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俞平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俞平伯
俞平伯.jpg
性别
出生 俞铭衡
1900年1月8日
苏州马医科巷曲园春在堂
逝世 1990年10月15日(1990-10-15)(90岁)
北京三里河南沙沟寓所
墓地 北京市福田公墓
职业 现代诗人
作家
红学家
政党 九三学社
配偶 许宝驯
亲属 曾祖父:俞樾
父亲:俞陛云
儿子:俞润民
长女:俞成
小女:俞欣
曾孙:俞丙然

俞平伯

(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乳名僧宝。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俞平伯[1]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参加中国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与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俞平伯[2]祖籍浙江德清,1900年1月8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生于苏州马医科巷曲园春在堂。其曾祖俞樾是清末着名学者,父俞陛云探花,因此俞平伯自幼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1915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7年与杭州才女许宝驯结婚,开始爱好昆曲。在校期间他投身新文化运动

1918年5月他的第一首新诗《春水》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一起刊登在《新青年》上,成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同年,他与同学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以后陆续发表过《冬夜》等诗集。

1919年(民国八年)12月,俞平伯于北京大学毕业。

初探红学

民国十年(1921年),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 民国十一年(1922年)1月,他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的诗刊《诗》月刊。同时他也研究古典文学,上自《诗经》、《楚辞》,下至清人的诗词都广为涉猎,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授清词、戏曲、小说及中国诗歌名著选等课目,诗词、散文著作宏富。

1923年俞平伯出版《红楼梦辩》,考证出《红楼梦》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与胡适一同称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4年(民国十三年)冬,俞平伯认识了昆曲艺术家陈延甫。陈延甫精通昆曲三百多折,还能吹笛,故而俞平伯就聘请他到老君堂拍曲,每周两次,这样俞平伯就有了更多学习昆曲的机会。

1925年任教于燕京大学,并介绍朱自清前往清华学校教书。

1928年去清华大学。1935年在清华园成立“清华谷音社”,推广昆曲。

1930年10月,俞平伯搬家到了清华园南院七号,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秋荔亭”,“秋荔亭”成了清华昆曲爱好者的活动场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俞平伯以满腔爱国激情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奋笔书写《救国及其成为问题的条件》、《困难与娱乐》等文章,又号召青年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救中国。

1933年上半年,俞平伯邀请笛师何金海到“秋荔亭”吹笛,相约校内外昆曲同好来度曲清唱。许宝驯能唱整出的戏,俞平伯虽歌喉不亮,但拍曲的功夫日益老练。

1934年初,俞平伯邀请陈延甫二次北上,俞平伯牵头,陈延甫拍曲,清华园汇聚了不少昆曲爱好者,“秋荔亭”内雅音不绝。那年的一个仲夏夜,在水木清华的工字厅水轩,他们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曲集。第二年正月,他们在那里再次集会,俞平伯演唱了《紫钗记》、《单刀会》和《玉簪记》中的曲子各一折。这一次,虽然还没有正式结社,但他们已经确定“谷音社”的名称,希望昆曲“空谷传声,其音不绝”。

1935年3月17日,谷音社在清华园俞平伯的寓所正式召开成立会,俞平伯被推为社长,他亲自撰写了《谷音社社约》和《同期细则》。在社约引言里,俞平伯历述了歌诗曲乐在陶冶人们性情和操守方面的功绩,以及昆曲的发展史,明确了谷音社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涵咏风情,陶写性情”,“发豪情于宫征、飞逸兴于管弦”,也是要承担起拯救昆曲的责任。

1946年转入北京大学任教授。1953年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研究室,将旧着《红楼梦辩》修订后易名《红楼梦研究》出版。

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他参与发表“十三教授《保障人权宣言》”,抗议北平宪警夜人民宅肆行搜捕事件。

遭受批判

1949年1月,俞平伯与北京文化界、教育界民主人士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30名教授发表对全面和平书面意见,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

1952年,俞平伯应文怀沙之约,在上海将《红楼梦辨》修订为《红楼梦研究》,由棠棣出版社出版。此时,俞平伯已经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红楼梦,但在惯性的作用下,治学走的仍是考据的路子。

1954年毛泽东亲自发动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反动思想”的全国性政治大批判[3],是当时的着名事件。“文革”中俞平伯受到更多迫害,去河南息县干校劳动。

1990年10月15日,以90高龄逝于北京三里河南沙沟寓所。其故乡德清建有俞平伯纪念馆。

轶事典故

红学之缘

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考证,他认为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的,出版了新红学的代表作——《红楼梦辨》。这是他对《红楼梦》研究划时代的贡献。1952年又将《红楼梦辨》修订为《红楼梦研究》。1954年起陆续出版《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读红楼梦>随笔》。1986年,应香港三联书店与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的邀请,俞平伯赴港举办“《红楼梦》研究”学术讲座。

俞平伯在大批判浪潮中完成了《红楼梦》后六十回的整理校勘工作,何其芳阅读后向上汇报说:“其校勘工作的结果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用,也还有些错误。”俞平伯执意要为《红楼梦》写一序言,要以马列主义的观点说明《红楼梦》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并主动请何其芳给予更多的帮助。文学所领导由于认定俞的思想觉悟所限,内部评价觉得此时他写序言“希望不大”。

昆曲之情

是昆曲爱好者,致力于昆曲的传承与保护。1935年3月17日,在其清华园寓所召开谷音社成立大会,被推为社长。他撰写了《谷音社社约》和《同期细则》,指出谷音社旨在“发豪睛于宫微,飞逸兴于管弦”。1956年8月,俞平伯又发起成立北京昆瞳研习社,担任主任委员,亲自拟订《章程》、《同期公约》,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牡丹亭》。1958年10月,为纪念汤显祖逝世340周年,试演《牡丹亭》,周恩来、陈叔通、叶圣陶等观看演出。1959年10月,《牡丹亭》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轰动一时。北京昆曲研习社除了发掘传统剧目外,还改编、创作不少新戏,以反映新时代。

与张贤亮

张贤亮因为母亲出身名门,又与俞平伯的长女俞成是世交好友,因此,张贤亮自小就认识俞平伯,称其外公,称俞成大姨。他说:“平伯公住在老君堂的时候,我也常去。那时我小,顽劣不堪,见了平伯公悚然抖擞,不敢与语。”

1955年7月,因为已故父亲的历史问题,张贤亮携老母弱妹从北京迁到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两年后,因在《延河》杂志发表《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在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在他被押去劳改期间,母亲又被遣送回北京。无家可归的张妈妈,只好投奔俞成,与其一起住在俞平伯家中。张贤亮回忆说:“平伯公视我母如女,多承照拂,前后达十余年之久。”

1990年10月,俞平伯以91岁高龄仙逝后,张贤亮发表悼念文章《我有一个红学家的“外公”》,文章写得很平和,对命途多舛的俞平伯的理解真切而深刻,评价也客观公允。因为经历过苦难与屈辱,他更懂得人生的意义。

交友胡适

俞平伯与胡适是一对很有意思的朋友。一方面,他们都有相当的爱国心,当国家遭逢异族侵略,一个来到大后方,费尽心血为多苦多难的祖国作育人才;一个不惜放下学问,违背不做官的原则从事外交。两人的关系也极好,彼此的日记中都有对对方的大量记述。俞平伯的红学研究深受大他九岁的胡适的影响,中年时他甚至因为胡适受过政治上的委屈。然而,另一个方面,俞平伯与胡适在为人处事上大不相同,说是泾渭分明绝对没有夸张。


人物评价

潘耀明:我与俞平老虽是忘年之交,他的道德文章,如高山流水,仰之弥高,是我这个文学小辈,穷一生努力,也难以沾到边。

韦柰:他一生为人正直善良,性格豁达倔强。[4]

王之鸿:在逆境中能够怡然,智也;在逆境中敢于直言,勇也。这的的确确是俞平伯先生。

俞平伯遗言自评:“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以辞达。”[5]

作品

俞平伯的作品有诸多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经他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并深入的研究和考证,认为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的,出版了新红学的代表作——《红楼梦辨》。此外,他在民国初年出版许多诗词、散文方面的文学创作。

诗歌

  • 《冬夜》,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
  • 《雪朝》,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
  • 《西还》,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
  • 《忆》,上海朴社,1923年。
  • 《俞平伯旧体诗钞》(1916-1959),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 《遥夜归思引》(1945),北平彩华印刷局,1989年
  • 《寒涧诗存》(1949-1966),收录于全集。
  • 《零篇诗草》(1967-1989),收录于全集。
  • 《古槐书屋词》。香港书谱出版社,1980年。

散文

  • 《杂拌儿》,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
  • 《燕知草》,上海开明书店,1930年。
  • 《杂拌儿之二》,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
  • 《古槐梦遇》,上海六界版社,1936年。
  • 《燕郊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

文评

  • 《读诗札记》北平人文书店,1934年。
  • 《读词偶得》初版,上海开明书店,1923年。修订版,1947年。
  • 《清真词释》,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
  • 《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红学

  • 《红楼梦辨》,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年。
  • 《红楼梦研究》,棠隶出版社,195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 《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 《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书信

  • 《俞平伯书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 《俞平伯周颖南通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 《国外日记》,收录于全集。
  • 《秋荔亭日记》,收录于全集。

全集

《俞平伯全集》共计十卷,收辑作者七十馀年来各类文章着述,集中体现了作者一生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是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于1997年11月由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发行。

  • 第一卷 诗歌:《冬夜》、《雪朝》、《西还》、《忆》、《俞平伯旧体诗钞》、《遥夜归思引》、《寒涧诗存》、《零篇诗草》、《古槐书屋词》。
  • 第二卷 散文:《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与《燕郊集》(1928-1936)
  • 第三卷 诗文论:《读诗札记》
  • 第四卷 词曲论:《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释》
  • 第五卷 红楼梦着述一集:《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
  • 第六卷 红楼梦着述二集:《读红楼梦随笔》.《乐知儿语说红楼》
  • 第七卷 红楼梦着述三集:《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等五篇文
  • 第八卷 书信
  • 第九卷 书信
  • 第十卷 家书 日记 俞平伯年谱[6]

评价

  • 钱锺书批注《宋诗纪事》:“痴人认真,死在句下,便成笨伯,正缘读书少,执一隅而不能观会通耳。俞曲园不肖孙辈之考订小说本事,即'痴人前说不得梦',尤说不得《红楼梦》也。”[7]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简介,红楼原创网
  2. 俞平伯 (1900~1990),中国作家网,2016-07-04
  3. 张隆溪表示:“四九年以前,他(钱锺书)曾经对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从学术的角度提出过批评。但五十年代全国掀起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运动,弄得轰轰烈烈,对《红楼梦》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的人,都在一夜之间变成红学家,对俞平伯口诛笔伐。钱先生说,在那整个政治而非学术的'红楼梦批判'中,却始终'没有钱某一个字'。”(《万象》一九九九年五月号张隆溪《怀念钱锺书先生》)
  4. 无可奈何的俞平伯(图),网易,2014-02-23
  5. 俞平伯生平,凤凰网,2009-05-01
  6. 全集末附有《俞平伯年谱》,以供读者查阅。
  7. 栾贵明整理《宋诗纪事补正》第七册影印钱先生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