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安國醫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安國醫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個以新安醫學為特色的博物館,整體建築群呈徽派風格,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館藏面積1200平方米。在功能布局上,包括博物館、養生館、紀念館、藥園、藥膳廳等部分。

簡介

該館由「張一帖」第14代傳人,國醫大師李濟仁[1]、張舜華家族出資建設,始建於2007年,於2016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目前還在持續擴建、完善中。李濟仁三子李梃是博物館的主要籌建者及現任館長,他介紹說,建館最主要的宗旨是「承上啟下」,主線是「源於新安,立足國學,重視臨床,走向科學」,建館及布展都圍繞此主線展開。其一磚一瓦、一物一件都傾注着這個醫學世家的心血與堅守。在農村建一座博物館是個艱難的探索過程,李濟仁全家「摸着石頭過河」,從籌措、設計到建造施工,全部自力更生。為了節約資金,很多體力活都是自家人親力親為,請不起設計師,李梃親自上手參與博物館建築設計。與此同時,他們還要前往各地收購原汁原味的徽派建築材料,以堅守最純正地道的徽派文化底蘊。「博物館裡面有很多石頭,都是我們頂着烈日從河塘里一塊一塊撿回來的。每年夏天,我們都至少要在太陽暴曬下脫一層皮。每天必須要把第二天乾的活全部規劃好,不然第二天工人幹活就會誤工。整個過程我們不等不靠,全部自力更生。」 李梃回顧曾經的崢嶸歲月,不無感慨。

在徵集展物的過程中,同樣面臨不小的壓力,許多新安醫學相關醫藥文物散落在民間,因此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沉下身去搜集。由於人力條件有限,很多時候都需要李梃到各處去搜集、購買文物。因為周邊也有不少人收集新安醫藥文物,可以說每收一件文物都要「鬥智鬥勇」,跟對方談價格談條件。徵集文物過程中有很多令李梃難忘的經歷。有一次,為了一個藥罐,他背着乾糧上山,走了五六公里的崎嶇山路,一個來回基本就要一整天,連續三次都吃了閉門羹,最後都不記得去了幾次才徵集成功。耄耋之年的李濟仁亦參與其中,多次與李梃一起親自登門拜訪一些新安醫學家庭,竭盡所能地為博物館尋覓展品。家族的其他成員也都在盡心盡力地發現、收集藏品,如今館藏的很多新安醫學書籍、醫藥器具、處方等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收集來的。博物館在籌備期間,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以及一些新安醫家無私捐獻中醫藥史料、文物等。就是在這樣的艱辛努力下,博物館才得以建成並對公眾免費開放。

然而,博物館的建設並非一勞永逸,如何做好藏品保管,是擺在現實面前的一個棘手問題。李梃介紹,許多從各地收集來的新安醫學古籍由於保管條件較差,好多都爛掉了,而修復文物、保管文物都要一定資金,尤其是在皖南地區,空氣濕度很大,文物保管難度也隨之增大。博物館用於文物保管的費用一年至少15到20萬元,全部由李濟仁家族承擔,由歙縣檔案館提供技術支持。管理文物除了防霉防蛀,在農村還要格外注意防盜問題。

曾有人說,李濟仁家族籌建這個博物館,不是拿錢來做,而是拿命來做。李梃說,「這一點不誇張」。在農村建一座中醫藥博物館,聽起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然而,這個家族做到了,而且完成得相當出色。

展示

以「張一帖」為載體、弘揚中醫藥文化

新安國醫博物館主要展示新安醫學源遠流長的歷史,歷代新安名醫、國醫的歷史地位和貢獻,現代人傳承和弘揚新安醫學的光輝業績,以及「張一帖」家族傳承脈絡等。目前展品共計5000餘件,包括新安名醫相關着作、醫案、字畫、遺存實物,以及李濟仁家族成員出版的醫學着作、祖傳醫藥文物、學術成果、受贈字畫等,同時還展現了安徽省黃山市徽文化博物館提供的從宋代以來新安醫學方面展品的部分仿真件。展品來源以祖傳為主,同時接受友情捐贈,向社會徵集合法文物。

博物館整體建築是典型的古徽州風格,古韻古香,質樸典雅。大門上的「新安國醫博物館」出自國醫大師鄧鐵濤之手,而兩側對聯「術着岐黃三世業,心涵雨露萬家春」則出自中國近現代着名經學家吳承仕之筆,是對「張一帖」醫學世家的真實寫照。

走進博物館,處處滲透着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氣息。博物館展廳分八間。第一間「序廳」正中央陳列着李濟仁、張舜華夫婦半身銅像,通過展廳展示的博物館序言,可以清楚了解該館的概況以及李濟仁家族的「八個第一」:第一個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的新安醫學家族、第一個非省城非中醫院的首屆國醫大師、第一個同為國家非遺傳承人的夫妻雙國醫家族、第一個兄妹雙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和兄妹四博導的世醫家族、第一個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國學五經導師、第一個中醫藥新技術新方法領域的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第一個擔任世界中聯三個委員會會長的世醫家族、第一個為新安醫學建造博物館的非遺傳承人。

第二間「榮譽廳」,內含26位院士、國醫大師等的題詞,名人、科學家及各級領導關懷的合影。第三間為「傳承廳」,內置13位已故「張一帖」傳承人在傳承過程中使用過的醫藥用具,各種國際、國家級榮譽獲獎證書20多張。其中陳列的末藥龕傳自「張一帖」開山鼻祖張守仁,是「張一帖」家族歷代傳承人的信物,見證了整個家族醫術的薪火相承。館藏另一件珍品是家傳的清代金絲楠木藥箱。「張一帖」第16代傳人張涵雨介紹,張一帖家族以治療急症見長,歙縣地處山區地帶,祖輩出診時都會帶上這個藥箱,以備急救所用,一直延續到張舜華出診時都在用。後來,隨着時代的變遷,此藥箱逐漸被更輕便、簡易的藥箱所替代,這個跟隨祖祖輩輩跑了很多地方的藥箱被永遠地保留了下來。第四間是「弘揚廳」,展示第14、15代「張一帖」傳承人相關介紹及事跡。第五間為「古代中醫治療廳」,內展「張一帖」內科診療流程,以及針灸銅人、程十髮《採藥圖》、啟功題字、明代中醫出診藥箱、藥櫃等。第六間為「文獻廳」,陳列了明清時期新安醫學的藥書,以及第14、15代「張一帖」傳承人的醫藥着作。第七間為「百草廳」,分門別類地展示歷代「張一帖」傳承人常用的36味中草藥。第八間為「尾廳」,主要介紹「張一帖」第16代傳承人的傳承情況以及博物館的建造情況。

博物館的西北處是家族的祠堂,極具徽派建築特色,肥梁瘦柱內天井,粉壁黛瓦馬頭牆,地處高處更顯莊嚴肅穆。祠堂前是一個用鵝卵石鋪成的巨大八卦圖。張其成認為,這張八卦圖是中華文化最完美、最形象、最準確的表達方式。邁進祠堂有一方天井,主要用於採光,當然也有老徽州文化中「四水歸明堂」的說法。祠堂是一個家族興衰榮辱的見證,歷代「張一帖」傳人不僅以「懸壺濟世」的高超醫術享譽海內外,更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張氏家訓,樹起了一塊「大醫精誠」的豐碑。2016年,李濟仁家庭被評選為首屆全國文明家庭,這正是在張氏家風家訓的傳承引導下,「張一帖」家族精神的延續和發揚。

東側為道教養生堂和藥師佛堂,最有創意的是地上的一幅鵝卵石鑲嵌的畫面,進門方向看是一個飄着鬍鬚的老頭,反向看則是一個笑臉的孩童。正如張其成所介紹,真正的養生就是褪去疲憊蒼老的外殼,擁有一個輕鬆單純的身體,形象生動,寓意分明。儒釋道養生講究常運動,常勞動,節淫慾,慎飲食,從醫囑,避災厄,遠凶戲;中醫養生追求和氣血、調陰陽。

近兩年,新安國醫博物館着重打造中藥園,目前已種植了鐵皮石斛、決明子、佛手、芍藥、牡丹、紅豆杉、白果、苦丁茶等七八十個中藥品種。整個藥園也是仿古建築,分門別類地對這些藥材進行管理。博物館同時設有藥物標本展示廳,對參觀者進行中藥方面的科普。

責任

傾家族之力、功力不必唐捐

2011年,新安國醫博物館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中醫診法(張一帖內科療法)」保護單位。新安國醫博物館無論從其規模,還是館藏醫學珍品來看,在黃山市首屈一指,引起社會關注,也備受海內外新安醫學學者推崇。近年來,一些中醫藥學者、養生愛好者以及各地患者慕名而來,年接待量達到6000餘人次,弘揚了中醫藥文化的同時,還帶動了當地旅遊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

李艷認為,新安國醫博物館的建立,對於新安醫學的傳承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因為新安醫學「張一帖」中醫世家傳承460餘年,在新安醫學裡面是傳承最久、最完善的,因此成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在數百年傳承中留下來的一些珍貴古籍、醫藥文物等,通過博物館保存下來,第14到16代傳人做出的成績,通過博物館凝聚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來全面地發揚、傳承、創新新安醫學。

談到建館的意義,張其成認為,新安國醫博物館不僅是新安醫學、「張一帖」世醫傳承的園地,同時也是家族家規、家風傳承與展現的天地,從中能深刻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博物館是活態傳承的典範,它教育子孫後代要把『張一帖』精神傳承下去,『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家訓永記於心,無論做任何事業,都要保持這種本性。博物館不光是我們家族的,父親李濟仁學生的很多學術成就如着作等,都在此有展現。新安醫學優秀傳承人、李濟仁學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說每次來博物館都有一種歸屬感。」張其成說。

因為新安世醫「張一帖」優秀的家訓家風,中央紀委監察委拍攝「張一帖」專題片進行宣傳。美國彩虹電視台也前來專門拍攝紀錄片,為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增添一抹亮色。目前,新安國醫博物館已成為歙縣黨員幹部廉政教育的示範教材和重要陣地。

未來展望

未來,新安國醫博物館的規劃發展也很明確:一是不斷充實館藏,對部分文物進行一定的技術處理和修復,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管理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博物館這一平台,提高博物館的觀賞性和學術性,加大宣傳內容,吸引遊客及學生,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激發群眾對中醫藥的興趣,提升民眾的中醫藥素養;三是傳承「張一帖」的遺志,吸納熱愛「張一帖」及愛好新安醫學的有志之士,讓「張一帖」走向世界,讓新安醫學揚名國內外。

視頻

新安國醫博物館 相關視頻

新安「千唐志齋」——我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