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玛纳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玛纳斯

中文名称  : 玛纳斯

批准时间 : 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 世界级;国家级

申报地区 :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遗产编号: Ⅰ-25

《中国玛纳斯》柯尔克孜语"Манас" дастаны)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为全世界第二长的史诗,仅次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长度超过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该史诗叙述了柯尔克孜族传说中的英雄和首领玛纳斯及其子孙共八代人领导族人反抗异族(契丹瓦剌)的掠夺与奴役,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故事。全诗共分八部,分别以该部史诗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并以玛纳斯的名字作为总名称。

《玛纳斯》产生于公元9至10世纪,千百年来一直以口耳传承。作为全世界第二长史诗,共有八部18卷、23.4万多行。现存版本是根据玛纳斯演唱者居素甫·玛玛依等人从1954年到1995年演唱录制基础上整理而成。而在吉尔吉斯斯坦仅存前三部。忠实记录并提供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繁衍、生存、生产、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宝贵资料,涉及文学、政治、历史、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2006年,《玛纳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2013年,吉尔吉斯斯坦将玛纳斯的前三部申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历史渊源

玛纳斯诞生于公元九至十世纪,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同世代的柯尔克孜族歌手们的琢磨与提炼,变得更加丰满和富有传奇色彩。

玛纳斯在16世纪已开始流传,千百年来,一直以口耳承传。民间歌手在史诗的创作与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玛纳斯的普查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普查中发现了许多演唱玛纳斯的歌手,记录了各种玛纳斯的异文。

文化特征

主要内容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传说中著名的英雄和领袖,他是力量、勇气和智慧的化身。史诗玛纳斯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玛纳斯包括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的故事,因此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分别为《玛纳斯》《赛麦台依》 《赛依台克》 《凯乃木》《赛依特》《阿色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依》。每一部独立成章,叙述一代英雄的故事,各部又互相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狭义的玛纳斯则专指第一部,在八部史诗中,它篇幅最长,艺术上也最为纯熟,描写了玛纳斯非凡的一生,由“神奇的诞生”“少年时代的显赫战功”“英维的婚姻”“部落联盟的首领”“伟大的远征”“壮烈的牺牲”几个部分组成。玛纳斯描写了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赴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和各种邪恶势力,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进行斗争的英雄事迹。

艺术特征

玛纳斯以口头形式流传,是玛纳斯及其各种异文的总称,是由民间艺人演唱的韵文史诗,具有民间文学和民间曲艺双重属性[2]

玛纳斯全诗八部各自独立成篇,又相互衔接,全诗结构完整、故事曲折、内容丰富,尤以第一部最为精彩,篇幅最长,占到整部诗文的四分之一。

玛纳斯在语言上,玛纳斯的民族特色十分鲜明,常以高山、湖泊、急流、狂风、雄鹰猛虎来象征英雄人物;它是格律诗,几乎囊括了柯尔克孜族所有的民间韵文体裁,如神话传说、习俗歌和谚语等。

玛纳斯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具有戏剧的矛盾性,还结合了民间诗歌的说、诵、唱的特点,做到了历史脉络清晰可信,戏剧冲突尖锐复杂,语言流畅,韵律和谐,便于演唱。

玛纳斯人物鲜明,情节曲折,在全诗人物画廊中,玛纳斯是充满原始激情与新鲜活力的英雄形象,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诗文语言优美,比喻生动,精练谚语随处可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玛纳斯从头至尾全部采用韵文的形式,每个诗行7-8个音节,非常完整[3]。在韵律方面,玛纳斯的押韵形式十分丰富,有头韵、腰韵、脚韵以及节奏韵等,其中,押头韵的诗段较多。由于音节完整,每个诗段都押脚韵,因此这部史诗节奏感极强,富于音乐性,便于歌手咏唱,给人以和谐美的享受。歌手演唱玛纳斯时,伴有各种曲调,有的高亢豪放,好像万马奔腾的战歌;有的沉稳缓慢,好像行云流水般的抒情诗。这些曲调保存了古代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是研究柯尔克孜族音乐重要的原始材料。

传承方式

在千百年来的口耳相传过程中,柯尔克孜族人民世世代代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理解以及自己的精神文化遗产融入玛纳斯中,玛纳斯篇幅浩大,规模宏伟,但新中国成立以前并无文字记载,只是靠”玛纳斯奇”(人们对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的称谓)口传心记,世代相传。

玛纳斯研究者们认为史诗玛纳斯的传承有两个传统:传授与梦授,研究者大都倾向于传授说,认为玛纳斯奇经过家传和师承两种传授方式,从前辈歌手那里传承而来[4]居素甫.玛玛依出生于一个典型的民间文艺之家,父亲是个牧民,酷爱史诗玛纳斯,母亲和姐姐都是当地的民歌手,哥哥巴勒拜是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家,他最大的功绩是把阿合奇县史诗演唱大师居素甫。阿洪和额不拉音演唱的玛纳斯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完整的八部玛纳斯唱本。哥哥巴勒拜把此本交给了比他小26岁的弟弟居素甫。玛玛依从8岁开始就在哥哥的指教下学唱玛纳斯,仅用了8年时间,到了16岁就已经能将他哥哥记录、整理的史诗八部20多万行的内容熟记于心并进行演唱了。然而,玛纳斯奇们却往往坚持强调自己有过梦授的经历。居素甫.玛玛依的梦授经历很有代表性。第一次梦授经历:小时候与几个牧民在毡房里睡觉,梦见一一个骑白马的人,教他唱玛纳斯,醒来便会唱了。第二次梦授经历: 8岁时梦见玛纳斯、巴卡依、阿勒曼别特等人,这些英雄告诉他,40岁以前不要唱玛纳斯,40岁以后一定会成大玛纳斯奇。第三次梦授经历: 13岁时,一天早晨,在父母身边睡着,梦见玛纳斯、巴卡依、阿勒曼别特、楚瓦克、阿吉巴依五位骑马的勇士。此后,他看一遍玛纳斯的手抄本便记住了。(《史诗〈玛纳斯〉与灵魂信仰》,马昌仪,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第24~31页)这种梦授的观点带有神秘的色彩,玛纳斯在梦中显灵,亲自挑选歌手,把传唱史诗的使命交付给玛纳斯奇,这正说明了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民族的化身,是柯尔克孜族的民族之魂,在柯尔克孜族的人民心中是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凝聚力。这种梦授文化反映出柯尔克孜族所凝聚的民族精神和使民族凝聚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一种期望。

演唱传统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历史上曾经生活在特克斯河流域。他们不分男女老幼,不论春夏秋冬,劳动之余,总要聚集在一起弹唱民族史诗——玛纳斯

演唱方式

玛纳斯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长期在民间传唱,柯尔克孜语把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叫作“玛纳斯奇”。喜庆节日欢聚,必邀歌手“玛纳斯奇”演唱玛纳斯诗文。演唱无乐器伴奏,曲调高亢或低沉,旋律舒紧疾徐。有的“玛纳斯奇”能从夜晚一直唱到天明,演唱比赛时,甚至连续唱上几天几夜。

玛纳斯采用韵文形式,玛纳斯其从头唱到尾,没有述说的部分。演唱的曲调优美,节奏铿锵,韵律和谐。在唱到高潮或遇到较长的诗段时,往往一口气将它唱完,如珠落玉盘,这是玛纳斯其炉火纯青的演唱技巧和深厚的感情色彩的充分体现。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玛纳斯塑造了玛纳斯的光辉形象,寄托着柯尔克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被视为柯尔克孜的民族魂。

玛纳斯被视为柯尔克孜的民族魂,凝聚着柯尔克孜民族的精神力量。它从古老的柯尔克孜史诗与丰厚的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包容了柯尔克孜古老的神话、传说、习俗歌、民间叙事诗与民间谚语,集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之大成,是柯尔克孜民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文学、历史、语言、民俗等多学科的价值。

传承现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玛纳斯的传承面临危机,一些重要的史诗歌手相继去世,在世的著名歌手也已年过古稀,史诗传承形势严峻。因此,对玛纳斯的抢救、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传承人物

居素甫·玛玛依,男,柯尔克孜族,1918年生,2014年去世,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他是一位知识渊博、即兴创作能力极强的民间文艺家。他所演唱的8部《玛纳斯》唱本是他哥哥记录整理并教唱的。参与整理出版《玛纳斯》史诗18卷。

沙尔塔洪·卡德尔,男,柯尔克孜族,1941年生,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9岁起学唱史诗玛纳斯,经常参加民众举行的喜庆宴会或祭祀仪式,并在聚会上演唱玛纳斯。他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学素材,演唱充满了独特的民间文学风格。

保护措施

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各级政府就开始了有计划地采集和记录玛纳斯的工作,20世纪60年代,玛纳斯整理出了两部约20000行,译成汉文、维吾尔文发表。

自20世纪60年代起,研究者记录、整理、出版了著名的玛纳斯传承人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8部玛纳斯(3万行,共18册)柯尔克孜文本,已有英、俄、汉、土、日、哈萨克等多种译文。

社会影响

国际影响

玛纳斯与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并称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995年定为“国际玛纳斯年”。

2009年9月28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而登上了世界文学的最高舞台。

重要活动

1978年11月,居素甫·玛玛依被请到北京重新演唱《玛纳斯》。

1995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举办的玛纳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理代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为居素甫·玛玛依颁发了金质奖章[5]

1984年到1995年,中国完成了居素甫·玛玛依唱本(柯尔克孜文)的全套史诗《玛纳斯》的出版工作。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首个最完整的印刷版本,彻底实现了从口头传唱文学到文字印刷出版的转变。

濒危状态

《玛纳斯》作为一个价值较高的、为柯尔克孜族全民所喜爱、所接受、所推崇的民间口头文学宝贵文化遗产,到了新世纪却越来越面临濒危的状况:近十年来老年的玛纳斯奇相继逝世,所剩者多是80岁左右的老者,青少年玛纳斯奇后继无人,难以承继;民间仍流传的宝贵的活形态史诗没法全部记录和录音、录像,面临失传,不少玛纳斯奇演唱的变体随着歌手的逝去已经消失,无法再生和弥补;六七十年代的录音因条件所限需要补录或转录;记录稿大部分还未能整理、翻译出版,难以奉献给国内外研究者和读者,因而研究工作也十分困难,自治州是贫困地区,很难筹集足够的资金从事抢救和保护工作。 面临濒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几个原因: 1、柯尔克孜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由游牧转为定居,商品化、城市化、工业化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习惯,没有了牧场放牧时的闲情逸致。 2、人们追求现代消费形式和娱乐形式,审美意识也逐渐发生变化。 3、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求知和求职,唱《玛纳斯》不能作为一种职业而取得物质利益,就是特别喜欢史诗的青少年也不可能花大力气去学唱《玛纳斯》。 4、外来文化、新的文化潮流也冲击着原有的文化环境,淡化着《玛纳斯》传承发展的环境和气氛,舞台、剧场、电视、电影、舞厅、迪厅、网吧、酒吧等,逐步代替草草原原上、月光下、毡房中一灯如豆的《玛纳斯》演唱。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之危,急待抢救和保护。

内容

第1部《玛纳斯》

塔拉斯汗王玛纳斯为主人公,讲述其从诞生至牺牲,波澜壮阔的一生。

作为英雄一族的开创者,玛纳斯集豪迈、热情、暴虐与残忍于一身,充满个人魅力,拥有使人心悦臣服的帝王资质。他看中集体利益与荣誉,从不吝于与军民分享战利品,同时对于敌人与背叛者则是毫不手软。

恣意妄为、狂放不羁的个性,使玛纳斯成为系列史诗中角色形象最鲜明,评价最毁誉参半的英雄。

第2部《赛麦台依》

以玛纳斯之子赛麦台依为主角。

与父亲马纳斯一样,赛麦台依强大、英俊、风流且性欲旺盛,多次率领民众抵御外敌。然他命运坎坷,幼时丧父,从小就为逃避篡位者追杀而离乡背井。

与父亲的霸气相比,赛麦台依缺乏心机,太过天真善良且优柔寡断。晚年遭到部下坎巧绕与妻子恰琦凯的背叛而死,后为另一名妻子,同时也是仙女的阿依曲莱克的神药医治,在卡伊普仙山的山洞中死而复生。

第3部《赛依铁克》

主角为玛纳斯之孙、赛麦台依的遗腹子、由阿依曲莱克所生下的赛依铁克。

叛将坎巧绕害死赛麦台依后,将阿依曲莱克强行掳回其地盘杰地盖尔。为躲避坎巧绕的迫害,阿依曲莱克怀胎两年才让赛依铁克出世。

赛依铁克英勇善战,身躯庞大有如巨人。他十二岁返乡,率领民众大败叛军,报了杀父之仇,将柯尔克孜族从篡权者的暴政下解救出来。

第4部《凯涅尼木》

主角为赛依铁克之子凯涅尼木。

凯涅尼木是玛纳斯后代中的佼佼者。他继承父亲的魁梧体型、万夫莫敌的力量与无所畏惧的勇气,彷佛玛纳斯在世,绰号“黄面死神”。自6岁起就开始斩妖除魔,一生除害无数。

凯涅尼木一生戎装,东征西讨。曾出兵攻打呼罗珊伊斯法罕阿富汗,大大扩展了玛纳斯一族的活动范围。

90岁时,孙子阿斯勒巴恰战死。他骑着马,带着爱孙的尸体,消失在冰山中,庄严宁静的结束其轰轰烈烈地一生。

他也是玛纳斯一族中享年最久,唯一跨越三个世代,扶持子、孙两代的英雄。

第5部《赛依特》

主角为凯涅尼木之子赛依特。

赛依特是位天赋异禀的青年英雄,年纪轻轻就征服黑巨人卡拉朵与七铜嘴女妖加勒玛吾孜。然而他缺乏历练,有勇无谋,固执狂妄又时常一意孤行。22岁时因无视凶兆而死于枪枝走火。

第6部《阿斯勒巴恰﹑别克巴恰》

主角为兄弟英雄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

在祖父凯涅尼木90岁高龄时,兄阿斯勒巴恰在战场上牺牲。其尸体与祖父凯涅尼木一同消失于冰山中,不知所踪。

弟别克巴恰一生与侵略者征战不息,足迹遍及东亚中亚西亚。90岁时前往漠北寻妻探子,却被变心的妻儿毒杀,惨死返乡途中。

第7部《索木碧莱克》

主角为索木碧莱克。

在与入侵者的征战中身负重伤,遭偷袭击中要害,英年早逝。

第8部《奇格台依》

主角为索木碧莱克之子奇格台依'。

在与入侵者的征战中马失前蹄而不慎落马,与父亲一样英年早逝。


视频

玛纳斯 相关视频

10岁新疆小正太弹唱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好神圣的感觉
[今乐坛]“唱响英雄史诗” 歌剧《玛纳斯》在京上演
【Qiltan推荐】英雄史诗《玛纳斯》片段
10岁新疆正太唱史诗《玛纳斯》,励志继承非遗,你一定没听过的歌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