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搖關帝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扶摇关帝庙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郭坑镇扶摇村,九龙江东岸,2009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附属文物包括瑶山顶部明代寨堡镇安寨和山麓13座陶窑遗址等)。
扶摇关帝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及光绪十年(1884年)两次重修。庙背依瑶山,前临九龙江,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2平方米。[1]
漳州市
漳州市(闽南语:Tsiang-tsiu-tshī),简称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福建省南部。市境东北临厦门市,北接泉州市,西北界龙岩市,西南连广东省梅州市、潮州市,南滨南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南部相望。地处闽东南山地与沿海丘陵平原区,西北有博平岭横亘,北部有戴云山余脉绵延,沿海为漳州平原,是福建省最大平原。九龙江斜贯北部,往东流出厦门港,还有鹿溪、漳江、东溪等沿海诸河。全市总面积12,882.27平方公里,人口505.4328万,市人民政府驻芗城区。漳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厦深、龙厦、鹰厦等铁路和福厦客运专线交汇于此。
歷史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早于一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列入秦中央版图,属南海郡(今雲霄縣以南地方)和闽中郡(今雲霄縣以北地方)。汉代,以梁山(今地名)为界,分属南越的交趾刺史部和闽越的揚州刺史部,延至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归于一统。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南发生叛乱,嶺南行軍總管陳政父子奉命平乱。此时,他们率领河南光、申、蔡三州7000多名将士入漳,连同随军眷属,带来中原文化。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
唐垂拱二年(686年),陳政之子陳元光疏言:“周官七閩,宜增為八,請建一州,泉、潮間”。陳獲旨得准,在泉州與潮州之間建有漳州,並受命嶺南行軍總管、世守漳州刺史。陳元光又疏部曲許天正、馬仁等幹略,請授司馬等職。陳元光即率眾等在漳州剪除荊棘,營農積穀,奏立行臺,四境遂無枹鼓之聲。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董思安任漳州刺史时,因父名章,与“漳”同音,为避讳,改漳州为南州,历20年,至北宋乾德四年(966年)才复名漳州。
明朝時,漳州之月港已經是闽南大镇,人货萃聚。
民国初年,属汀漳道,后撤道,各县直属省辖,又设立行政督察区;1918年-1920年,漳州是陈炯明建立的闽南护法区的政治中心;民国末年,今漳州市大部分地区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解放军占领漳州,1950年成立龙溪专区,后改龙溪地区,为漳州市前身。
1951年,析龙溪县城关设县级漳州市。
1960年,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
1985年,龙溪地区改设地级漳州市,原县级漳州市改设芗城区。
1993年,龙海县改设县级龙海市。
1996年,析芗城区和龙海市部分区域设龙文区。
2021年2月2日,龙海市、长泰县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设龙海区、长泰区。
此外,划属漳州市龙海区的东碇岛目前为中華民國领有,由金门县管理。
地理
漳州為福建省最南端的地級市,與廣東省為鄰。漳州西北多山,东南滨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年降雨量1500毫米。
漳州地处福建东南。陆域南北长187公里,东西宽127公里,面积12607平方公里,介于北纬23°34′至25°15′、东经116°54′至118°08′之间。东邻福建省厦门市、东北与福建省泉州市接壤,西北与福建省龙岩市毗邻,西与广东省梅州、潮州两市交界,东南与台湾隔海相望。
博平岭横亘于西北,戴云山餘脉深入北部境内。平和县的大芹山主峰海拔1544.5米,为全市第一高峰。九龙江全长258公里,为福建第二大河。流域面积14741平方公里,在漳州境内流域面积7586平方公里。此外还有鹿溪、漳江、东溪等主要河流。九龙江中下游平原面积720平方公里,是省内最大平原。
參考文獻
- ↑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