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空
人物簡介
唐代僧人。密宗祖師之一。全稱不空金剛。師子國(今斯里蘭卡)人。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14歲在闍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隨金剛智來華。唐開元八年(720)至洛陽。一說西域人,幼隨舅父到內地,10歲游武威、太原,15歲遇金剛智。開元十二年在洛陽廣福寺受比丘戒,此後學習漢、梵經論,並隨金剛智譯經。金剛智卒後,奉遺命至天竺龍智處秉受密法。初至南海(廣州)為探訪使劉巨鄰留請傳法。開元二十九年(一說天寶二年),奉詔齎送國書,率弟子等37人從普賢阿闍黎重受灌頂,學習密法3年。後又週遊印度,於唐天寶五載(746)返長安。攜回梵本經100部,計1200卷,以及師子國王尸羅迷伽的國書、大般若經夾和方物。天寶十五載奉詔住長安大興善寺開壇灌頂。安祿山攻陷長安後,他秘密派人與肅宗通報消息。至德二載 (757)唐室還都後,備受肅宗禮遇。乾元元年(758)肅宗敕命將長安、洛陽諸寺及各縣寺舍、村坊凡舊日玄奘、義淨、菩提流支、善無畏、寶勝等攜來的梵夾全部集中大興善寺,交不空翻譯。所譯顯密教典共110部,143卷。卒後,代宗敕贈「司空」,諡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上。受法弟子數以萬計,受比丘戒弟子也有2000人。著名的有含光、惠超(新羅人)、惠果、惠朗、元皎和覺超,號稱六哲。惠果後傳法於日僧空海,空海歸國後創真言宗,後世稱為東密。
遇金剛智
不空是南天竺師子國人 ,自幼聰穎異常,十四歲時(718年,開元六年),在闍婆國 依止金剛智。720年(開元八年)左右,跟隨金剛智來到洛陽。724年(開元十二年),剛滿二十的不空,於廣福寺依說一切有部律儀受具足戒。由於不空才華出眾,通曉多種語言,金剛智譯經時,常請不空作譯語,協助翻譯。學習聲論,通常要12年時間,但不空六個月就完成;背誦文殊願,一般人需半年,而不空僅用幾天時間。不空渴望得到瑜伽五部三密法,但求了三年,金剛智都沒有傳,於是準備遠赴天竺求法,金剛智觀察夢兆後,知道不空是真法器,很快就將五部灌頂、護摩阿闍黎教法、大日經悉地儀軌、諸佛頂部諸多真言儀軌等,悉數教授無餘。
赴獅子國
741年(開元二十九年),唐玄宗准許金剛智返回天竺,8月行至洛陽時金剛智圓寂。12月,不空率弟子含光、惠辯等三十七人從廣州出發,過訶陵國 ,歷經艱險,於次年到達獅子國,受到國王的隆重歡迎,國王甚至親自為不空沐浴。而後不空拜見普賢阿闍黎,恭敬供養,求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普賢遂給不空及含光、惠辯授五部灌頂,此外還傳授了其他一些密法。不空非常勤奮,「經餘三歲,寢食無安」,將各種儀軌、造像、壇法,都學得很精通。通過到天竺各地遊歷,搜集了許多經論梵本。
大唐傳譯
746年(天寶五年),帶着獅子國王的國書以及各種法寶鴻臚寺。不久入宮為唐玄宗灌頂。後移居淨影寺,進行翻譯、傳法等。因祈雨止風有神效,唐玄宗贈號"智藏"。
,不空回到了大唐首都長安,奉敕暫住749年(天寶八年),唐玄宗允准他回國,但路途中不空染疾,止於韶州 ,唐玄宗敕令且住,不空在這裡"卷不釋手,扶疾翻譯"。
753年(天寶十二年),因西平王哥舒翰奏請,不空赴長安居保壽寺,一個多月後前往武威城住開元寺,灌頂傳法。
755年(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陷落,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肅宗在靈武登基。
757年(至德二年),唐肅宗還都,不空奏表祝賀。住錫大興善寺。
758年(至德三年,即乾元元年),不空上表奏請搜求梵本,以備翻譯,得到敕許 。
766年(永泰二年),不空奏請於五台山建金閣寺 ,代宗敕准。
774年(大曆九年)六月十五日,不空圓寂,遺言「無殉利以辱身,勿為名而喪道」,世壽七十,僧臘五十。代宗哀悼,輟朝三日,並追贈司空,諡大辨正。
翻譯經典
顯教類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唐代宗作序)
- 大乘密嚴經
-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 大方廣如來藏經
-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幹喻經
- 大乘緣生論
密教類
-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
- 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
-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 金剛頂經大瑜伽祕密心地法門義訣
-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出生義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陀羅尼念誦儀軌
- 仁王般若念誦法
-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
-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與揚景風合譯
-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千臂千鉢曼殊室利經)
法嗣
參見
注釋
- ^ 這是按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的記載;而按照不空三藏行狀,不空生於北天竺。
- ^ 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
- ^ 今爪哇中部。
- ^ 按貞元新定釋教目錄:"陀羅尼教金剛頂瑜伽經等八十部。大小乘經論二十部。計一千二百卷。"
- ^ 韶州即現在的韶關,這是根據《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的記載:"發自京都路次染疾,不能前進寄止韶州";而根據《不空三藏行狀》:"八載恩旨。許歸本國。垂驛騎之五疋。到南海郡。後敕令且住"。南海郡,就是現在的廣州。
- ^ 據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從長安慈恩寺、薦福寺,並洛陽聖善寺、長壽寺等,以及各州縣的寺院,搜集大遍覺、義淨、善無畏、流支、寶勝等三藏法師帶回來的梵本,集中到興善寺,這是唐代對梵文佛典的一次大規模的集中,但後來在會昌滅法中被毀。
- ^ 見代宗朝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該寺後成為重要密宗道場,毀於會昌滅法。
引用書籍
-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教義卷/人物卷》,作者:業露華、董群,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7-5325-2865-0
- 《宋高僧傳》,作者:[宋]贊寧,1987年,中華書局,ISBN 7-101-002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