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柴田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柴田丰
圖片來自自由時報電子報

柴田丰,(日語原文:柴田 トヨ,平假名:しばた トヨ,羅馬拼音:Shibata Toyo),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出生在大日本帝國栃木县栃木市,2013年1月20日逝世於日本栃木縣宇都宮市(享鰭壽101歲),是 一位日本知名女诗人[1] [2] [3]

簡介

柴田丰,是日本栃木栃木市人,為防止老人失智,柴田阿嬤從92歲開始學作詩,並向產經新聞投稿發表,98歲將詩作集結成冊自費出版「人生別氣餒」詩集,沒想到意外成為暢銷書,累積至今在日本賣出150萬冊,而且還在台灣南韓荷蘭等5國發行譯本,前年柴田阿嬤再度出版第二本詩集「百歲」,同樣成為暢銷書。

98岁時(2010年),柴田丰才開始出版处女作诗集人生別氣餒》包含四十二首诗歌,在日本的发行量达到一百五十万部,从而一举走红,成为新锐女诗人[4][5]

2010年她在日本東北大地震後寫下「我就要100歲了,前往天國的日子也近了,那個時候,我將化成陽光、化成微風,為大家加油。」詩作撫慰災民。

  • 創作時期 2009年—2013年
  • 體裁 詩歌
  • 主題 生活哲理
  • 代表作 《人生彆氣餒》(又譯作《永不氣餒》)

生平經歷

柴田丰,1911年(明治四十四)出生在日本栃木县栃木市,父亲是一个经营粮食店的商人。

柴田丰出生后不久,家里的粮店就倒闭了。[5]她在十几岁就被迫去做裁缝旅馆的服务员,靠两份工作辛勤养家糊口。

1944年,33歲的柴田豐遇到了廚師柴田曳吉,兩人很快成了家,有了兒子健一,一家三口過著平淡而溫馨的生活。可是,二戰末期的日本時局動盪,大空襲廣島大爆炸、經濟大蕭條,短短的幾年,柴田豐所經歷的比她前33年經歷的事還多。

和大多数同龄的日本人一样,柴田丰经历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时代,也亲眼目睹了二战后的复兴,结婚生子,劳作度日。尽管曾经一度离婚,但总的来说生活得平静祥和。

柴田丰开始写,是受到自己儿子的鼓励。1992年,柴田丰的老伴不幸去世,从此以后开始了独自的生活。[5]她的儿子,时年六十五岁的柴田健一没有跟柴田丰住在一起,不免有些担心,于是多次跑来问母亲愿意不愿意跟自己过生活,都被喜欢独立的柴田丰拒绝了。儿子的家比较远,开车到柴田丰这里要一个小时,不能每天来照顾。时间长了,不免担心母亲过于寂寞。柴田健一喜欢写诗,出于给柴田丰解闷的目的便也劝她尝试一下。[5]

最初,柴田丰对儿子的建议没理会,后因为太闲适而决定试一试。92岁的柴田丰开始写诗生涯,一试之下不可收拾。柴田丰生活阅历丰富,又对世界抱有一种基于现实的乐观态度,其所写诗作如同泰戈尔的哲理诗一样轻松,点出了生活的本质。受到家人好评的柴田丰把自己的诗作寄送给《产经新闻》的专栏《早晨的诗》,结果连连被刊载。一个九十几岁的“新锐”女诗人就此诞生。[5][4]

2013年1月20日,柴田豐以101歲高齡逝世。[6]

风格

柴田丰的诗作朴实无华,充满了百年人生的感悟,还略带一丝诙谐。例如,她曾作有这样一篇叫做《储蓄》的短诗:“我在心中储蓄,存的是他人的善意。变得寂寞的时候,就去提取,顿时生意盎然。你也从今天开始这个储蓄,那好处肯定超过养老金。”在更多的诗句中,柴田丰传达着自己珍视的感情,往往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评价

  • 日本媒体将柴田丰的通俗易懂的诗歌,比作“人生的救援歌”。[4]
  • 产经新闻》“朝之诗”专栏编辑在《永不气馁》序言中说:“只要看到柴田婆婆的诗,我就仿佛感受到一丝清爽的风吹拂脸庞。”[5]
  • 日本著名女诗人新川和江是“朝之诗”稿件评选者,对柴田丰的诗评价很高。她说:“在今天这个世界里,仍有这样细腻的感情,纯净的思绪,即便是放在专业诗人中,(柴田丰)的作品也是很出色的了。柴田丰使用的诗歌语言极为通俗,有如手机短信一般简短易读,却又不失诗歌的优雅。”[5]

参考资料

  1. 逝者】柴田丰,文化频道_凤凰网,2015-04-30
  2. 柴田丰:从富家千金到女佣,92岁用笔书写人生,99岁感动数万人, 知乎專欄
  3. 化成陽光…日人瑞詩人柴田豐辭世享壽101歲, 國際-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3-01-21
  4. 4.0 4.1 4.2 《日本99岁柴田丰的诗集成了畅销书》. 中华网. 2010-07-07 [201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 5.0 5.1 5.2 5.3 5.4 5.5 5.6 《因为温暖优雅 所以抚慰人心》. 杭州日报. 2011-01-27 [2011-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6. 《化成陽光…日人瑞詩人柴田豐辭世 享壽101歲》.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3-01-21 [201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