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里村(山东省烟台市海阳留格庄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方里村 |
[ 图片来自网络] |
中文名 :方里村 所属地区:山东省烟台市海阳留格庄镇 |
方里村隶属山东省烟台市海阳留格庄镇,地处东经121°25′,北纬36°46′,距镇政府驻地13.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苹果等。 2002年,全村有居民956户,共计2545人。有林、沈、隋、高、于、李、辛、张、王、周、杨等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隋姓。
概况
明成化九年(1473年),郝姓自江西九江县迁来定居建村。因村坐落于海滨,即景题门联曰“丹阳方丽,黄海生辉”,取“旭日初升”之兆,命村名为方丽。后以村址四周环山,遂改称方里。继之,林、沈、隋等姓先后来此定居。 方里村位于海阳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21°25′,北纬36°46′,东与桃源村接壤,南临黄海,西与梁家村以山为界,北与乳山市横山后村隔山相望。 2000年前隶属大辛家镇。2000年12月,随大辛家镇与留格庄镇合并,改隶留格庄镇。西距镇政府驻地13.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苹果等。 2002年,全村有居民956户,共计2545人。有林、沈、隋、高、于、李、辛、张、王、周、杨等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隋姓。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时,本村有李玉书主办的私塾。1940年,成立了方里小学。1954年,成立了方里完小。1956年,成立了方里联中。前山、桃源、环岱庵、方里等四个村的小学、初中学生在此就读,高峰时学生达800余人。1981年,方里完小改为方里学区小学。之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98年,被烟台市教委命名为“规范化管理学校”。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2年,由原藉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71人。村党支部重视村民的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经常派人外出参观学习。到2000年,村民有2人获会计师职称,15人获农艺师职称,2人获水利工程师职称。曾被海阳县(市)政府命名为“文化村”。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莱半年粮。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6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90公斤,全村收入18万元。2000年,全村收入978万元,人均存款31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250辆、摩托车310辆、电话650部、彩电680台、电冰箱250台、洗衣机45台。 村庄建设1955年,村内街道不齐,房屋破烂不堪,排列参差不齐,人均居住面积只有6平方米。1972年,建起厂房50间、村委办公楼34间。1984年后,村貌有了很大改变。为了方便集市贸易,将村内临街小房统一拆迁,拓宽街道,村中形成了东西两条路,南北两条街。又在村的东西两端划分了新房区,安“统一面积,统一高度,统一街道,统一拉自来水,统一拉电”的要求,逐步实行城镇化管理。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17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村委出资15万元,用上了电网供电。同年,本村还购置了16mm电影机;投资25万元,安装了自来水。1989年投资8万元,安装了闭路电视;建起了浴池、老年之家。2000年,全村有650户安装了电话,成为电话村。 解放初期,村民缺医少药。1956年,本村开设诊所1处。1970年,成立了合作医疗站,村民常见病服药优惠30%,重病住院报销50%。2002年,本村有比较正规的诊所3处,村民的健康得到了保证。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9年,本村村民沈太兴在南庄由其岳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建立了党支部,沈太兴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沈太兴、隋悦生、隋启洲、隋发禄、隋孝先、隋成禄、隋桂祥、隋玉法、隋锡法、隋丰维、隋从亭、沈江平。1998年,张海青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8个,党员106人。 1991年,村党支部被中共海阳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1998-2000年,连续三年被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8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99年5月,党支部副书记隋举亭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隋全思、隋发禄、隋成禄、隋启发、隋德修、隋桂祥、隋玉发、隋淑汉、隋占顺、辛淑亭、隋锡发、隋丰维、隋从德、隋从金、杨丰武、隋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