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葫芦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葫芦笙,是拉祜僳僳哈尼纳西普米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彝语称布若、昂。拉祜族[1]语称若、若果筚。佤语称拜、拜桂、恩拜因 、唔变。僳僳语称玛纽、阿普筚。哈尼语称拉结、报扎。纳西语称妞篾、贝批又。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丽江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地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等地。

简介

葫芦笙有五、六、七管三种。或木制笙管已腐朽不存,制笙斗的形制略有差异。李家山二十四号墓出土的两支铜斗,上端均铸一立牛为饰,造型生动形象,通高分别为26和28.2厘米。铜葫芦笙系仿天然葫芦匏形用青铜铸造笙斗,另插竹木制笙嘴吹奏。主要用于伴奏舞蹈。如开化铜鼓面部主晕图象中有匏笙舞,画面上八人中有一人边吹葫芦笙边舞,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胴部画面、舞俑、乐舞铜饰物和房屋模型中也屡见吹奏葫芦笙的形象(《中国音乐史图鉴》Ⅱ—48至Ⅱ—51)。

文献记述葫芦笙始于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唐大中(847—859)年间,“夷部乐……有葫芦笙”。唐代樊绰《蛮书》载南诏“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新唐书·南诏传》:“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对釂[2]。”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葫芦笙两江峒中乐。”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葫芦竹,攒竹于瓢,吹之鸣鸣然”。

葫芦为笙斗,细端穿孔接一长管为吹口,接管长25厘米左右。笙管黄枯竹制,有四至八管不等,长9— 90、管径1—1.5厘米,环列并微穿葫芦腹部,以蜡固定。每管靠近葫芦处开一按音孔,下端透空为底部按音孔,插入葫芦内的管上嵌有长2厘米、宽0.2厘米的竹制或铜制簧片。

葫芦笙与笙

葫芦笙为笙演变的最原始的型态之一,即使用葫芦制作笙斗的笙,簧片构造合现今的笙不大一样,音色有别于一般的笙苗数四到十二不等,按孔发音,笙苗底部穿出葫芦制的笙斗外,开有底孔,按住底孔可发出上滑音大约两度到三度 合奏少用,常见于云南少数民族

视频

葫芦笙 相关视频

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吹葫芦笙》

参考文献

  1. 葫芦笙,拉祜族的吉祥物,第一星座网,2015-04-29
  2. 探秘丽江老君山的“玩葫芦”高手 ,搜狐,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