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馳龍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真馳龍類(學名:Eudromaeosauria)是獸腳亞目馳龍科的一個演化支,牠們是群體型較大的馳龍類恐龍,是主要獵食其他陸地脊椎動物的肉食性動物。真馳龍類繁盛於白堊紀,具有高度多樣性,被推測大部分物種具有羽毛。
真馳龍類的化石幾乎只發現於北半球。根據化石紀錄,最早的真馳龍類是馳龍亞科的奧斯特羅姆氏猶他盜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早阿普第階,地質年代約1億2400萬年前[1]。
但是,發現於英格蘭的偵察龍,生存於更早的1億4300萬年前,可能屬於伶盜龍亞科;發現於德國的數顆無法歸類牙齒,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可能屬於伶盜龍亞科。真馳龍類持續繁盛到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
體徵
與其他馳龍科相比,真馳龍類是群體型中到大型的動物,牠們可能佔據者不同於其他小型馳龍科的生態位,主要以獵食中到大型獵物為食。除了體型較大,真馳龍類的腳部還有數個不同特徵,例如:血管經過的溝痕位置、角質層的分佈。西爪龍是種更原始的馳龍類,血管溝痕沿者趾爪、彼此平行排列。在真馳龍類的趾爪,內外側的溝痕排列方式不平衡,內側的血管溝痕分裂成兩條,並且逐漸上升;外側的血管溝痕則沿者趾爪中線排列[2]。
真馳龍類的其他明顯特徵,是第二腳趾的最後端趾骨的基部較大,而最前端趾骨的關節部位也較大,這兩個特徵都跟大型第二趾爪有關,可協助第二趾爪往後、往上縮起。與其他更原始的馳龍科相比,真馳龍類的第二趾爪更大、彎曲程度更明顯。更原始的半鳥亞科、小盜龍亞科,其第二趾爪較小、基部較寬。
分類
在2009年,尼克·朗里奇(Nick Longrich)與菲力·柯爾(Phil J. Currie)首次建立這個分類單元,範圍包含:馳龍、伶盜龍、恐爪龍、蜥鳥盜龍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過去的許多亞科,目前也分別被提出演化支定義。
真馳龍類通常可分為:伶盜龍亞科、馳龍亞科,可能還有蜥鳥盜龍亞科。傳統上,伶盜龍亞科包含:伶盜龍、恐爪龍、蜥鳥盜龍。白魔龍的發現,支持伶盜龍亞科是個演化支的理論;而蜥鳥盜龍是否屬於伶盜龍亞科,或是屬於蜥鳥盜龍亞科,目前還沒有定論。馳龍亞科的體型更大,頭顱骨呈方盒型;其他馳龍類的頭顱骨的外形狹窄。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真馳龍類的化石保存狀態差,無法藉由種系發生學分析確定其分類位置,而歸類於上述任一亞科[3]。
參考文獻
- ↑ (英文)McDonald AT, Kirkland JI, DeBlieux DD, Madsen SK, Cavin J; 等. New Basal Iguanodonts from the Cedar Mountain Formation of Uta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umb-Spiked Dinosaurs.. PLoS ONE. 2010, 5 (11): e14075. PMC 2989904. PMID 21124919. doi:10.1371/journal.pone.0014075.
- ↑ (英文)Longrich, N.R.; Currie, P.J. A microraptorine (Dinosauria–Dromaeosaurida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 PNAS. 2009, 106 (13): 5002–7. PMC 2664043. PMID 19289829. doi:10.1073/pnas.0811664106.
- ↑ (英文)Turner, A.S.; Hwang, S.H.; and Norell, M.A. A small derived theropod from Öösh, Early Cretaceous, Baykhangor Mongolia (PDF).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2007, 3557: 1–27 [2007-03-29]. doi:10.1206/0003-0082(2007)3557[1:ASDTFS]2.0.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