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权力(英語: that power ),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权力是影响、甚至控制别人行为的能力。
在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对“权力”的可能有四种甚至以上的定义:
“权力”作为个人或国家的追求目标(power as a goal)。
“权力”作为影响力(influences)的度量(measurement)尺度,即资源的内容与多寡。
“权力”作为政治斗争的结果(results)。
“权力”作为一种宰制(domination)与被宰制关系的表述。
权力:在反对情况下仍能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米尔斯)。
关于上述四种定义,由于个别研究者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因此不同的文献和学人,可能使用不同的定义。例如社会学、文化批判、论述研究(discourse studies)等领域可能侧重“宰制关系”。政治哲学侧重个人、团体、国家等单位追逐的目标的探讨。国际政治学则侧重国际行为者影响力的度量。由于权力天生的强制性和不平等性,人们常常将权力与恶相提并论。但是权力也是人类社会维持运作的必然手段。当权力作为力量的正当性失去后,往往会蜕变成赤裸裸的暴力[1]。
权力与政治学
权力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在东西方古代哲学文献即被广泛探讨。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维利、霍布斯、孔子、韩非等人的言论或著作中,都曾直接或间接讨论到权力的要素、正当性或非正当性权力的评价、权力的取得与丧失等伦理与现实问题。例如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性的知识或公民制订的法律,都可为政治权力的来源,而由一人、少数寡头或多数人所掌握。孔子在论语曾提出“足食、足兵、民信”三项统治者的权力资源,即经济条件、军事实力、和政治正当性。韩非则以“势”的概念定义权力资源,区分了物质性资源(“天造之势”,如国土资源等)与非物质性资源(“人设之势”,如政体、法令、统治策略的优劣)等。
现代政治学的兴起与对权力的分析密不可分。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威尔在1950年代提出,分析权力即研究“谁、赢得何物、何时、如何赢得?”(Who get what, when and how)的主题。美国国际政治学家摩根索也在1950年代提出“作为利益的权力”观念,区分了包括人口、地理、经济、战略等权力资源,并断言国际政治的本质即对此等资源的无止境的追逐。此等见解大致奠定了现代政治学研究权力的主要方向。
另外,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跨科际流派,如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学说中,权力关系被进一步追溯到人类意识的形成以及语言符号衍生的宰制关系。如原始父权宰制与反抗发展出了现代公/私领域二分和宰制/反抗关系;人类文明、社会固有的对个人本能(id, ego)的压制及其引发的不满现象;又如话语论述中,被政治、经济力量强制灌输、支持的观念,所形成的文化霸权的宰制(有时称为软权力)等等。上述研究皆从不同的角度拓展了权力研究的视野。
政治学上对权力的界定,注重于权力双方所具有的不平等性而带来的控制性与强制性[2]。个体对权力的遵从不是来自于恐惧,而是权利的合法性所带来的反抗权力可能导致的惩罚。但是国家对权力的行使只依赖暴力的话,则会形成暴政,无法使权力稳固,社会稳定。
权力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权力的表现形式有多种。
根据权力运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
- 政治权力:带有公共权威性质的关系
- 经济权力:基于社会经济关系而产生的权力,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对政治权力产生直接影响
加尔布雷斯根据权力属性不同,分为:
- 应得权力:强制或选择个人和团体爱好的能力来使他人服从的权力
- 报偿权力:给予个体某种利益使之服从
- 制约权力:通过改变信仰实施权力,服从者并没有感觉到服从的事实
根据权力形式不同,可以分为:
- 强制性权力:权力关系双方当存在利益冲突,需要以武力威胁
- 诱导性权力:以奖励等积极诱导来使对方服从
视频
权力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名词小议:权力(Power),Wiki怎么说?,新浪博客, 2011-4-8
- ↑ 第一百一十三章 皮毛也,源自人族,笔趣阁,2020-1-23
- ↑ 古代中国家长的权力究竟有多大?,简书 , 20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