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山聖水湖國家濕地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湖北竹山聖水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上庸鎮,是修建潘口水電站後形成的庫塘濕地,2011年12月被省林業廳批覆為省級濕地公園[1]。
基本內容
聖水湖國家濕地公園距竹山縣城13公里,規劃建設總面積3255.2公頃,規劃建設水上遊樂園、觀鳥台、多功能服務區、科學實驗區等相關景點。
濕地科普館
總體布局
整個公園以濕地為主題、以水域為中心,形成「五區三廊一園一所」建設格局。一是在人口相對集中,交通通訊方便,公園周邊集鎮及要道設置功能服務區;在自然景觀景點多、地形奇特、森林植被獨特、樹木要素密集、動物種類豐富及活動頻繁、歷史文化底韻深厚的點設置遊覽活動區;在功能服務區設置科普教育區;在生態文化積澱點,設置濕地文化展示區;在動植物豐富、濕地生態系統明顯地設置濕地生態保護區。
以聖水湖濕地公園為背景,以湖水面為載體,建設中軸線生態文化旅遊水上藍色廊道;以湖周圍濕地和濕地向旱地過渡帶為載體,建近環湖生態文化旅遊綠色廊道,以景觀資源和文化資源為載體,建遠環湖綠色廊道。
充分利用聖水湖濕地公園現有動植物,加上引進新品種的方法,通過訓養建設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亞熱帶野生動植物園。
在聖水湖濕地公園內建生物物種科研監測所。
五區
建主入口區五個,面積500hm。即潘口電站壩址入口區、溢水珠仙洞入口區、上庸鎮入口區、官渡集鎮入口區。主要以導遊、美食、運動、休閒、衛生、宜居為重點,建設風格各異的房屋及其它配套建築,完善區內人工飲水供電通訊設施,為遊客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
遊覽活動區:在主入口中心地帶建遊覽活動區五個,面積100hm。主要以家庭式濕地休閒、遊覽活動為主。按大風景、小景觀的設計理念,在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基礎上,通過改造風景的地形、水體和樹木等要素,按照不同的景區、景點,配置不同的森林植被及動物保護景點,增加攀爬等設施,增強聖水湖濕地公園的遊客遊覽活動特色體驗。
科普教育區:通過建設多媒體展廳,配以說明牌、圖片,以濕地生物多樣性展示為主,對廣大遊客及當地民眾進行愛護自然的科普教育[2],達到增強聖水湖濕地公園特色亮點、增加遊客及當地民眾濕地生態知識及對濕地保護的認識和實踐機會。
濕地文化展示區:挖掘特色景觀景點、地域物產和地域生態文化,充分展示濕地生態經濟功能。通過濕地文化展示, 形成濕地公園保護建設與周邊產業協調發展,創新濕地公園保護利用模式範例(保護—產業互動模式)。
濕地生態保護區:遵循恢復生態學原理,注重水陸關係,改善自然或近自然生態岸線地形與形態、重建水陸過渡帶、重視鄉土動植物應用、重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濕生植物—中生植物—旱植物保護區。充分利用濕地水體與濕地植物的淨化功能,保護濕地生態環境,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一是利用濕地內6145 hm水域面積,通過放養魚類、澡類等動植物,建保護引種訓養動植物保護、繁育區;二是利用1893 hm魚塘、低洼灘涂地面積建濕生動植物保護、繁育區;三是利用9196 hm林地面積建旱生動植物保護、繁育區;四是設想建設緩衝帶、生物廊道與生物通道,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三廊
通過水上藍色廊道的建設,使東至深河毛壩—西至溢水朱仙洞—南至官渡新街—北至潘口電站大壩水上旅遊,成為鷺舞燕翔、蛙鳴魚躍聖水湖水上藍色廊道;通過環內湖綠色廊道建設,使潘口電站大壩—太陽坡—下腰店—朱仙洞—東川—兩河峪口—官渡—木棕—吉魚—九華—深河—紅花—潘口電站大壩,成為滿目翠綠、鳥語花香的 聖水湖環內湖濕地綠色廊道;通過環外湖綠色廊道建設,使東至木魚湖(霍河水庫)風景旅遊區—西至女媧山風景文公旅遊區—南至武陵峽風景區—北至郭家山庸文化主題公園、龍背山、蓮花寺等景點,成為環外湖生態文化旅遊綠色廊道。
一園
珍稀動植物園:利用101 hm荒山荒地和1100 hm農耕地,建濕地水禽棲息地保護、觀監及繁育區5處,水生動植物保護、觀監及繁育區2處,濕生動植物保護、觀監及繁育區2處,陸生保護、觀監及繁育區4處,人工濕地綜合利用示範區3處。通過保護、繁殖、引進物種,把聖水湖濕地公園建成野生動植物繁育區,珍稀動植物物種庫,生物多樣性的展示點。
一所
科研監測所:利用濕地公園水生—濕生—旱生動植物共生共榮的濕地生境類型,建立濕地生態和環境綜合科研基地。一是對珍稀植物採取育苗種植,擴大中群;二是對野生動物採用人工繁殖並通過人為保護及訓養,增強其野外生存能力。科研監測所建設宗旨,是把聖水湖濕地公園建成生物多樣性試點和環境知識研究學習的基地。
視頻
湖北竹山聖水湖國家濕地公園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為什麼要建國家公園?這篇文章全說清楚了!,搜狐,2020-11-19
- ↑ 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搜狐,20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