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安国医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安国医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博物馆,整体建筑群呈徽派风格,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馆藏面积1200平方米。在功能布局上,包括博物馆、养生馆、纪念馆、药园、药膳厅等部分。

简介

该馆由“张一帖”第14代传人,国医大师李济仁[1]、张舜华家族出资建设,始建于2007年,于2016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目前还在持续扩建、完善中。李济仁三子李梃是博物馆的主要筹建者及现任馆长,他介绍说,建馆最主要的宗旨是“承上启下”,主线是“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建馆及布展都围绕此主线展开。其一砖一瓦、一物一件都倾注着这个医学世家的心血与坚守。在农村建一座博物馆是个艰难的探索过程,李济仁全家“摸着石头过河”,从筹措、设计到建造施工,全部自力更生。为了节约资金,很多体力活都是自家人亲力亲为,请不起设计师,李梃亲自上手参与博物馆建筑设计。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前往各地收购原汁原味的徽派建筑材料,以坚守最纯正地道的徽派文化底蕴。“博物馆里面有很多石头,都是我们顶着烈日从河塘里一块一块捡回来的。每年夏天,我们都至少要在太阳暴晒下脱一层皮。每天必须要把第二天干的活全部规划好,不然第二天工人干活就会误工。整个过程我们不等不靠,全部自力更生。” 李梃回顾曾经的峥嵘岁月,不无感慨。

在征集展物的过程中,同样面临不小的压力,许多新安医学相关医药文物散落在民间,因此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沉下身去搜集。由于人力条件有限,很多时候都需要李梃到各处去搜集、购买文物。因为周边也有不少人收集新安医药文物,可以说每收一件文物都要“斗智斗勇”,跟对方谈价格谈条件。征集文物过程中有很多令李梃难忘的经历。有一次,为了一个药罐,他背着干粮上山,走了五六公里的崎岖山路,一个来回基本就要一整天,连续三次都吃了闭门羹,最后都不记得去了几次才征集成功。耄耋之年的李济仁亦参与其中,多次与李梃一起亲自登门拜访一些新安医学家庭,竭尽所能地为博物馆寻觅展品。家族的其他成员也都在尽心尽力地发现、收集藏品,如今馆藏的很多新安医学书籍、医药器具、处方等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收集来的。博物馆在筹备期间,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以及一些新安医家无私捐献中医药史料、文物等。就是在这样的艰辛努力下,博物馆才得以建成并对公众免费开放。

然而,博物馆的建设并非一劳永逸,如何做好藏品保管,是摆在现实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李梃介绍,许多从各地收集来的新安医学古籍由于保管条件较差,好多都烂掉了,而修复文物、保管文物都要一定资金,尤其是在皖南地区,空气湿度很大,文物保管难度也随之增大。博物馆用于文物保管的费用一年至少15到20万元,全部由李济仁家族承担,由歙县档案馆提供技术支持。管理文物除了防霉防蛀,在农村还要格外注意防盗问题。

曾有人说,李济仁家族筹建这个博物馆,不是拿钱来做,而是拿命来做。李梃说,“这一点不夸张”。在农村建一座中医药博物馆,听起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个家族做到了,而且完成得相当出色。

展示

以“张一帖”为载体、弘扬中医药文化

新安国医博物馆主要展示新安医学源远流长的历史,历代新安名医、国医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现代人传承和弘扬新安医学的光辉业绩,以及“张一帖”家族传承脉络等。目前展品共计5000余件,包括新安名医相关着作、医案、字画、遗存实物,以及李济仁家族成员出版的医学着作、祖传医药文物、学术成果、受赠字画等,同时还展现了安徽省黄山市徽文化博物馆提供的从宋代以来新安医学方面展品的部分仿真件。展品来源以祖传为主,同时接受友情捐赠,向社会征集合法文物。

博物馆整体建筑是典型的古徽州风格,古韵古香,质朴典雅。大门上的“新安国医博物馆”出自国医大师邓铁涛之手,而两侧对联“术着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则出自中国近现代着名经学家吴承仕之笔,是对“张一帖”医学世家的真实写照。

走进博物馆,处处渗透着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气息。博物馆展厅分八间。第一间“序厅”正中央陈列着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半身铜像,通过展厅展示的博物馆序言,可以清楚了解该馆的概况以及李济仁家族的“八个第一”:第一个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的新安医学家族、第一个非省城非中医院的首届国医大师、第一个同为国家非遗传承人的夫妻双国医家族、第一个兄妹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兄妹四博导的世医家族、第一个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国学五经导师、第一个中医药新技术新方法领域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一个担任世界中联三个委员会会长的世医家族、第一个为新安医学建造博物馆的非遗传承人。

第二间“荣誉厅”,内含26位院士、国医大师等的题词,名人、科学家及各级领导关怀的合影。第三间为“传承厅”,内置13位已故“张一帖”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使用过的医药用具,各种国际、国家级荣誉获奖证书20多张。其中陈列的末药龛传自“张一帖”开山鼻祖张守仁,是“张一帖”家族历代传承人的信物,见证了整个家族医术的薪火相承。馆藏另一件珍品是家传的清代金丝楠木药箱。“张一帖”第16代传人张涵雨介绍,张一帖家族以治疗急症见长,歙县地处山区地带,祖辈出诊时都会带上这个药箱,以备急救所用,一直延续到张舜华出诊时都在用。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此药箱逐渐被更轻便、简易的药箱所替代,这个跟随祖祖辈辈跑了很多地方的药箱被永远地保留了下来。第四间是“弘扬厅”,展示第14、15代“张一帖”传承人相关介绍及事迹。第五间为“古代中医治疗厅”,内展“张一帖”内科诊疗流程,以及针灸铜人、程十发《采药图》、启功题字、明代中医出诊药箱、药柜等。第六间为“文献厅”,陈列了明清时期新安医学的药书,以及第14、15代“张一帖”传承人的医药着作。第七间为“百草厅”,分门别类地展示历代“张一帖”传承人常用的36味中草药。第八间为“尾厅”,主要介绍“张一帖”第16代传承人的传承情况以及博物馆的建造情况。

博物馆的西北处是家族的祠堂,极具徽派建筑特色,肥梁瘦柱内天井,粉壁黛瓦马头墙,地处高处更显庄严肃穆。祠堂前是一个用鹅卵石铺成的巨大八卦图。张其成认为,这张八卦图是中华文化最完美、最形象、最准确的表达方式。迈进祠堂有一方天井,主要用于采光,当然也有老徽州文化中“四水归明堂”的说法。祠堂是一个家族兴衰荣辱的见证,历代“张一帖”传人不仅以“悬壶济世”的高超医术享誉海内外,更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张氏家训,树起了一块“大医精诚”的丰碑。2016年,李济仁家庭被评选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这正是在张氏家风家训的传承引导下,“张一帖”家族精神的延续和发扬。

东侧为道教养生堂和药师佛堂,最有创意的是地上的一幅鹅卵石镶嵌的画面,进门方向看是一个飘着胡须的老头,反向看则是一个笑脸的孩童。正如张其成所介绍,真正的养生就是褪去疲惫苍老的外壳,拥有一个轻松单纯的身体,形象生动,寓意分明。儒释道养生讲究常运动,常劳动,节淫欲,慎饮食,从医嘱,避灾厄,远凶戏;中医养生追求和气血、调阴阳。

近两年,新安国医博物馆着重打造中药园,目前已种植了铁皮石斛、决明子、佛手、芍药、牡丹、红豆杉、白果、苦丁茶等七八十个中药品种。整个药园也是仿古建筑,分门别类地对这些药材进行管理。博物馆同时设有药物标本展示厅,对参观者进行中药方面的科普。

责任

倾家族之力、功力不必唐捐

2011年,新安国医博物馆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保护单位。新安国医博物馆无论从其规模,还是馆藏医学珍品来看,在黄山市首屈一指,引起社会关注,也备受海内外新安医学学者推崇。近年来,一些中医药学者、养生爱好者以及各地患者慕名而来,年接待量达到6000余人次,弘扬了中医药文化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李艳认为,新安国医博物馆的建立,对于新安医学的传承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因为新安医学“张一帖”中医世家传承460余年,在新安医学里面是传承最久、最完善的,因此成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在数百年传承中留下来的一些珍贵古籍、医药文物等,通过博物馆保存下来,第14到16代传人做出的成绩,通过博物馆凝聚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地发扬、传承、创新新安医学。

谈到建馆的意义,张其成认为,新安国医博物馆不仅是新安医学、“张一帖”世医传承的园地,同时也是家族家规、家风传承与展现的天地,从中能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博物馆是活态传承的典范,它教育子孙后代要把‘张一帖’精神传承下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家训永记于心,无论做任何事业,都要保持这种本性。博物馆不光是我们家族的,父亲李济仁学生的很多学术成就如着作等,都在此有展现。新安医学优秀传承人、李济仁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说每次来博物馆都有一种归属感。”张其成说。

因为新安世医“张一帖”优秀的家训家风,中央纪委监察委拍摄“张一帖”专题片进行宣传。美国彩虹电视台也前来专门拍摄纪录片,为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增添一抹亮色。目前,新安国医博物馆已成为歙县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示范教材和重要阵地。

未来展望

未来,新安国医博物馆的规划发展也很明确:一是不断充实馆藏,对部分文物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和修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平台,提高博物馆的观赏性和学术性,加大宣传内容,吸引游客及学生,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激发群众对中医药的兴趣,提升民众的中医药素养;三是传承“张一帖”的遗志,吸纳热爱“张一帖”及爱好新安医学的有志之士,让“张一帖”走向世界,让新安医学扬名国内外。

视频

新安国医博物馆 相关视频

新安“千唐志斋”——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
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