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扶搖關帝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扶搖關帝廟
圖片來自pixnet

扶搖關帝廟位於中國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郭坑鎮扶搖村,九龍江東岸,2009年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附屬文物包括瑤山頂部明代寨堡鎮安寨和山麓13座陶窯遺址等)。

扶搖關帝廟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及光緒十年(1884年)兩次重修。廟背依瑤山,前臨九龍江,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約42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2平方米。[1]

漳州市

漳州市閩南語Tsiang-tsiu-tshī),簡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福建省南部。市境東北臨廈門市,北接泉州市,西北界龍巖市,西南連廣東省梅州市潮州市,南濱南海,東隔台灣海峽台灣南部相望。地處閩東南山地與沿海丘陵平原區,西北有博平嶺橫亘,北部有戴雲山余脈綿延,沿海為漳州平原,是福建省最大平原。九龍江斜貫北部,往東流出廈門港,還有鹿溪漳江東溪等沿海諸河。全市總面積12,882.27平方公里,人口505.4328萬,市人民政府駐薌城區。漳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海峽西岸經濟區城市,廈深龍廈鷹廈等鐵路和福廈客運專線交匯於此。

歷史

漳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早於一萬年前就有先民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列入秦中央版圖,屬南海郡(今雲霄縣以南地方)和閩中郡(今雲霄縣以北地方)。漢代,以梁山(今地名)為界,分屬南越的交趾刺史部閩越揚州刺史部,延至開皇十二年(592年)歸於一統。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閩南發生叛亂,嶺南行軍總管陳政父子奉命平亂。此時,他們率領河南光、申、蔡三州7000多名將士入漳,連同隨軍眷屬,帶來中原文化。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迄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

垂拱二年(686年),陳政之子陳元光疏言:「周官七閩,宜增為八,請建一州,泉、潮間」。陳獲旨得准,在泉州潮州之間建有漳州,並受命嶺南行軍總管、世守漳州刺史。陳元光又疏部曲許天正馬仁等幹略,請授司馬等職。陳元光即率眾等在漳州剪除荊棘,營農積穀,奏立行臺,四境遂無枹鼓之聲。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董思安任漳州刺史時,因父名章,與「漳」同音,為避諱,改漳州為南州,歷20年,至北宋乾德四年(966年)才復名漳州。

明朝時,漳州之月港已經是閩南大鎮,人貨萃聚。

民國初年,屬汀漳道,後撤道,各縣直屬省轄,又設立行政督察區;1918年-1920年,漳州是陳炯明建立的閩南護法區的政治中心;民國末年,今漳州市大部分地區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解放軍占領漳州,1950年成立龍溪專區,後改龍溪地區,為漳州市前身。

1951年,析龍溪縣城關設縣級漳州市。

1960年,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

1985年,龍溪地區改設地級漳州市,原縣級漳州市改設薌城區。

1993年,龍海縣改設縣級龍海市。

1996年,析薌城區和龍海市部分區域設龍文區。

2021年2月2日,龍海市、長泰縣撤縣(市)設區行政區劃調整,設龍海區、長泰區。

此外,劃屬漳州市龍海區的東碇島目前為中華民國領有,由金門縣管理。

地理

漳州為福建省最南端的地級市,與廣東省為鄰。漳州西北多山,東南濱海,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1℃,年降雨量1500毫米。

漳州地處福建東南。陸域南北長187公里,東西寬127公里,面積12607平方公里,介於北緯23°34′至25°15′、東經116°54′至118°08′之間。東鄰福建省廈門市、東北與福建省泉州市接壤,西北與福建省龍巖市毗鄰,西與廣東省梅州、潮州兩市交界,東南與台灣隔海相望。

博平嶺橫亘於西北,戴雲山餘脈深入北部境內。平和縣大芹山主峰海拔1544.5米,為全市第一高峰。九龍江全長258公里,為福建第二大河。流域面積14741平方公里,在漳州境內流域面積7586平方公里。此外還有鹿溪漳江東溪等主要河流。九龍江中下游平原面積720平方公里,是省內最大平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