号,如何奋力划桨。一位健壮的老船夫,赤膊条条,袒露着赤铜色的脊梁,指挥着船上的众人,掌握着那生命的舵把,那神情既庄严又自若,那动作既紧张又协调,一声长号把所有的人都带到无限的惊奇和兴奋中去,那喜悦的心情真像是在火线上打了一个大胜仗。就在上游不远的壶口,瀑布如练,落下百丈深渊,浪花激起,飞溅沿河两岸,光未然全身心投入地站在岸边,眼睛里闪着泪花,开始了他的长诗《黄河吟》的酝酿,他忘乎所以地大声喊出:“啊!黄河—”冼星海默默地听着人们的叙述,神情专注,他的心里仿佛跳动着《黄河船夫曲》的旋律。果然,抗敌演剧三队第二天就拿回来一支《黄河船夫曲》,在练唱的时候,大家都感觉这不是表演,这就是自己亲身的经历啊!
以后,他们每天都可以得到一支新歌。那《黄水谣》里的写景抒情,委婉动听;那《河边对口曲》里的乡土气息,诙谐热情;那《黄河怨》里的如泣如诉,如怨如怒;那《保卫黄河》里向日本法西斯进军冲锋的号角……然而,唯独《黄河颂》按理该最早完成,却偏偏姗姗来迟。这是一支准备由田冲来独唱的开篇曲,演出的日期已经逼近,他拿不到歌曲心急如焚,几经犹豫下决心去找冼星海问个究竟。
田冲轻轻地推开了窑门,冼星海回过头来,双眼熬得通红,头发散乱,嗓音沙哑得几乎出不来声音。辛劳疲惫丝毫没有减弱他的创作激情,没等田冲开口,冼星海忙着解释:“《黄河颂》已经写过两稿,光未然看了,我们都感到不太理想,那两稿都扯掉了,耽误了你们的排练很是抱歉。”
冼星海谈起了自己创作中碰到的困难:“诗人的意思是要歌颂,而且歌颂的是黄河。诗人心目中的黄河是活生生的、有生命力的,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已经燃烧,它既是一位母亲,又是一个巨人、一个战士……”这时,田冲深深地被打动了,冼星海对词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深刻,对“颂”的风格是经过了严格取舍的。冼星海作品的中心是人民,在《黄河大合唱》中,每一支歌曲都写出了不同类型的人,总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在战争中不屈的坚定形象。
田冲深深地感佩,冼星海经过日夜突击,仅仅用6天的时间就把那些难度很大的四部合唱、二重唱、轮唱、对口唱,总共8个乐章的全部曲调谱写完成了,又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全部伴奏乐谱都写出来了,大家更加紧张地投入排练。
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黄河大合唱》首次演出。那天,合唱队的30位同志头戴毛皮帽子,身穿夹军装—这是女同志们把棉服里的棉絮掏空后熨平的—腰系皮武装带,个个精神抖擞,田冲则披上一件黑披风。光未然带伤登台朗诵,邬析零担任指挥。当唱到“划呦冲上前,划呦冲上前,划呦,划呦”,大家仿佛不仅仅是在唱歌,简直又是在经历一场与黄河惊涛骇浪的搏斗!这是渡黄河的真切感受,同时,满腔的抗日热情不可阻挡地奔涌而出。演出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激情的观众报以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中央首长和文艺界的朋友都上台祝贺,鲁艺音乐系的同志一再鼓励抗敌演剧三队要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来为抗日战争服务。
歌词
(朗诵词)
听啊
珠江在怒吼
扬子江在怒吼
啊!黄河
掀起你的怒涛
发出你的狂啸
向全中国被压迫的人民
向着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
发出你战斗的警号吧
(歌词)
怒吼吧!黄河
怒吼吧!黄河
怒吼吧!黄河
掀起你的波涛,
发出你的狂叫,
向着全世界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
铁蹄下的民众,
苦痛受不了!
但是,
新中国已经破晓;
四万万五千万民众已经团结起来,
誓死同把国土保!
你听,你听,
松花江在呼号;
黑龙江在呼号;
珠江发出了英勇的叫啸;
扬子江上燃遍了抗日的烽火!
啊!黄河!
怒吼吧,
怒吼吧,
怒吼吧,
怒吼吧,
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
发出战斗的警号!
歌曲鉴赏
《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终曲,这一乐章的旋律十分坚强有力,节奏较快。歌曲塑造了黄河怒吼,大众反抗的形象,展现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力量。[4]
《怒吼吧,黄河》歌曲感情具有强烈的号召性,第一段变现的是战斗的愤怒,目的是唤起黄河自身的力量。乐段后部分作者用复凋手法呼着:“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这不只是对黄河的召唤,是一个民族向着全人类的召唤。这一部分是主调的手法,合唱大气磅礴,在同音上使用了四度、六度合八度跳进,给人的感觉就是黄河波荡汹涌的感觉。后面的速度明显放缓了,形成了内在的张力。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都是相继出现的,各个声部模仿和对比交错出现,展现了黄河的强大气势和民族精神。
中间乐段的内容:“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是对现实的描述,是黄河必然要怒吼的现实根据,把我们引入遥远的五千年古老民族的历史中去。作者还以形象化手法写出了抗日高潮的呼号,这是全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场面,形象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精神气概。具体来说第二部分属于赋格乐段,具有对比和二重的模仿性。曲调也有曲和宫交替的感觉,后面使用了男女生对比的唱法。
作品最后回到了:“黄河, 怒吼吧!黄河”,形象地表现中华民众面对战斗的呼喊,那种紧迫激愤的感情不断积聚,进而不可遏止,呼唤中华民族进行战斗,预示出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形成情感的最高潮。在这一部分,召唤的音符中将合唱引出的,随后旋律不断上升,号角似的音型出现也反复被使用,乐曲的速度整体加快,直至终点,在高潮结尾。
综合起来看,《怒吼吧黄河》 这一乐章是整个作品的总结性乐章。其和声的色彩非常丰富,节奏变化非常强烈,营造了一种十分紧张的情绪,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全曲分析及欣赏
全曲由《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 、《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 (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 合唱)、《黄河怨》 (女声独唱)、《保卫黄河》 (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欣赏《黄河大合唱》,不仅是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和鼓舞,相信每一个华夏儿女听后都会心潮彭湃,热血沸腾!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欣赏《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体会到强烈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感,虽然年轻的我们没有经历那-场战火纷飞,生活在已给和平而幸福的年代,但是绝不能忘记那段耻辱的历史。
作者简介
词作家
光未然(1913~2002.1.28 )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5]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
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6]
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诗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
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云南与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
1945年10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次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
1949年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这些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作繁荣。光未然的诗激情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的激流。
2002年1月28日逝世。年享89岁。
主要作品
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 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等。
曲作家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声乐套曲作品。
1920年,先入岭南大学附中,后升入大学预科,演奏过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在学习期间,他做过打字员、教员,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维持生活、保证学习。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选学小提琴。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学院学小提琴。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在院刊上发表《普通的音乐》的论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的民主思想。
1935年秋,面对民族危机的严重形势,他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人民的革命事业,将全部精力贡献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诜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1938 年春参加了由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并与张曙共同负责抗战音乐工作。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如:《保卫芦沟桥》《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为参加电影配乐工作离开延安去苏联。
1945年,因长期工作积劳成疾,病重被送往莫斯科治疗,病榻上完成最后一部作品《中国狂想曲》后,病逝他乡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悼念他的挽幛上亲笔写下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的题词。
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数百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曲、重奏曲多首。数量多、影响广的是群众歌曲,其中有进行曲体裁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芦沟桥》《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性与鼓动性为- -体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等。他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聂耳同志的革命音乐传统,通过广泛的题材和体裁,创作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历史现实。他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愧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是人民所热爱的音乐家。[7]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8]
《黄河大合唱》曲目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9]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音乐壮阔、热情、深切。第一段唱黄河的雄姿,第二段赞五千年文化,第三段颂民族精神的发扬。这个乐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的音调材料,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音乐会上往往略去此段。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这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第一段抒情而深切,中段是悲痛的呻吟,第三段情绪更为凄凉,诉叙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采用乐段反复的结构形式,吸取山西民歌音调,并借用锣鼓伴奏的某些手法,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运用大小调和变化节拍,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运用主调与复调的混合写法,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胜利发出呐喊,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
视频
中国交响乐团《黄河大合唱》怒吼吧黄河
参考资料
- ↑ 浅析合唱歌曲《怒吼吧,黄河》艺术特色2019-10-29
- ↑ 音乐鉴赏论文___黄河大合唱鉴赏2011-10-19
- ↑ 怒吼吧 黄河 2015-06-12 11:17
- ↑ 浅析合唱歌曲《怒吼吧,黄河》
- ↑ 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
- ↑ 未光然与黄河大合唱2012-03-12
- ↑ 《保卫黄河》赏析2016-01-20
- ↑ 黄河大合唱的歌曲鉴赏2017-11-24
- ↑ 《黄河大合唱》:自强不息的民族赞歌 , 2019-10-19 11: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