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垅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武垅族 |
---|
|
大武垅族或称大满族,为台湾原住民的一支,清朝文献称之为“四社熟番”、“倚山熟番”,原乡在台南玉井盆地(更早位于大内区、山上区一带),现今主要分布在台南、高雄两地区的丘陵和河谷地带,如:原 2009 年八八风灾前,高雄县小林村曾为台湾大武垅族人口最多的部落。台湾东部的花莲、台东也有来自西部迁入的平埔原住民族群,其中多数为大武垅族。据简文敏等学者以日治时期的种族登记推估,目前台湾的大武垅族后裔可能超过两万,是台湾仅次于马卡道族人数次多的未正名原住民族。
2013年11月15日在花莲县富里乡乡长正式认定当地包括大武垅族在内的平埔族群为“乡定原住民”,成为全台第一个认定平埔族群为“乡定原住民族”的乡镇。[1]
目录
族名由来
由于大武垅族自称 Taivoan 或 Taibowan,音近闽南语之“大满”、“台窝湾”、“台湾”,加之族人发源自台南,也的确曾建立台欧湾社(Taiouwang),故林清财、陈耀昌等部分学者及文史工作者认为大武垅族的自称或其社名即为“台湾”一名之由来。然翁佳音等其他学者并不认同此说法[2]。
杨森富进一步认为,Taivoan、Tevorangh 等自称或社名,是大武垅语“月社”或“月世界”之意,按大武垅语“月亮”为 buan、voan 或 bulan,因部落位于群山环抱之丘陵,仿若月世界,二说为玉井盆地为高原,类月世界。然数世纪前族人如何有月世界的概念,此说法值得保守观之。
族群分类
大武垅族过去一度被分类为平埔族群,小川尚义等学者认为是西拉雅族的分支,但澳洲国立大学的文化人类学暨语言学家费罗礼(Raleigh Farrell)则透过 17 世纪荷兰文献的纪录,将大武垅族独立出来,认为当时台湾西南部平原至少有五支原住民族:[3]
- Siraya(西拉雅族)
- Tevorang-Taivuan(大武垅族)
- Takaraian(塔加里扬人,现属于马卡道族)
- Pangsoia-Dolatok(放索人,现属于马卡道族)
- Longkiau(琅峤人,现属于马卡道族)
过往大武垅族被归为西拉雅族其中一亚族,主要是根据荷兰宣教士干治士(George Candidius)于 1628 年 1 月提到,大武垅社与新港社、萧垄社等西拉雅族部落有相同的风俗、语言与信仰,但费罗礼在分析荷兰时期各史料后发现这是个错误的分类,直指“大武垅族显然是个在文化语言上,均显著不同的族群”,也质疑干治士对大武垅社根本不了解,“几乎可确定的是,他在 1628 年提出那段有名的说法(指干治士宣称包含大武垅社在内的八个部落同属西拉雅族)时,根本还未到过大武垅社。荷兰人第一次拜访大武垅社是在 1636 年 1 月⋯⋯。”
荷兰学者 W. R. Ginsel 另提到荷兰人 1636 年的纪录:“(大武垅)番社番人,身体比沿海番社社人瘠瘦,他们的耳朵长垂,期间有许多大的穿洞。该社甚大,位于美丽的高山大谷中,约有一日路程之遥。人口稠密,并有较其他地方为多的异教偶像,他们的惯习,与我们一样,而与其他番社不同,男子娶女子,与子女同居一屋。”[4]由此可知,大武垅社族人体型与文化均有别于当时西拉雅四大社,自成独立的族群系统。[5]
考古学者刘益昌教授亦表示,从考古学的资料而言,西拉雅、大武垅、马卡道等三族完全都不同。[6]
除了费罗礼等上述作者,马渊东一及近代学者如土田兹、李壬癸、简文敏、胡家瑜及林清财等人也各从语言、文化等不同面向的差异、日治时期族人的自称,乃至近代族人自我认同,都将大武垅族视为一支独立的原住民族:
我族认同
根据 20 世纪初日人至各部落访调纪录,乃至当代部分仍保留我族称呼之大武垅族部落,相较于西拉雅诸社族人自称“Siraya”(西拉雅),马卡道诸社族人自称“Makatao”(马卡道),荖浓、小林村及大庄等大武垅族部落族人,均自称“Taivoan”(大满)。
邻近族群里,例如布农族泛称噶玛兰族以外之平埔族群为“Tangavulan”[7]、撒奇莱雅族称“Tangabulan”、噶玛兰族称“Tengabulan”、阿美族称“Tangabulan”、“Tangafodan”、“Tafangolan”,原意为“南方来的人”,亦可能与大武垅族人为除了噶玛兰族以外,乃上述族群在生活中接触机会最多之平埔原住民有关。另卡那卡那富族过去亦称小林村为“Ta'olang”,音极近“大武垅”。
语言差异
《热兰遮城日志 III》明确指出大武垅族有自己的语言,与他族沟通需经过翻译[8];李瑞源(2015)也据史料叙述,“即便是首任牧师甘治士以为流通新港语的大武垅社,后来也证实拥有自身大武垅语”,并认为大武垅社之所以能通行西拉雅语,“或许是与湾里社共有猎场、密切交往有关”[9]。
近年来,前中研院史语所副所长李壬癸博士并进一步根据新的语料,认为大武垅语、西拉雅语及马卡道语三者之间至少有四种音韵演变的差异及一种构词上的差异,推论西拉雅语、大武垅语及马卡道语三者约在 3 千多年前就开始分化,只是17 世纪荷兰人据台后,采用台南新港社西拉雅语作为通用语,造成各族群间语言逐渐同化。
信仰差异
清水纯比较大武垅与西拉雅两族信仰型态,认为各地大武垅族太祖信仰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统一性”,是西拉雅族所未见的,包含:[10]
- 祭祀时间:固定于每年农历 9 月 15 日之夜祭。
- 祭祀空间:单房型公廨,公廨内设有“向柱”和“向神座”。
- 祭祀对象:明确区分“太祖”与“老君”,且大部分太祖为姊妹。
服饰差异
胡家瑜(2014)于探讨大武垅族服饰专书《大武垅平埔的衣饰收藏与刺绣工艺》中指出,大武垅族传统服饰的绣纹装饰、纹样元素,“与其他周边族群如邹、布农、鲁凯与西拉雅等族有明显差异”,因而成为视觉辨识效果显著的文化象征[11]。
人种特征
荷兰文献《未刊档长官书信集》(21 Februari 1636, VOC 1120, fol. 235.)曾提到,大武垅族人“跟沿海那些村社的人比较来,身体瘦小很多;他们的耳垂很长,在那耳垂中有个非常大的洞孔”,“他们结婚以后,跟他们的妻子、 孩子住在 1 个房子里,跟我们的习俗一样,跟其他村社的习俗不同”。由此可看出大武垅族与西拉雅族文化之差异。引用错误:没有找到与</ref>
对应的<ref>
标签:
- 玉井盆地:以台南市文献委员卢嘉兴说法为主。事实上,台南玉井一名由来即为大武垅语的 Tapani,后再透过日语的音译成为“玉井”(Tamai)。
- 大内头社:吴新荣认为大武垅族原乡在今台南市大内区大内头社附近,后被西拉雅族的萧垅社侵占。
- 善化:卫惠村认为大武垅族原乡在今台南市善化区(原善化镇),后迁徙至大内、玉井。
根据口述传统,大武垅族人原居今台南安平之“台窝湾社”(Taivoan),后进入台南新化,建立“大目降社”与“大唪社”(今唪口社)。后受到西拉雅族人压迫,分两路迁徙至左镇及山上,分别建立“木冈社”(今睦光村)及“隙仔口社”。后再次受西拉雅族人逼迫,乃沿著曾文溪溯上,于今台南大内建立“头社”(Nounamou)。
又根据日治时期《平埔蕃调查书》记载,四社熟番(大武垅族)原与四社番(拉阿鲁哇族)为同一族,起初居住于台南厅下湾里附近的海边,后辗转迁移山区,包括盐水厅下的三崁、头社、霄里,及台南厅下的芒仔望(芒仔芒)、茄拔等社。后来到了明郑时期,有一派族人不愿向郑氏缴纳人头税,逃往北藔等东南一带山区,于是成为了拉阿鲁哇族;而愿意纳税的则成为大武垅族。但两族日后来往仍相当密切。
日本学者伊能嘉矩(1897)也曾在今高雄杉林采集到四社熟番(大武垅族)与四社番(拉阿鲁哇族)原本为同一族的说法,原居地为台南虎头山山麓及水滴崁山西麓。[12]
荷兰时期记载
荷治时期记录,大武垅族人曾在玉井盆地建立大武垅社、宵里社、茄拔社及芒仔芒社等四大部落,故过去文献又称为“四社平埔”或“四社熟番”:
- 大武垅社(Tevorangh、Tevorang、Tivorangh、Tevurang),又称大武垅头社,包含:
- 霄里社(Sia-urie、Siyauri):又称宵里社或萧里社,位于今台南市玉井区丰里里(原台南县玉井乡丰里村口霄里)。
- 芒仔芒社(Vogavon、Voungo Voungor):今台南市玉井区三和里。
- 茄拔社(Kapoa):今台南市楠西区楠西里(原台南县楠西乡楠西村)。
荷治时期对大武垅社的逐年纪录如下:
- 1636 年:荷兰军队攻击大武垅社,使族人自台南大内迁徙至玉井,建立了知名的大武垅族四社:大武垅头社、霄里社、茄拔社、芒仔芒社。[13]
- 1637 年 5 月 7 日:大武垅人再度邀请荷兰人拜访村社,表明缔和意愿。
- 1638 年 2 月 25 日:大武垅人前来新港社,请求荷兰人前去建立学校和传教,至此尚未有神职人员进驻大武垅社。
- 1639 年:大武垅社已“有间很大的教会学校,有一名学校教师和年轻助手教导信仰,许多人已经受洗”,且原分属三社(应指大武垅本社、台欧湾社、突西技社)即将合并。
- 1640 年:尤纽斯给总督的信中提到,大武垅社有 200 人等待受洗。但因该部落距离过远,驻社神职人员仍未曾到访。
- 1643 年:4 月,尤纽斯去信告知已到访大武垅社,为一些族人受洗和证婚。同年 10 月 5 日,大武垅社与其他社长老于热兰遮城集会。
- 1644 年:1 月 3 日,大武垅社与新港、湾里、大目降等社已开始在萧垅社纳税,意义上开始接受东印度公司保护,成为荷兰共和国属民。同年 9 月 25 日,大武垅社有 4 名能读能写的族人通过牧师各项检定,开始担任教师,以每人每月 1 里尔膳食津贴的方式,于教会学校从事教育工作,“讲解宗教的方式甚至比传教人员还要好”。
明郑时期,当局大肆在台南实施军屯政策,使得西拉雅族往东移动,辗转入侵大武垅社群所居住的玉井盆地,压缩族人的生存空间,大武垅族人被迫再次向东迁徙。
清朝以降记载
除以上四大社,根据康熙 61 年(1722 年)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一书及卢嘉兴的纪录,大武垅族应至少还有以下数个部落:
- 噍吧哖社(Tapani):位于大武垅社之南[14],今玉井街区。
- 大武垅二社:位于噍吧哖社之南,今玉井北极殿附近。
- 木冈社:今台南市左镇区睦光里。
- 茅匏社:又称芋匏头社,位于今台南市玉井区九层林。
- 梦明明社:今台南市玉井区望明里(原台南县玉井乡望明村)。
- 大武垅派社:今台南市白河区六溪里。1650 年代末期,部分大武垅社族人被荷兰人劝令下山,迁居台南白河、东山一带,成为清代登录于志册上的“大武垅派社”[15],为现今之六重溪部落。而后乾隆年间,部分原居玉井盆地的大武垅族人又受到西拉雅族人的近逼,往北翻越六重溪南侧的桶头山与大冻山等山,到达哆啰啯社东部山麓,加入大武垅派社。目前部落旁枕头山上的碧云寺入口处仍竖立一块嘉庆 16 年(西元 1811 年)所刻的“玉枕火山碧云寺募为缘业碑记”,上有“大武垅派社番目荒埔园”等字样。
另根据日本东京大学语言学教授土田兹及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壬癸近年来的研究结果,以下区域原本应也属于大武垅语区:
近代族群分布
郑成功统治时期,在台南平原实施“军屯”政策,加上清代初期的渡台禁令效果不彰,汉人一波波来台拓垦,对于台南平原的西拉雅族造成相当大的生存压力,导致族人开始往东方浅山丘陵移住,进而迫使当地的大武垅族人开始往其他山区移动[16][17]。
大武垅头社族人最晚于 1744 年迁移至楠梓仙溪流域的甲仙埔、阿里关、四社寮及小林村等地,原大武垅头社后为哆啰啯社侵占;茄拔社族人迁至杉林、甲仙一带,原旧社为目加溜湾社所侵占;霄里社族人迁至杉林一带,原旧社为西拉雅族 Tapaui 社占据;最后以芒仔芒社为主的族人于乾隆中叶辗转经杉林枋寮迁徙至荖浓溪流域的六龟里、下荖浓、顶荖浓等地,原旧社为汉人侵占。19 世纪初,部份高雄地区的大武垅族人再次沿著新武吕溪迁移至今花东纵谷关山、池上至玉里一带。
高雄
- 小林村:高雄市甲仙区小林里,属于大武垅头社系统。
- 阿里关:高雄市甲仙区关山里,属于大武垅头社系统。
- 匏仔寮:高雄市甲仙区宝隆里,原属于茄拔社系统,在过去 100 年与小林村等地族人有长期通婚,现今当地许多族人来自小林村。
- 大丘园:高雄市甲仙区大田里大坵园,属于茄拔社系统。
- 顶公馆:高雄市内门区金竹国小西北,属于茄拔社系统。
- 下公馆:高雄市内门区沟坪国小西北侧,属于茄拔社系统。
- 杉林:高雄市杉林区杉林里,属于霄里社系统。
- 枋寮:高雄市杉林区集来里金兴社区,属于芒仔芒系统。
- 荖浓:高雄市六龟区荖浓里,属于芒仔芒系统。
- 六龟:高雄市六龟区六龟里,属于芒仔芒系统,最迟于雍正年间(1735 年前)已迁至六龟的新威、新寮等地。
2009 年莫拉克台风重创小林村,族人被迫迁至三地重建家园:
台南
花莲
除此之外,另花东地区之玉里、观音山、马加禄、万宁、罗山、明里、富南、新开园、关山、城山、宁埔、竹湖、沙汝湾、小港等,亦为大武垅族于台湾东部之主要居地[19]。
人口推估
荷治时期
根据中村孝志〈荷兰时代的台湾番社户口表〉,荷治时期大武垅社人口数如下:[20]
年代 | 1647 | 1648 | 1650 | 1654 | 1655 | 1656 |
---|---|---|---|---|---|---|
人口数 | 1,004 | 1004 | 971 | 792 | 785 | 639 |
户数 | 221 | 273 | 236 | 207 | 201 | 164 |
日治时期
根据日人于明治 43 年之《明治四十三年熟蕃户口及沿革调查缀》(1910),并依据日治时期学者之语言分类及当代学者对庄社所属社群之分类研究,部分大武垅族为主之庄社人口如下:
厅 | 户数 | 人口 | 社名 |
---|---|---|---|
蕃薯藔厅 | 1,115 | 6,188 | 阿里关、大丘园、茄苳湖、十张犁、山杉林、六龟里、荖浓溪、土垅湾、新庄 |
台东厅 | 478 | 2,882 | 里垅、新开园、大庄、万人埔、马加录、针塱、迪佳、蔴汝、织罗、猛仔兰、马久答、石宁埔、沙汝湾、彭仔存、大竹湖、大扫别、小竹湖 |
盐水港厅 | 60 | 294 | 口宵里、白水溪、六重溪 |
台南厅 | 53 | 269 | 湾坵、北藔、竹头崎 |
上述庄社共9630人,其中以阿里关庄之人数最多,男女共计 1,176 人;其次为六龟里、土垅湾及荖浓溪社,分别有 955、920、759 人。
除此之外,下列庄社亦有大武垅族人混居:
厅 | 户数 | 人口 | 社名 |
---|---|---|---|
台东厅 | 323 | 1,771 | 大坡、公埔、螺仔溪、头人埔、堵港埔、躼躼埔、里行 |
近代
前高雄县曾于 2009 年 4 月由各户政事务所初步普查,平埔族群人数约 14,099 人,以六龟 3,853 人为最[21],多数为大武垅族人。紧接著花莲县富里乡、高雄市等未正名原住民族以大武垅族为多之地方政府相继在 2013 年开放“熟(番)”注记后,截至 2018 年为止之登记人数不超过千人[22],与 2009 年普查人数有差距,显示多数族人仍未前往登记:
登记人数 | 资料时间 | |
---|---|---|
高雄市 | 237 | 2016 年 9 月 13 日 |
花莲县富里乡 | 100 | 2016 年 8 月 25 日 |
总计 | 337 |
据简文敏等学者以日治时期的种族登记推估,目前台湾的大武垅族后裔可能超过 2 万,是台湾仅次于马卡道族人数次多的未正名原住民族。仅小林村在全盛时期,人口就已近 2 千人,曾为台湾人口最多之大武垅族部落。
语言
过往部分文史工作者视大武垅族为西拉雅族分支,原因之一为荷兰人以西拉雅语同时在包含大武垅社等八个部落传教,大武垅族因而被视为西拉雅语使用者。然而这样的观念已从几点证据与发现而逐渐被修正。
荷兰文献
《热兰遮城日志 III》p.6-8 明确指出大武垅族有自己的语言,荷兰人与 Cannacannavo 族(卡那卡那富族)领袖交谈,需先翻译为新港语(西拉雅语),再经过 Tarroequan 语(可能为某鲁凯语方言或某排湾语方言)及大武垅语的转译:
“在 Cannacannavo(卡那卡那富):(领袖)是 Aloelavaos,跟他交谈,必须用新港的语言、Tarroequan(大路关)的语言和 Tevorang(大武垅)的语言翻译⋯⋯”
历史语言差异
根据前中研院史语所副所长李壬癸博士与日本语言学家土田兹研究,大武垅语、西拉雅语及马卡道语三者之间至少有四种音韵演变的差异及一种构词上的差异:
- 西拉雅语和马卡道语的 r 对应大武垅语的 h 或消失,如西拉雅语的 turu(三)对应大武垅语的 tuhu,或西拉雅语的 rima(五)对应大武垅语的 hima。
- 西拉雅语和大武垅语的 l 对应马卡道语的 n、l 或 r,如西拉雅语的 wali(牙齿)对应马卡道语的 wari。
- 西拉雅语的 s 对应大武垅语的 r 或 d,如西拉雅语的 sa(和)对应大武垅语的 ra 或 da,或西拉雅语的 raos(西边)对应大武垅语的 raur。
- 西拉雅语在元音之间的舌根音 k 和 g 在大武垅语已脱落,如西拉雅语的 ako-saij(没有)对应大武垅语的 au-saij,或西拉雅语的 dagogh(价钱)对应大武垅语的 daoh。
构词上,西拉雅语表示“未来”的动词后缀为 -ali、-ili(新港社)或 -ati、-ili(卓猴社),而大武垅语是 -ah(湾里社、麻豆社),马卡道语则是与西拉雅语同源的 -ani(下淡水社)。
整理如下:
西拉雅语 | 大武垅语 | 马卡道语 | 古南岛语 | |
---|---|---|---|---|
音韵演变(1) | r | Ø~h | r | < *l |
音韵演变(2) | l | l | n | < *N |
音韵演变(3) | s | r, d | r, d | < *D, *d |
音韵演变(4) | -k-
-g- |
Ø
Ø |
-k-
---- |
< *k
< *S |
构词差异
(表“未来”词缀) |
-ali | -ah | -ani |
由各地语料上的差异规律,李壬癸发现麻豆社与湾里社有相同的音韵与构词变化,应同属大武垅语,而非西拉雅语;而荷兰时期最重要的“西拉雅语”语料《The Formulary of Christianity in Formosan Siraya Dialect》及《马太福音》也应有半数以上由大武垅语写成,而非西拉雅语。新港文书中采集自大武垅社及麻豆社的语料也应为大武垅语[23]。
李壬癸推论南部平原西拉雅语、大武垅语及马卡道语约在 3 千多年前就开始分化,只是17 世纪荷兰人据台后,采用台南新港社西拉雅语作为通用语,造成各族群间语言逐渐同化。
香蕉白话
高雄甲仙小林村、阿里关、匏仔寮、台南白河六重溪等部落的少数大武垅族人,至今仍会使用香蕉白话,一种以特定子音及母音穿插于原本母语中,而所形成的密语,据说与 20 世纪初期族人抗日有关,为了不让外人明白对话,因而发展出。
例如以下为小林村、匏仔寮一带的香蕉白话:
翻译 | 来源语 | 原文 | 香蕉白话 |
---|---|---|---|
欢迎、请坐 | 大武垅语 | Miunun | Misiunsununsun |
谢谢、再见 | 大武垅语 | Makahanru | Masakasahansanrusu |
我 | 闽南语 | guá | guasua |
你 | 闽南语 | lí | lisi |
他 | 闽南语 | i | isi |
公廨 | 闽南语 | kon-kài | konsonkaisai |
手 | 闽南语 | tshiú | tshiusiu |
文化
信仰
“向”念 hiang,在大武垅语里与法术、巫术、禁忌有关,例如受太祖祈福过的酒水分别为“向酒”(Mimaw Rarum)、“向水”(Mimaw Palinlin);立于公廨前的竹为“向竹”(Malubiw);而公廨中央为“向神座”(Kogitanta Agisen),是太祖的所在。
每年农历9月15日夜祭后的半年期间是大武垅族之“开向”期间可以狩猎、婚嫁,并可吟唱许多祭歌;直至来年农历3月15日后开始“禁向”,直至当年农历9月15日,期间不可狩猎、婚嫁,并禁唱部分祭歌,族人需务农、辛勤工作。
开向与禁向表现了过往大武垅族部落以禁忌拘束族人需随四季作息、永续生态的表现。
节日
夜祭
小林部落之守护神称为太祖(又称番太祖),设有公廨供奉,故老一辈族人会称太祖为“Kuba 祖”(Kuba 为“公廨”之大武垅语),订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举行部落“太祖夜祭”,
在信仰上,大武垅族与邻近族群如西拉雅族及马卡道族最大的差异如下:
- 每年夜祭日期均为农历9月15日,当日“开向”后直至隔年农历 3 月 15 日,再进行半年的“禁向”,直至当年农历9月15日再次开向。
- 夜祭当晚献给太祖的歌舞惯称“牵戏”(unaunaw),而非“牵曲”(西拉雅族)或“趒戏”(马卡道族)。另相较其他两族均以女子为舞者,大武垅族牵戏男女皆可牵,且领唱者必定为男子。
- 传统大武垅族人不拜壶,也不相信祖灵栖于祀壶里,而是在公廨中央设有“向神座”(包含一根向柱(Kayu)及一具向笴(Agicin)),除了放置献给太祖的供品,更相信向神座是太祖的所在。
- 公廨前有向竹,每年夜祭当日更换。向竹上根据每部落太祖数目的不同扎有对应数量的“天梯”,并系上一大束稻草,代替过往系在向竹上的人头。
目前每年仍定期举办夜祭的大武垅族部落如下,均在农历9月15日:
高雄
花莲
台南
查某暝
查某暝是小林村大武垅族人的特有节日,于每年农历元月十五晚上举行,是女性专属的节日。当晚部落妇女会精心打扮,化妆、绑头巾,带著自制的锣鼓上街敲打,并且可以尽情戏弄部落男子,要红包或讨酒喝,而男人无论如何都不行拒绝或恼怒。
部落耆老表示,自 1940 年代开始,就有日本国小老师或警察开始规劝族人勿再参与查某暝,自此开始中断。直到 2014 年,日光小林族人才又尝试复办此节日[24]。
大武垅歌舞文化节
日光小林族人自 2015 年开始,于每年农历 3 月 15 日“禁向”前夕于日光小林社区举办“大武垅歌舞文化节”,除了增加各地大武垅族人的族群认同,推动族群正名,也借此推广大武垅族歌舞文化。
神话传说
变成千军万马的向水
小林村大武垅族人笃信太祖及其祈福过的向水的神力,除了过往部落男子从军前会到公廨求向水,以佩戴在身上保平安外,据说族人在日治初期的噍吧哖事件等抗日事件逃难时,也曾洒出向水,变出千军万马,协助族人抵御日本人。
逃走的太祖
传说匏仔寮部落过去仍有公廨及太祖信仰时,当地 7 位太祖的形象为 7 个珠子,只有当每年夜祭之时,尪姨吟唱祭歌,这 7 颗珠子才会再度飞回公廨,一起参与祭典。平日若族人冒犯了太祖,珠子就会钻进该人的皮肤里,使得族人痛苦不堪,直到族人至公廨悔过,或由会处理的人唱歌以安抚太祖,珠子才会离开犯错族人的身体。
后国民政府来台,一次来自屏东某寺庙的神祇出巡至匏仔寮,认为该部落的太祖太凶、太会捉弄人,便收服了祂们,族人也拆了公廨。只是据说当时最小的太祖侥幸逃走,至今仍在匏仔寮某棵树上安歇。
荖农生
荖浓部落流传一则故事:一位称为“阿生”之男性族人因妻子丧生于邻近敌对部落出草事件,因此以巨大的草鞋施计,让敌对部落以为荖浓部落之中有巨人勇士,因而从此成功吓阻了两部落的互相出草。[25]
重大事件
莫拉克风灾
2009 年莫拉克风灾前大部份大武垅族人口居住于高雄市甲仙区小林里9至18邻小林聚落聚落地区,居民务农为主,该处大部分为日治时期由台南南化、玉井一带迁至该处的大武垅族人,以及透过婚嫁而迁进之少数西拉雅族、马卡道族及闽南人[26]。
莫拉克八八水灾重创南台湾,造成小林部落被五层楼高的土石掩埋,将近 500 名大武垅族村民惨遭活埋死亡。八八水灾之后,小林村的居民在甲仙区小林里五里埔小林社区、杉林区上平里日光小林社区、杉林区月眉里小林大爱社区等三个地方进行重建,做为迁村安置村民的地方。[27]
知名人物
- 王天路:国宝级工艺师,来自高雄市甲仙区旧小林村,2008 年过世。
- 潘万金(1932年3月28日-2021年5月4日):花莲富里大庄部落大武垅族,“台湾平埔原住民协会”创会会员暨“花莲县富里乡平埔协会”创会理事长,长期推动平埔族群复名运动,有丰富民族知识,对东部地区平埔族群历史与迁移史及在地仪式等知识知之甚详,是许多研究者的报导人,获颁 2021 年“世界原住民族高等教育联盟”原住民智慧耆老奖。[29]
- 李文瑞:国内专营部落旅游 20 年之疯马旅行社总经理,来自花莲高寮。
- 孙业琪:原民植物纤维研究暨工艺师,来自台南六重溪。
知名团体
- 大满舞团:由日光小林村大武垅族人于 2011 年底成立,初衷为重建灾后部落居民的心灵,现已成为传承大武垅族古谣的重要团体,传唱包含《Kalawahe》、《Lawkhema》及《祭品之歌》等大武垅语重要古调,继 2015 年中赴日本311地震重建区义演后,2017 年 8 月再次获“亚洲原住民族联盟”(AIPP)邀请,前往马来西亚“雪兰莪国际原住民族艺术节”演出。[30]
参考文献
- ↑ 首例乡定原住民富里西拉雅族正名. [2013-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 翁, 佳音. 大湾大员福尔摩沙. 台北市: 猫头鹰. 2016: 130–133. ISBN 978-986-262-276-6.
- ↑ Raleigh Ferrell. Aboriginal Peoples of the Southern Taiwan Plain.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71, (32): 217-235.
- ↑ 翁佳音. 荷兰时代台湾教会史(二)-戴雍牧师承先启后. 台湾文献季刊. 2011, 52 (1): 466-467 [2021-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 陈, 怡硕. 清末玉井的区域特性. 台北市: 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学位论文. 2002: 22. 已忽略未知参数
|著作=
(帮助) - ↑ 刘益昌. 20190730刘益昌老师 从考古遗址研究看高屏的平埔族群. 凤山社大. 2019-07-30 [2020-03-10].
- ↑ 花莲县布农族线上词典-峦社、丹社. 一串小米. [2018-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8).
- ↑ 热兰遮城日志. 1629-1662: 6–8.
- ↑ 李, 瑞源. 从单社到社群:十七世纪 Sideia 之形成. 台南市: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 2015-06-30: 271–272, 275, 291, 298.
- ↑ 清水纯. “小林の公廨”と“ガニ移民の踊り”. 小川尚义˙浅井惠伦台湾资料研究 (东京: 东京外国语大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语文化研究所). 2005: 380.
- ↑ 引用错误:无效
<ref>
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7
的引用提供文字 - ↑ 李瑞琳. 由《热兰遮城日志》记载的Lassong-or社试论沙阿鲁阿群. 文化部. 2014-06-10 [202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中文).
- ↑ 刘, 正元; 简, 文敏; 王, 民亮. 大武垅——人群移动、信仰与歌谣复振. 高雄市: 行政法人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18. ISBN 978-986-05-7482-1.
- ↑ 杨, 森富. 台南县平埔地名志. 台南县政府. 2003: 120.
- ↑ 翁佳音. 初次噍吧哖事件──文献再解析的必要.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5年8月 [2017年10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2日).
- ↑ 林, 明源. 甲仙人群移住与产业变迁. 2016: 2–3.
- ↑ 洪, 丽完. 族群互动与迁徙、扩散: 以清代哆啰啯社人迁徙白水溪流域为中心.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11: 4.
- ↑ 林清财、浦忠成. 返来做番:原住民族的文化复振与正名. 新北市: 斑马线文库. 2017. ISBN 9789869390897.
- ↑ 张, 振岳. 大庄平埔西拉雅族文物图说与民俗植物图志. 花莲县: 花莲县文化局. 2010-12. ISBN 978-986-02-5684-0.
- ↑ Tonio, Andrade. 福尔摩沙如何变成台湾府?. 台北: 远流. 2007. ISBN 9789573259404.
- ↑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西拉雅平埔族注记、高市熟男266人.熟女207人. 2016-09-13 [201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9).
- ↑ Mata Taiwan. 呼应蔡英文平埔政策!花莲富里首开“乡定原民”先例,2年过去却不满百人登记是发生啥事呢?.. Mata Taiwan. 2016-08-25 [201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 ↑ 翁, 佳音; 黄, 验. 解码台湾史1550-1720.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7: 289. ISBN 9789573280330.
- ↑ 元宵夜揪竟发生什么事,让女人不睡疯整夜!. 看见小林 ‧ Mahanru Taivoan. [2017年10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3日).
- ↑ 潘, 丽华. 荖浓生. 高雄市: 高雄市荖浓平埔文化永续发展协会. 2018. ISBN 978-986-97226-0-5.
- ↑ 吕理德. 环境殖民到环境难民-小林村灭村启示 (PDF). 国家与社会第九期. 2010-12 [2013-04-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1-02) (Chinese (Taiwan)).
- ↑ 记者苏福男/高县报导. 八八灾后小林一分为三 学者忧对立. 自由电子报. 2010-10-26 [201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9) (Chinese (Taiwan)).
- ↑ 小林平埔夜祭 Template:Wayback,苏福男,2008-10-27,小地方新闻网
- ↑ 台湾原住民族日~花莲东华大学恭贺两位原住民耆老潘万金、严玉英获得国际荣誉!. 东台湾新闻网. 2021-07-31 [202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中文).
- ↑ 大满舞团. 大满舞团. Facebook. [201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