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里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留格莊鎮)
方里村 |
[ 圖片來自網絡] |
中文名 :方里村 所屬地區:山東省煙臺市海陽留格莊鎮 |
方里村隸屬山東省煙臺市海陽留格莊鎮,地處東經121°25′,北緯36°46′,距鎮政府駐地13.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大豆、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居民956戶,共計2545人。有林、沈、隋、高、於、李、辛、張、王、周、楊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隋姓。
目錄
概況
明成化九年(1473年),郝姓自江西九江縣遷來定居建村。因村坐落于海濱,即景題門聯曰「丹陽方麗,黃海生輝」,取「旭日初升」之兆,命村名為方麗。後以村址四周環山,遂改稱方里。繼之,林、沈、隋等姓先後來此定居。 方里村位于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25′,北緯36°46′,東與桃源村接壤,南臨黃海,西與梁家村以山為界,北與乳山市橫山後村隔山相望。 2000年前隸屬大辛家鎮。2000年12月,隨大辛家鎮與留格莊鎮合併,改隸留格莊鎮。西距鎮政府駐地13.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大豆、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居民956戶,共計2545人。有林、沈、隋、高、於、李、辛、張、王、周、楊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隋姓。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時,本村有李玉書主辦的私塾。1940年,成立了方里小學。1954年,成立了方里完小。1956年,成立了方里聯中。前山、桃源、環岱庵、方里等四個村的小學、初中學生在此就讀,高峰時學生達800餘人。1981年,方里完小改為方里學區小學。之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1998年,被煙臺市教委命名為「規範化管理學校」。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002年,由原藉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有71人。村黨支部重視村民的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經常派人外出參觀學習。到2000年,村民有2人獲會計師職稱,15人獲農藝師職稱,2人獲水利工程師職稱。曾被海陽縣(市)政府命名為「文化村」。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萊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6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90公斤,全村收入18萬元。2000年,全村收入978萬元,人均存款31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250輛、摩托車310輛、電話650部、彩電680台、電冰箱250台、洗衣機45台。 村莊建設1955年,村內街道不齊,房屋破爛不堪,排列參差不齊,人均居住面積只有6平方米。1972年,建起廠房50間、村委辦公樓34間。1984年後,村貌有了很大改變。為了方便集市貿易,將村內臨街小房統一拆遷,拓寬街道,村中形成了東西兩條路,南北兩條街。又在村的東西兩端劃分了新房區,安「統一面積,統一高度,統一街道,統一拉自來水,統一拉電」的要求,逐步實行城鎮化管理。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7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着集體經濟的發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村委出資15萬元,用上了電網供電。同年,本村還購置了16mm電影機;投資25萬元,安裝了自來水。1989年投資8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建起了浴池、老年之家。2000年,全村有650戶安裝了電話,成為電話村。 解放初期,村民缺醫少藥。1956年,本村開設診所1處。1970年,成立了合作醫療站,村民常見病服藥優惠30%,重病住院報銷50%。2002年,本村有比較正規的診所3處,村民的健康得到了保證。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9年,本村村民沈太興在南莊由其岳父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建立了黨支部,沈太興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沈太興、隋悅生、隋啟洲、隋發祿、隋孝先、隋成祿、隋桂祥、隋玉法、隋錫法、隋豐維、隋從亭、沈江平。1998年,張海青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8個,黨員106人。 1991年,村黨支部被中共海陽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1998-2000年,連續三年被鎮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村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8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99年5月,黨支部副書記隋舉亭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隋全思、隋發祿、隋成祿、隋啟發、隋德修、隋桂祥、隋玉發、隋淑漢、隋占順、辛淑亭、隋錫發、隋豐維、隋從德、隋從金、楊豐武、隋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