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山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湖北竹山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上庸镇,是修建潘口水电站后形成的库塘湿地,2011年12月被省林业厅批复为省级湿地公园[1]。
基本内容
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距竹山县城13公里,规划建设总面积3255.2公顷,规划建设水上游乐园、观鸟台、多功能服务区、科学实验区等相关景点。
湿地科普馆
总体布局
整个公园以湿地为主题、以水域为中心,形成“五区三廊一园一所”建设格局。一是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通讯方便,公园周边集镇及要道设置功能服务区;在自然景观景点多、地形奇特、森林植被独特、树木要素密集、动物种类丰富及活动频繁、历史文化底韵深厚的点设置游览活动区;在功能服务区设置科普教育区;在生态文化积淀点,设置湿地文化展示区;在动植物丰富、湿地生态系统明显地设置湿地生态保护区。
以圣水湖湿地公园为背景,以湖水面为载体,建设中轴线生态文化旅游水上蓝色廊道;以湖周围湿地和湿地向旱地过渡带为载体,建近环湖生态文化旅游绿色廊道,以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为载体,建远环湖绿色廊道。
充分利用圣水湖湿地公园现有动植物,加上引进新品种的方法,通过训养建设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亚热带野生动植物园。
在圣水湖湿地公园内建生物物种科研监测所。
五区
建主入口区五个,面积500hm。即潘口电站坝址入口区、溢水珠仙洞入口区、上庸镇入口区、官渡集镇入口区。主要以导游、美食、运动、休闲、卫生、宜居为重点,建设风格各异的房屋及其它配套建筑,完善区内人工饮水供电通讯设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游览活动区:在主入口中心地带建游览活动区五个,面积100hm。主要以家庭式湿地休闲、游览活动为主。按大风景、小景观的设计理念,在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基础上,通过改造风景的地形、水体和树木等要素,按照不同的景区、景点,配置不同的森林植被及动物保护景点,增加攀爬等设施,增强圣水湖湿地公园的游客游览活动特色体验。
科普教育区:通过建设多媒体展厅,配以说明牌、图片,以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为主,对广大游客及当地民众进行爱护自然的科普教育[2],达到增强圣水湖湿地公园特色亮点、增加游客及当地民众湿地生态知识及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实践机会。
湿地文化展示区:挖掘特色景观景点、地域物产和地域生态文化,充分展示湿地生态经济功能。通过湿地文化展示, 形成湿地公园保护建设与周边产业协调发展,创新湿地公园保护利用模式范例(保护—产业互动模式)。
湿地生态保护区:遵循恢复生态学原理,注重水陆关系,改善自然或近自然生态岸线地形与形态、重建水陆过渡带、重视乡土动植物应用、重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植物保护区。充分利用湿地水体与湿地植物的净化功能,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一是利用湿地内6145 hm水域面积,通过放养鱼类、澡类等动植物,建保护引种训养动植物保护、繁育区;二是利用1893 hm鱼塘、低洼滩涂地面积建湿生动植物保护、繁育区;三是利用9196 hm林地面积建旱生动植物保护、繁育区;四是设想建设缓冲带、生物廊道与生物通道,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三廊
通过水上蓝色廊道的建设,使东至深河毛坝—西至溢水朱仙洞—南至官渡新街—北至潘口电站大坝水上旅游,成为鹭舞燕翔、蛙鸣鱼跃圣水湖水上蓝色廊道;通过环内湖绿色廊道建设,使潘口电站大坝—太阳坡—下腰店—朱仙洞—东川—两河峪口—官渡—木棕—吉鱼—九华—深河—红花—潘口电站大坝,成为满目翠绿、鸟语花香的 圣水湖环内湖湿地绿色廊道;通过环外湖绿色廊道建设,使东至木鱼湖(霍河水库)风景旅游区—西至女娲山风景文公旅游区—南至武陵峡风景区—北至郭家山庸文化主题公园、龙背山、莲花寺等景点,成为环外湖生态文化旅游绿色廊道。
一园
珍稀动植物园:利用101 hm荒山荒地和1100 hm农耕地,建湿地水禽栖息地保护、观监及繁育区5处,水生动植物保护、观监及繁育区2处,湿生动植物保护、观监及繁育区2处,陆生保护、观监及繁育区4处,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3处。通过保护、繁殖、引进物种,把圣水湖湿地公园建成野生动植物繁育区,珍稀动植物物种库,生物多样性的展示点。
一所
科研监测所:利用湿地公园水生—湿生—旱生动植物共生共荣的湿地生境类型,建立湿地生态和环境综合科研基地。一是对珍稀植物采取育苗种植,扩大中群;二是对野生动物采用人工繁殖并通过人为保护及训养,增强其野外生存能力。科研监测所建设宗旨,是把圣水湖湿地公园建成生物多样性试点和环境知识研究学习的基地。
视频
湖北竹山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为什么要建国家公园?这篇文章全说清楚了!,搜狐,2020-11-19
- ↑ 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搜狐,20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