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篆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篆刻

中文名称;中国篆刻

外文名称;Chinese seal cutting

遗产批准时间;2009-9-30

历史;3000多年

时间;公元前770~前221

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

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 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

2009年,中国篆刻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

发展历史

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比喻精心书写或过分修饰文字及雕刻印章。

古玺易敞邑圣卢之

古玺《易敞邑圣□卢之□

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春秋时期的遗物。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秦以前写作"□"或"□"。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

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过3枚类似古玺的实物,有人据此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秦汉

秦代《宜野乡印》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汉印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汉印分铸、凿两种。

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官印与私印

汉代《□官泉丞》(官印)汉代《孙谦印信》(私印)古代使用玺印时还出现一种封泥,又名泥封。封泥初发现时,曾被误认为印范,其实是玺印使用时留下的印蜕。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记写公文、帐目、书信等内容,在简牍的递寄往来过程中,为了严守机密和防□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这就是所谓缄。古时一些物品的封缄也是使用这种方法。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封泥形成了宽边和套边,白文玺印在泥上钤盖后还会出现翻"白"成"朱"的特殊效果和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

鸟虫书印与封泥

汉代《夷吾》(鸟虫书印)

汉代《齐御史大夫》(封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南北朝时期,纸张已普遍应用,因此新的钤印方法也随之产生,封泥之法开始废止。而是使朱砂调制成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隋、唐、五代直至宋、元的官印,印面增大,竞尚朱文。印文曲屈回绕,借以填补印面的空隙。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九叠篆,失去了传统篆书的优美法度。

明清

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清代篆刻流派之多也为前所未有。清代初期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的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丁敬的篆刻直接取法明人,主要是朱简,又以汉印为宗,但他不以膺古为目的,而是从多方面汲取营养,来孕育变化,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

这一流派又经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8人的继承和发扬,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篆刻流派。这 8位篆刻家也称为西泠八家。其中的钱松能突破浙派藩篱,章法时出新意,刀法切中带削,富有立体感,成就最大。自丁敬之后,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个开拓者,兼善真、草、隶、篆四体书。他的篆刻,早期师法徽派,又受程邃的影响,初以小篆入印,后又参以石鼓文、汉碑篆额等笔意,为印外求印开拓了新的途径。因邓石如安徽人,故他的篆刻被称为皖派,又称邓派。清代末叶的许多篆刻家都受其影响,如吴熙载徐三庚黄士陵等。其中最能传邓派衣钵的是吴熙载,他的篆刻,刀法使转生动自如,充分表现出笔意,有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他的印婀娜多姿。后来许多学邓石如的人,都先从吴熙载的篆刻入手。晚清的篆刻大都笼罩在浙、皖两派之内,毫无新意。另外像翁大年王石经胥伦等人的篆刻,虽然功力很深,但一味追踪秦、汉,终嫌缺少创造性。只是赵之谦胡□吴昌硕黄士陵这几位才华横溢的篆刻家,以高度的创造性使清末的印坛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赵之谦,书画造诣精深,篆刻曾出入浙皖两派。他不仅借鉴秦、汉玺印,又以碑刻文字入印,形成了他篆刻的多种风貌。他的白文印端庄,朱文印秀丽多姿,能在刀石之间流露出笔墨情趣。他刻的边款也别具一格,突破了前人窠臼,终于建树了赵派的地位。吴昌硕是清末艺坛的巨擘,他对诗书画印都有精深的造诣。其篆刻从浙皖两派诸家入手,也曾取法邓石如、吴熙载,后又致力秦汉玺印、封泥、古陶文,把石鼓文的笔意风采融入印中。他擅长钝刀硬入,刀法冲切兼用。在他的篆刻中,寓秀丽的意趣于苍劲古朴之中,被后人尊为吴派,对国内和日本的印坛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流派的传人很多,其中赵石、陈师曾为佼佼者。黄士陵篆刻初学吴熙载,后转攻秦、汉玺印,尤喜用金文入印;章法处理颇具匠心,离奇错落,很有趣味;刀法也刚健雄奇,刻印往往不加修饰,也不主张残破。他的篆刻平正朴实,寓拙于巧,在清末印坛中异军突起。由于他客居广州最久,对岭南篆刻家影响最大,有人把黄士陵的篆刻名为黟山派。

现代篆刻

现代有成就的篆刻家有丁仁、

齐白石篆刻

易熹、王大昕、乔曾劬、钱瘦铁、

赵叔孺、陈半丁、寿石工、来楚

生、傅抱石、樊大牛、黄琦等人,

而以齐白石影响最大。他的篆刻

初学丁敬和黄易,进而又追摹了

赵之谦和汉凿印。另外,他还把

《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

》等汉、魏碑刻书法,融化到他

的篆刻中去。他以简练的单刀法

和急就章的神韵,创造出奇恣跌

宕、淋漓雄健的齐派风格。

篆刻刀法

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辅助刀法。基本刀法是冲刀法和切刀法,辅助刀法是帮助填补冲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种类、名目较多。

基本刀法

1、冲刀法

冲刀法的执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握拳式三种方法,其特点是刀刃在印石上以冲交运行的体例雕刻线条。在运刀过程中,要细致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体现方法和要求。

①起刀: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与印面呈三十五度角状。角度太小,刀身会碰擦印面,手指易接触印框;角度太大,刀刃与印面垂直,也难以着石,运行不易。

②行刀:刻刀运行时,要控制好角入石的深度,运刀要保持运力平稳,不要太浅,太浅者刀迹浮滑,纤弱无力;太深会使刀角陷入石中,难以再运行。若不细致隐入石中,应提起重新调整角度,再行运刀。冲刀的速度也不宜过快、过猛,否则会导致线条破碎,而且难以收刀。运行时要用无名指抵住石章的右侧,以控制刻刀的适度冲力,防止刻刀滑出。

③收刀:要适可而止。做到胸中有数,及时收刀,不要使刀尖超了界限,锋芒毕露。同时,还要防止因用力过猛而使刻刀冲出限度,破坏其它线条,甚至刻伤左手。用力要妥当,保持及时能放能收,行则有力,停则立止。

2、切刀法

切刀法就是在印石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体例锲刻线条的技法。其执刀法亦同冲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切刀法的起刀是先将刀刃的右角刻入印石,与印面呈四十五度角,刀柄略向右倾,刻入石面。如此反复进行,以点组成线,渐渐完成印文笔画。其行刀方法,要求在细致点的基础上,将刀柄向左倾斜,使刀刃渐渐切下,使刀刃的左角贴近印石。如许,就可由点切刻连接成线条。切刀行刀时要防止切刻的点画排列不要连接得太划一,如算盘子状,要天然错落,以达到含蓄老辣,富有金石气,又能避免锯齿形的弊病。丁敬及浙派篆刻艺术作品,重要用切刀法。

辅助刀法

篆刻的其它刀法,可称为辅助刀法。用这些刀法都是在冲、切刀法的基础上,以冲、切为主,偶尔辅以其它刀法。在辅助刀法中,有的是冲切刀法中的一部分,有的是冲切刀法的增补和发展。名目繁多,据前人总结,有效刀十三法或十五法之说。现将见于历代论著及经前人实践过的刀法分述如下:

1、埋刀法

辅助刀法的一种,亦称"伏刀"。用力按刀入石而起刀;沉着不轻滑浮飘而行刀;锋藏不表现而收刀。清·许容《说篆》云:"埋刀法,笔锋藏而不露,刀法着而不浮。"

2、涩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涩刀"。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缓缓挣扎前进。

3、轻刀法

运刀轻举,凌厉而不凝重,但非浅率轻滑。吴让之悟得此法妙奥,从而获得逸韵自若、灵巧明快的浅刻法。

4、舞刀法

舞刀法又可叫"刺刀法",是在冲刀法不易战胜印面阻力的情况下,将刻刀向两边摇荡,用力缓缓奋力刺进。刻出的笔画线条,两边都带有芒刺,以出乎天然之上。

5、飞刀法

辅助刀法之一种,是下刀用力迅疾,运以快速武断的冲刻的方法。刻出的线条愉快淋漓。

6、覆刀法

亦称平刀法,覆是倒的意思。刀刃斜卧于印面,然后运刀,指腕齐力,向下一压,按刀入石,刻出明洁划一的线条。

7、迟刀法

刻印时,刀刃入石较深,不能速进,谓之"迟刀"。

8、复刀法

即重复用刀之法。一刀一成,再复一刀,直到适合为止。

9、反刀法

刻印时,一刀去一刀来,谓之"反刀"。

10、挫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挫刀"。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缓缓挣扎前进。

11、铲刀法

用以铲平印面字底部分的残石屑,即所谓"平"。

12、单刀法

刻印时,每一笔画均用一刀刻成,谓之单刀。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13、双刀法

刻印时,印文的每一笔画均用两刀刻成,谓之单刀。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14、正刀法

指以刀刃之正锋入石雕刻,形同书法之中锋行笔。

15、侧刀法

指以刀刃之斜倒入石雕刻,形同书法之侧锋行笔。

16、正入法

是起刀入石方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正锋入石而起刀。

17、侧入法

入刀法之一种,指刻印时,刀杆稍作倾斜状,以刀锋之一角侧入印石而起刀。

18、双入法

即起刀时以刀刃之双角同时刻入印石而起刀。

19、单入法

亦为起刀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入石而起刀。

20、补刀法

刻印既成之后,用此法修饰印面。明·赵宦光篆学指南》云:"即印之后,或中肥边瘦,或长或短、或垂或起,或左或右,修饰匀称,谓之补刀。"其法用途类同复刀,但有区别。

传承意义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相关视频

中国篆刻艺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