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冥河盗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冥河盗龙属
图片来自sci-news

冥河盗龙属学名Acheroraptor)是一灭绝驰龙科兽脚亚目恐龙,来自美国蒙大拿州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地狱溪组,目前仅含一个物种,即特氏冥河盗龙Acheroraptor temertyorum)。[1]

冥河盗龙是地质学上已知生存年代最晚的两种驰龙类之一,另一种是达科他盗龙,化石同样发现于地狱溪组。该属是伶盗龙一个原始的亲戚,已知于上颌与下颌材料。

发现与命名

冥河盗龙由大卫·埃文斯(David C. Evans)、德里克·拉森(Derek W. Larson)和菲力·柯里(Philip J. Currie)在2013年首次叙述,模式种是特氏冥河盗龙(Acheroraptor temertyorum)。名源于古希腊语单词Ἀχέρων的转写Acheron,意为“冥河”,指化石发现地地狱溪组;拉丁语单词raptor意为“盗贼”。种名纪念詹姆斯·特莫蒂(Janes Temerty),北方电力公司和ROM董事会的主席以及他的妻子路易斯·特莫蒂(Louise Temerty),他们多年来一直在支持这个博物馆。

冥河盗龙已知于正模标本ROM 63777,含一个完整的右上颚,有几颗上颌齿(一些是单独的)和一个相关的齿骨(下颌),编号为ROM 63778,两者都保存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这两个标本都是在距离彼此约4米的地方采集的,来自蒙大拿州地狱溪组上部的同一尸骨层,可追溯到白垩纪晚期马斯特里赫特阶,即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之前。正模标本是由一群化石猎人于2009年8月28日收集的,其中一人在几年后也收集到了这些牙齿标本,后来他从GPS提供了详细的地理数据和标本发现当天在地面上的照片。这两个标本随后都被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从一个私人收藏家手中购得。

分类学

埃文斯等人(2013年)利用几个数据矩阵(data matrices)探索了冥河盗龙的系统发育位置。冥河盗龙的两个标本被归类于同一个分类单元,添加到艾伦·特纳(Allen Turner)等人(2012年)的数据矩阵中,这是一个广泛的兽脚类动物系统发育分析,主要关注于手盗龙类。冥河盗龙作为包含真驰龙类小盗龙亚科的分支的一员被发现,证实了它应分配到驰龙科,并且可能属于真驰龙类。然而,在该分支中,由于本属可利用的编码(codings)有限,大多数分类群被重新分配在一个大型的演化支中。

埃文斯等人(2013年)还将冥河盗龙的标本编码到一个版本更新的、更小的隆里奇和柯里(2009年)创造的驰龙科物种特定数据集中,增加了奥氏伶盗龙邦多克巴拉乌尔龙,排除了依特米龙(在柯里等人2009年将其鉴定为暴龙类之后),并遵循特纳等人(2012年)蒙古恶灵龙的数据,将其编码分为基于纳摩盖吐组正模标本的编码和基于巴彦思楞组的IGN 100/23的编码。特纳等人(2012年)还对几个编码进行了重新存储和修改,并将两个上颌的编码添加到矩阵中,这一分析产生了一个更为清晰的拓扑结构(topology)。在伶盗龙亚科中,该属处于相对基础的位置,而在其他位置,伶盗龙亚科仅包括亚洲的驰龙科。下面的演化树显示了这一分析中冥河盗龙属的系统发育位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