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缩写为NSDAP),通称纳粹党(Nazi Party)旧译南尖党,是20世纪前半叶的一个德国极右翼政党,创立于魏玛共和时代,前身为于1919年创立的德国工人党,于1920年更名。后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纳粹党在1932年的德国议会选举中获胜。希特勒也于1933年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执政后,威玛共和时代结束,德国进入希特勒独裁时代,通称纳粹德国或第三帝国。1945年5月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及由盟国占领后,以盟国管制理事会第2号法令将纳粹党解散。纳粹来自德文中的Nazi,为“国家社会主义[1] ”(Nationaler Sozialismus)的简写。
纳粹党历次选举结果
日期 | 选票 | 得票率 | 席位 | 选举情况 |
---|---|---|---|---|
1928年5月20日 | 810,100 | 2.6% | 12 | |
1930年9月14日 | 6,409,600 | 18.3% | 107 | 爆发大萧条 |
1932年7月31日 | 13,745,000 | 37.3% | 230 | 希特勒成为总统候选人 |
1932年11月6日 | 11,737,000 | 33.1% | 196 | |
1933年3月5日 | 17,277,180 | 43.9% | 288 | 希特勒成为总理 |
纳粹德国大事纪
- 啤酒馆政变(提高了希特勒在党内的地位,希特勒在监狱中撰写了《我的奋斗》)
- 威玛共和国(包括致使希特勒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的事件)
- 一体化(纳粹建立极权的合法手段)
- 纳粹德国的种族政策(种族迫害政策的历史)
- 国会纵火案(削弱共产党势力)
- 长刀之夜(清除冲锋队内的异议人士)
-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事件为中心)
经济政策
- 停止为一战失败的战争赔偿(纳粹党上台以后不承认任何赔款)。
- 控制工会(经济大萧条时,失业人口激增,失业率高达40%。由亚尔马·沙赫特领导时,草拟了一项新经济政策:因当时工会为共产主义者与共产党容易控制之地带,而因著纳粹党的反共意识形态,他们的新经济政策之一即由政府控制工会并实施严密的薪水控制,以控制工会、禁止工人涨薪的诉求、禁止工人串联罢工等活动。此外,为了避免商业失败,此经济政策尚包括了一系列对于民间企业的控制,例如禁止企业解雇工人等,使德国经济开始回温,并且在数年后达成零失业率的成绩)。
- 重新建军(研究国防科学,扶植国防工业)。
- 开展大型工程(高速公路的概念便是此时创造的;短时间内,失业人口大幅下降,由600万减至200万)。
经典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来自于德语“国家社会主义”的缩写,奉行国家至上的极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理念,具有宗教色彩的政治观点和极端思想:反犹太主义、优生主义、反同性恋以及限制与其意识形态相反的宗教自由。它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民族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利应由一人掌握。提倡国家须由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自上至下,按“领袖原则”来管理。它倡导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必须作为德国“民族社会主义运动”的根基,崇尚领袖权威与集体武力。
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宣扬种族优越论,认为雅利安人种乃最优秀的、对人类进步唯一有贡献的民族。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和消灭“劣等种族”,以实现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在意识形态方面,给予明确的准则为基础以自其他民族区分出来,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歧视与之不同的民族。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相信世界乃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于是必须实行对外扩张,力求经由战争的手段以取得生存空间,建立民族在世界上的主宰权。
“纳粹”的民族意识型态逐渐形成于1930年代,成为特属于政治与经济上的极端国家资本形态。它的极端性体现在军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型态上,并在政治上表现出法西斯独裁专制统治,是一个建立在高度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本质上,“民族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就是民族霸权主义。
种族问题与大屠杀
纳粹政权的特点是在政治上力主要控制住全体社会的一切方面:一体化,以缩减和消除贫富差距为目标,重整德国上下,将党组织编入社会各体系,如劳动阵线与其他从属于党组织的全国与地方社团。并且,以追求种族(雅利安人种、北欧人种)、社会和文化的“纯净化”。纳粹党透过迫害其认定为不纯的事物来达到目的,特别是针对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客(如威玛共和国、共产党等等)。这一时期的政治反对派,参见德国抵抗运动。
这种迫害在政权的最后几年中,达到巅峰。大约600万犹太人、超过千万斯拉夫人及各种的其他人种被有组织地杀害。此一种族灭绝的行为,在英语中称为Holocaust(意即“大屠杀”),在希伯来语中称为Shoah,而纳粹则委婉的在德语中称之为“最终解决方案”(Endlösung,一般称杀死犹太人为“最终解决”)。
亲卫队
纳粹党编制了一支混杂各项职能的“菁英组织”:亲卫队,其中包含准宗教职能、情报机构职能、准警察职能的武装力量(称作“武装亲卫队”等。这支部队原本由经过严格挑选且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人组成(但后期随著局势恶化而成分混杂),为纳粹武装力量中的菁英,“亲卫队”在二战后期常在战局里充当支援德军的角色。
历史
纳粹党起初只是一个德国的小政党。由于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额赔款使威玛共和国政府无力负担,加之后来1929年全世界又发生经济大萧条,致使德国失业人口大幅增加,货币贬值及通货膨胀严重。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使得德国的社会更为动荡不安,当时全国有近600万的失业人口以及以此衍生出的其他社会问题(如德国共产党的武装暴动),使德国隐约有一股谴责外国人与非民族主义者出卖德国的意见。他们首先指控共产党人,后来扩及指摘犹太人以及那些不支持军国主义的德国人均为罪犯。最后,认为那些参与德国共和运动、推翻帝国政府和建立威玛共和的人士,也是罪犯。极右翼势力借此发展,使支持右翼的德国人逐渐增加,而纳粹党则属其终极右翼的一支。
自希特勒入党以后,纳粹党党务蒸蒸日上。希特勒在演说中,承诺减少失业人口,并矢志将对经济、文化和军事进行改革,使得纳粹党屡次于选举中胜出。希特勒和其盟友最终在选举中获胜。在1933年1月30日,威玛共和第二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纳粹党党魁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自1933年威玛共和被取代之后,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纳粹党是纳粹德国的主要政党。在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希特勒立即公布“国家及人民保护令”,冻结公民自由权,是为纳粹构建极权德国的第一步。1933年9月1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纳粹党代表大会,会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国”一词,以指由纳粹统治、“国祚千年”的德国。在1934年8月2日,总统兴登堡死后,希特勒自行宣布将代行总统职务,随后再宣布德国是第三帝国,自己是帝国总理,接著废除总统制,且立法使自己成为德国元首(Führer),最后派出100,000名间谍,以监督国内的评论家、教会及异见者。
1939年7月10日,宣传部长戈培尔宣布停止使用“第三帝国”作为德国正式名称,改以“大德意志帝国”(Großdeutsches Reich)取代(请详见德国历史)。
当时,德国的总体经济因纳粹党的战时经济计划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加上纳粹党奉行精英主义,又注重形象宣传,初期在国内外得到不少正面风评(其中文译名“纳粹”便有“尽纳精粹”之褒义)。然而许多党外的政治对手,尤其是共产主义者和一些社会主义者、教会人士,开始被送去集中营。据估计,在纳粹最初的统治期里,已有上万名的受害者死去或失踪。
1945年4月30日,随著战局不利于纳粹德国,希特勒在柏林自杀。根据他生前的遗嘱,他命令时任北部战区司令的邓尼茨海军元帅任总统,宣传部长戈培尔为总理。但戈培尔在希特勒亡故后随即自杀,而邓尼茨则果断地向盟军宣布投降,纳粹政权终结。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后,占领德国的盟军将纳粹党高层作为战犯拘捕,而纳粹党则被勒令解散。1949年东德和西德分别成立后,西方国家出于抵抗共产主义的目的而停止在西德境内推动去纳粹化,部分前纳粹党成员成为西德官员,但苏联则继续在东德境内推行去纳粹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