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民革命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民革命軍

  中   文   名:中國國民革命軍

  外   文   名: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別            稱: 中國國民黨軍隊

簡            稱: 國軍

'  所  屬   國中華民國

 建 立 時 間: 1925年8月18日

軍            旗: 青天白日紅旗

軍            徽: 青天白日(滿地紅)帽徽

最高指揮官蔣中正

 著 名 軍 官胡宗南杜聿明白崇禧薛岳

國民革命軍(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簡稱「國軍」,過去又稱「中國國民黨軍隊」,由中國國民黨在1925年創設領導,同時效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47年「行憲」前改為「中華民國國軍」,即為國家之軍隊,但實質上仍屬國民黨控制領導,1949年國共內戰失敗後退守台灣地區。現由台灣當局直接控制,也稱為台軍。國軍早期的將領軍官,是由設立在廣州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中國黃埔軍校)培養和訓練的,國軍參加過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原大戰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1]

創建初期

創立過程

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廣州創立中國黃埔軍校。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8月1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轄下各地方軍隊名目取消,統一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也稱黨軍。由黃埔軍校學生組成的黃埔軍校軍為第一軍,軍長蔣中正。「建國湘軍」為第二軍,「建國滇軍」改為第三軍,「建國粵軍」為第四軍,福軍為第五軍。初期國民革命軍在軍、師兩級設黨代表及政治部。[2]

北伐時期

隨着戰爭的進展,國軍擴編為49個軍,19個獨立師。1926年至1927年間的北伐戰爭以國軍為主力,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約10萬人誓師北伐,總司令蔣中正。7月12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關於時局的主張》,14日國民黨發表《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兩黨一致號召全國人民支持國軍北伐。12月29日,奉軍總司令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東北易幟」,北伐宣布成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原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

混戰時期

裁兵計劃

在1928年7月國民政府開始研究裁兵時,屬國民革命軍名下的軍隊,有八十四個軍約三百個師,共二百二十萬人,軍隊素質非常參差。1928至1929年曾開始編遣工作,計劃將國軍縮編成六十五個師共八十萬人,亦有訂明國軍最高指揮權在國民政府。但不久國民黨內部兵戎相見,加上對共產黨圍剿及用兵,編遣計劃遂無疾而終。

中原大戰

1930年4月1日,閻錫山就任「中華民國軍總司令」與馮玉祥李宗仁聯合誓師討蔣。蔣介石一方代表着國民黨中央政府,閻錫山李宗仁張發奎一方是應國民黨左派代表汪精衛的聯合而發起反蔣挑戰的地方軍。在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軍入關支持蔣介石,最終蔣介石張學良一方贏得了勝利,反蔣聯盟瓦解。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3]

抗戰時期

概況介紹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國民革命軍總兵力約170萬人,抗日戰爭爆發後,國軍大幅擴編,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還組織了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入緬與英軍配合作戰。至1945年,國民革命軍共有120個軍、354個師,此外尚有獨立旅、獨立團等,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軍與日軍多次會戰,大小會戰中,讓日軍陣亡483708人,而傷者達1934820人。國軍共計有204位將軍戰死沙場。

大型會戰

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上高會戰、晉南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第四次長沙會戰、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湘西會戰

內戰時期

國民革命軍 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整軍計劃

在美蘇等國的斡旋下,國共兩黨1946年2月在重慶簽署《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民革命軍之基本方案》。方案規定在12個月內將軍隊減為108個師,國民黨90個師,共產黨18個師。之後再在六個月縮編為國民黨50個師,共產黨10個師。1947年起,各地共產黨軍隊放棄國民革命軍(國軍)稱謂,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4]

建軍歷程

這時期建軍歷程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內戰準備階段(1945年.9月~1946年.6月):這個階段也是抗戰到內戰的過渡階段,主要軍事戰役有:上黨戰役綏遠戰役、津浦路戰役、邯鄲戰役、熱河進攻戰役、四平爭奪戰等。

第二階段是戰略進攻階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這個階段中,國民革命軍依託其軍力優勢向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全面進攻階段),此階段主要軍事戰役有:中原圍攻追擊戰蘇中會戰、兩淮進攻戰役、定陶戰役、張家口戰役、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巨金魚城戰役、臨江進攻和松花江防禦戰役、攻取延安戰役、孟良崮戰役豫北戰役等。

第三階段是戰略防禦階段(1947年.6月~1948年.8月):由於受到解放軍不斷打擊和鉗制,國軍被迫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此階段主要軍事戰役有:魯西南戰役豫西戰役大別山追擊、堵截和清剿戰役、南麻臨朐戰役、榆林戰役、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洛陽戰役豫東戰役、襄樊戰役、宜瓦戰役、臨汾戰役晉中戰役等。

第四階段是戰略決戰階段(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統帥部進行戰略決戰,相繼發起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從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主要軍事行動有: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濟南戰役、太原戰役(第一、二階段)、荔北戰役等。

第五階段是戰略退卻階段(1949年.2月~1950年.6月):大決戰之後,國民黨一面以和談為掩護,一面設置司令部,組織防禦。1949年4月20日,隨着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根據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向國軍殘餘部隊發起攻擊,至1950年6月,大陸上的國軍部隊全部被殲滅,逃到台灣的部隊只有58萬人。這個階段主要軍事戰役有:江防戰役、安新戰役、武漢戰役太原戰役、湘西衡寶戰役、廣東戰役廣西戰役、扶眉戰役、蘭州戰役、西南戰役、福州戰役、漳夏戰役、金門戰役海南島戰役等。

更改名稱

1947年國民黨「行憲」前,蔣介石將國民革命軍改名為「中華民國國軍」,也簡稱「國軍」。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府覆滅,國民黨政權和國軍殘部敗撤台灣,轉為地方武裝。

1987年台灣實現「民主化」的背景下,國民黨殘餘部隊收歸台灣當局統轄。1949~1987年間,中國大陸曾稱台灣地區軍隊為「國民黨軍」,現稱為「台軍」。

軍隊派系

早在孫中山依靠地方軍閥建立政權時就已經產生,後來幾經整編平叛,終於成立了由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而實際上,最初的8個軍本質上就分為8個派系,在接下來的北伐戰爭中又收編了各路軍閥,國軍內部派系過多,使一支名義上屬於國家的軍隊各自為政,互不信任,時常發生「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狀況。[5]

武器裝備

武器最初主要來源於漢陽廣東太原的兵工廠。地方部隊的標準制式裝備主要是「漢陽造」,中央陸軍師通常配備的是中正式步槍和捷克式輕機槍。對於大多數「德械師」,所用標準槍械有德國製造的7.92毫米格韋爾98和98K。標準的輕機槍是捷克7.92毫米布爾諾ZB26機槍本地仿製品。此外還有比利時法國產輕機槍。省級部隊通常不配備任何機槍。重機槍主要是本地製造的24型水冷馬克沁機槍,這是中國人將MG08和M1917勃朗寧機槍改為的8毫米毛瑟式機槍。每一個中央軍的營平均會得到一個重機槍(約三分之一的「德械師」有一半在抗戰中使用)。士官的標準武器是7.63毫米毛瑟C96半自動手槍,或全自動毛瑟M1932/M712機槍。這些全自動的機槍被用作衝鋒鎗的替代品(如MP 18),二戰結束時,中國軍隊內部步槍供不應求。在整個抗戰時期,特別是初期,國軍還廣泛用於繳獲的日本武器裝備用於補充。

軍歌

黃埔軍歌

第一首校歌《陸軍軍官黨校校歌》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終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

第二首校歌《中央軍事政治黨校校歌》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作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攜着手,向前進,路不遠,莫要驚。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

《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歌》

風雲起,山河動,黃埔建軍聲勢雄,革命壯士矢精忠。

金戈鐵馬,百戰沙場,安內攘外作先鋒。

縱橫掃蕩,復興中華,所向無敵,立大功。

旌旗耀,金鼓響,龍騰虎躍軍威壯,忠誠精實風紀揚。

機動攻勢,勇敢沉着,奇襲主動智謀廣。

肝膽相照,團結自強,殲滅敵寇,凱歌唱。

《國民革命軍空軍軍歌》

凌雲御風去,報國把志伸,遨遊崑崙上空,俯瞰太平洋濱,看五嶽三江雄關要塞,美麗的錦繡河山,輝映着無敵機群。緬懷先烈莫辜負創業艱辛,發揚光大尤賴我空軍軍人!同志們,努力,努力,矢勇矢勤,國祚皇皇萬世榮。

盡瘁為空軍,報國把志伸,那怕風霜雨露,只信雙手萬能,看鐵翼蔽空馬達齊鳴,美麗的錦繡河山,輝映着無敵機群。我們要使技術發明日日新,我們要用血汗永固中華魂。同志們,努力,努力,同德同心,國祚皇皇萬世榮。

歷史評價

國民革命軍,在大革命和北伐戰爭時期是國民黨領導的革命軍隊,是推翻北洋軍閥反動統治的主要力量;新軍閥混戰中,國軍淪為國民黨各派系將領之間爭權奪利的工具,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對日抗戰中,國軍作出巨大犧牲,是抗日戰爭中重要作戰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在編制上也是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6];在國共內戰中,由於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脫離群眾,以及其內部的派系分化和經濟崩潰,最終以失敗告終。

視頻

國民革命軍相關視頻

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 國民革命軍七十四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