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中坝村志序.我的家乡大中坝(彭明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中坝村志序.我的家乡大中坝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大中坝村志序.我的家乡大中坝》中国当代作家彭明吉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大中坝村志序.我的家乡大中坝

分乡镇大中坝村修志,支部书记黄涛邀我为其写序。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便欣然接受任务。

物华天宝的大中坝

大中坝村距宜昌城区约30公里,宜保公路穿坝而过,地形地貌十分独特,四面青山环绕,中间的平坝形成盆地,旧称“罗惹坪”。这里山清水秀,日照充足,土地肥沃湿润,物产甚为丰富。

一条大河滋养了大中坝。

夷陵区的母亲河——黄柏河(当地俗称“大河”)流经大中坝。未建尚家河水库和东风渠之前,河水流量很大,夏季满河清波白浪;冬春河水清澈见底,两岸人来往得靠坐渡船过河。

大河给当地人慷慨的馈赠。不仅灌溉了两岸农田,还源源不断地为各家餐桌提供美味。这里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人们可随时下河捕鱼。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最有趣的是作坊捕鱼。秋季,选择落差较大的河段,用石头垒起一条上宽下窄的长长的激流水沟,在出口支起大竹筛,捕到的鱼儿要用背篓背。儿时,我常约几个小伙伴下河摸鱼,每次下河都能摸得一大串。后因下游修了水库,堤坝拦住了长江上溯产卵的大鱼,但本地的红翅膀、白板子等小鱼儿繁殖力极强,人们加工的“扇子鱼”,仍是分乡一带餐馆里的特色菜。

一坝良田供养了大中坝。

以大河为界,河东多为水田,河西均为旱地,物产各有所长。

河东的水田土质为青岗泥,加之水源充足,种出的稻谷颗粒细长,碾出的大米雪白晶亮,煮出的米饭甜软可口,清香四溢,无菜也可来它几碗。过去水稻品种老,产量不高,但生产的粮食也能自给自足。彭家院子一带,还盛产金梨子。种在水田堤上的梨树,供水充足,结出的梨子颜色金黄,皮薄汁甜,远销宜昌各地。

河西盛产小麦、油菜、包谷等农作物,所产棉花以绒长、品质好、产量高,曾为分乡全区之首,尤其是巴尔河沙地种出来的萝卜,皮鲜红、头翠绿、身纯白,脆而清甜,遐迩有名,让城里人艳羡不已。刘宗武教授《河西坪赋》曰:“巍峨马羊,作屏东方;清澈黄柏,环绕在旁。其形如锣,平坦敞阳。土地肥沃,棉麦飘香;萝卜味美,享誉宜昌。”是这里地形与物产的深情描绘。

一片青山厚养了大中坝。

大河东面,屹立着海拔千米的马羊山,是和大王岩相连的一座青山,山下条条山岗势如虬龙匍匐伸向坝中。山上山下,植被层次分明。山顶是茂密的杂树林,中部为翠绿的山竹林,低处多为马尾松密林。春夏时季,绿色铺张,山岭叠翠,秋季来临,漫山红叶,层林尽染。

这片青山,四季景色宜人,也为人们带来取之不尽的财富。山腰漫山遍野都是竹子。每年清明过后,村里人都要上山扯笋子,自己尝鲜之外,大部分挑到山外去卖。秋天,人们忙完地里的收割,又忙着上山砍竹子。我家屋后的大岭岗上,每天下午都尘土飞扬,哗哗啦啦的拖竹子的声音少有间断。不到半月,家家门前都堆满了竹子。老人们忙着编制竹器,挑到镇上去卖;壮劳力便三五成群组织起来,下河去扎筏子,将一条条长长的竹筏顺着河水运往宜昌。竹子,是当地农民重要的财源。

沧桑神秘的大中坝

大中坝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地理,地层结构十分特殊,是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分界剖面,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及国际地层委员会确认为奥陶系典型代表点,在王家湾公路边建起了标记地址年表的“金钉子”公园,国土资源部在这里挂牌设立保护区。亿万年前,这里曾经是浩瀚壮阔的大海。如今在大岭岗上,现在还能捡到鹰子嘴、小贝壳一类的海洋生物化石。

这里还是一方神奇的风水宝地。站在河西观看河东山势,只见九道山脉如巨龙奔江,头朝河西坪方向,蜿蜒伸至大中坝,称“九龙朝圣”。站在河东看河西,黄柏河冲出高山峡谷,绕河西坪流向朱家口,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圈,曰“玉带缠腰”。

著名的湖北总庙,坐落在九龙朝圣之中心,玉带缠腰之腹地,曾经是大中坝的文化名胜。

据老人们讲,总庙里供有东岳大帝、关公、西天佛等各路神仙。每年三月二十八日,是庙内主神东岳大帝的生日,湖北各地的诸教信徒,从四面八方汇聚罗惹坪,赶会三天,连头带尾六七天。周边客栈爆满,坝中大路两边,临时搭起窝棚,结成对合街,热闹非凡。总庙尽显“宏钟一撞响十里,大鼓一击山地摇”的神威。庙内外终日烟雾缭绕,每天朝拜的香客们,排起长队,等待进庙上香,拜佛求签。

总庙规模宏大,由东岳庙、西王庙、成王庙、水王庙组成,占地面积30余亩,庙内古树参天,遮天蔽日。据大清碑志载:彝北之乡,是坪有东岳庙,不知创自何年也。兵燹颓毁,庙模无存,明季兴复,先辈乐施,鸠工创建,装严金相,遂命总庙。

总庙有三大奇闻相传。一曰“人死要归罗惹坪”。即凡属湖北籍人死后,魂灵都要来这里报到。二曰“判官摇签要死人”。民间传“夜听判官摇签声,不是死人也死人。”即若是夜间听到庙里签子筒里有响声,第二天周边一定会有人死去。三曰“总庙求签显神灵”。有碑文记载其“有求必应,无祷不灵,凡有祈祷而后之,未有不如意。”是说凡来总庙求签许愿者,均有求必应,遂心如愿。可惜这一名胜毁于1935年的一场特大洪水。目睹过那场洪水的老人们说,七天七夜大雨形成的洪水,将大中坝变成一片汪洋,两岸靠近河边的民房尽毁,无数生命葬身洪水,满河漂浮着整栋房屋屋架,树木、家具、死人和牲畜。巍峨壮观的总庙被洪水卷走,为大中坝留下永久的遗憾。河床因此改道,河西一部分变成了河东,留下一大片河滩。

分乡先贤、抗战诗人全敬存见证过罗惹坪的兴衰,在《罗惹坪吊古》诗中,有“忆昔威灵同楚蜀,而今庙貌感沧桑”的伤感。1917年,中国佛教学会会长太虚法师到访万家河时,目睹过罗惹坪的盛况,有“大横峰势郁长城,万翠攒流那(音罗)惹坪”的赞叹。

地灵人杰的大中坝

大中坝既有黄柏河出峡入滩的俊美,亦有鄂西青山连绵的清幽。既是宗教文化的聚集之地,又是民间文化繁荣之乡。这里吹奏的民间礼乐、传唱的丧鼓歌词,举办红白喜事形态、从事生产生活习俗,都蕴含着巴风楚韵,体现出华夏文明。

这一方的百姓勤劳善良,以耕读为本,凭劳动致富,靠经商发财,世代人才辈出。晚清时代,这里有秀才彭德漳、拔贡杨明政。民国时期,有彭明润、彭宏文、彭开鑫、彭明哲等有识之士投身革命。彭明润为黄埔军校第十六期毕业生,任国军上校军官,解放前随军去台湾,1994年回故乡探亲病逝,葬于老家。“戎马战南北,海外度人生;解甲归故里,青山慰忠魂”,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彭开鑫于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解放后转业到广东顺德县人武部工作,后调到佛山地委组织部任科长等职至离休。彭明哲在宜昌县首任县长陈刚杰的领导下打游击,担任分乡至南垭一带交通员,解放后在宜昌县粮食局工作到离休。

新中国成立后,有更多的大中坝人,靠发奋读书有所成就,在国内外不同领域就职。据统计,大中坝村现有135人(不含农民工)在外地工作。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其中不乏令大中坝人骄傲的人物。

1953年出生于大中坝的刘宗武,22岁入华中师范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他终身从事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专家、知名教授,曾任华中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组长、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出版著作与教材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从大中坝走出的另一位骄子刘德政,16岁考入华中师大外语系,毕业后分配到原国家教委工作,后被派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现侨居法国首都巴黎。 大中坝还走出一位优秀女性王文秀,她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从家乡走进武汉,进入省财政厅工作。优秀女儿招来优秀女婿,丈夫就是出生河南漯河、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的李文钊。李先生在宜昌县工作期间,任过分乡区高场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宜昌县鸦鹊岭公社党委书记,后调入省委组织部工作。1989年后相继担任宜昌地市委副书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播电视厅厅长、省政协常委等职。夫妻二人无论在职和退休,对大中坝的关注和支持从未间断,为家乡的教育筹资捐款,办了不少实事。

还有曾就职于天津海洋石油总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杨振武,从部队转业到四川成都龙泉驿区人武部工作的刘虎、现任夷陵区政协副主席的刘红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从大中坝走出去的儿女们,无论走到哪,无论在干啥,都始终情系大中坝。遇有需要,都会伸手为家乡做点事情。大中坝的山水滋润他们成长,桑梓之情,父老之爱,永远装在他们心中。

生我养我的大中坝

我于1945年9月出生于彭家院子。爷爷彭德漳是晚清秀才,在我未出生前就去世了。长大后,读他的墓碑铭文,才略知他的生平。其碑文曰:“先生昆季有四,排行居二,生于同治七年戊辰二月十六亥时。幼从祖父攻书,长从岳翁生员杨芹香,师严道尊。光绪十七年,岳翁故。十八年,负笈小溪塔,从贡生王竹圃,品学兼优。是年,杨氏妇亡,县府考毕。十月上旬,孔学院入郡,开科取士。初十正场,十二草榜,十三调覆取,入县学夺锦标归。腊月初二祀祖,初四纳婚。向氏妇道无亏,治内兼以理外,诚女中之尧舜也。先生教书终身,春秋七十二岁,无疾而逝。”

爷爷中秀才后,乐于清贫,终身教书,养育三子三女。

父亲彭大江为三兄弟中的老幺,从小跟着爷爷读书,成年后终身务农。父亲最大的心愿是让儿女们多读书。记得我刚满六岁时,他就给我“打引本”,教我学写毛笔字。七岁上学后,教我学写音同字不同的对联、背诵增广贤文,还给我讲一些有趣的吟诗作对故事。

父亲对我讲过他一生最大的遗憾。解放大军即将南下之前,谣传大军所到之处,要搜查金银财宝、古籍古玩,藏匿者要受严惩。胆小的父亲找出祖父遗留下来的两麻袋线装古书,和大哥抬到屋后的竹园里,偷偷烧了两天两夜,仅留下一份县试考卷的稿本。

1962年古历正月,刚满47岁的父亲暴病离开了我们,命运将我们丢进了苦难深渊。兄妹四人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刚刚读完中学的我,便挑起了劳动、家务两副重担。不久又雪上加霜,母亲患上膝盖肿痛病,瘫痪倒床。我们从信用社贷款300元,将母亲抬到宜昌地区医院。开刀治疗后,寄住在一亲戚家等候取石膏。亲戚家也有困难,我们须每周送去粮食和小菜。记得一个雨天,我和妹妹明凤打着雨伞,背着背篓出门。行走不远,我穿着凉鞋的脚后跟被沙子磨破,鲜血直流,只好打赤脚徒步90多华里,到北山坡时已是深夜。

往事不堪回首,但我无怨无悔。大中坝虽有我苦难童年洒下的泪水,有我辛勤劳作留下的艰辛,但也有先祖的人文根脉,有我挑灯苦读得到的快慰。我的根扎在大中坝的沃土,体内流淌着农民的血液,故常念家乡之恩,常怀图报之心。

1970年,我由民办教师考取公办教师,调分乡区文教组工作,两年后转为行政干部,在黄花和分乡工作8年,1980年调县委办公室工作。此后尽管能力有限,但总想为家乡做点事情。1984年从电力局筹得资金8000元,购买柑橘树苗1.8万株运回家乡;1988年找市农委争取,从部队弄到两台退役的解放牌汽车开回家乡;1998年争取县、镇支持,在家乡组织发展四川花椒,并争取资金为河西坪架起一座人行水泥桥。后因多种原因,前三项均未见成效,后一项也因尚家河水库泄洪,桥被冲毁,可谓一事无成。

2001年,我牵头发起为家乡修建导洪管水利工程,组织彭家院子在外工作的45人,为其捐款,同时找相关部门筹资,共募集资金12万元,由老乡彭发祥负责组织施工。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努力,建成1487米的主管道、500米长的支管道、1200米的支渠,将东风渠水导流到彭家院子村及河西坪村部分农户,保证了450多亩水旱田的常年供水,终于为家乡办成了一件事情,收获到了几分欣慰。

编写村志,记录村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文化建设工程,实属不易。借此,谨向参加这项工作的全体人员表示感谢。你们的付出,将为大中坝村留下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贵精神财富,服务当今发展,荫及后代子孙。

愿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继续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再续亮丽篇章。 勉为序。[1]

作者简介

彭明吉,宜昌夷陵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