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方鴴

中文學名: 東方鴴
拉丁學名:Charadrius veredus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鴴形目
科:鴴科
屬:鴴屬
種: 東方鴴
命名者及年代: Gould, 1848
英文名稱: Oriental Dotterel
英文名稱: Oriental Plover

東方鴴[1](學名:Charadrius veredus):屬小型涉禽。體重80-95克,體長220-255毫米。在夏季,前額、眉紋和頭的兩側白色,頭頂、背褐色或沙褐色。頦、喉白色,前頸棕色,胸棕栗色,其下有一黑色胸帶緊靠其後,其餘下體白色。嘴細長,黑色。腋羽褐色。冬季胸部黑帶消失,棕栗色胸亦更多褐色,臉和頸綴有皮黃色或淡褐色。上體具皮黃色或棕色羽緣,其餘似夏羽。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黃色或橄欖灰褐色至淡色。

東方鴴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境多與濕地有關,離不開水。棲息於河口、海灘,遠離水源的岩石山谷、乾旱草原、耕地和礫石平原,冬季出現在海灣、灘涂和海島。常單獨和成小群活動,遷徙和冬季期間亦集成大群。多在水邊淺水處和沙灘來回奔跑和覓食。食物有甲殼類昆蟲等。分布於東亞東南亞中國

目錄

特徵

(繁殖羽):雄鳥的額、眉紋、面頰、喉、頦、頸白色;頭頂、枕部及上體灰褐色。飛羽、初級覆羽黑褐色。尾羽褐色,向端部逐漸變深;外側尾羽外翈白色,所有尾羽末梢亦為白色。頸下的淡黃褐色過渡至胸部為栗紅色寬帶;其下緣具有明顯的一條黑色環斑帶。腋羽褐色,具狹細的白色羽緣;翼下覆羽煙褐色。腹部白色。雌鳥的面頰污棕色,眉紋不顯;胸帶沾染黃褐色,其下沿或無黑帶。

成鳥(非繁殖羽):頭頂、眼先、耳羽褐色微沾黃色。額、眉紋、喉、頰淡黃色。上體包括後頸和翼上覆羽灰褐色,多灰白色或米黃色羽緣,呈現鱗狀斑。外側初級飛羽羽干白色。下體除胸帶為黃褐色,餘部白色。

亞成鳥:似成鳥的非繁殖羽。但是上體與翼上覆羽的羽緣沾更寬闊的灰白色或黃色。胸部黃色,具灰褐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黃色或橙黃色[2]

習性

繁殖在中國內蒙古東部呼倫池周圍和遼寧的荒瘠無樹草原及沙漠中的泥石灘。遷徙經中國東部但不常見。常單獨和成小群活動,遷徙和冬季期間亦集成大群。多在水邊淺水處和沙灘來回奔跑和覓食。奔跑速度甚快,飛行亦很有力,快而高,時常常突然轉變方向。性甚機警,警覺時常常上下晃動頭。有時一隻腳稍微彎曲或抬起,僅用一隻腳站立。於多草地區、河流兩岸及沼澤地帶取食。食物有甲殼類、昆蟲等。

叫聲為尖哨音kwink,上飛時重複響亮的chip-chip-chip。

繁殖

繁殖期在4月至5月,返回的遷移地,開始形成對。鳥巢建在地面上,築成一個淺淺的杯形,通常在牛蹄凹印中營巢產卵,十分簡陋,巢內充滿了植物和植物碎片。每窩產2枚卵,夜間由雌鳥獨自孵蛋。在繁殖季節,成鳥飛出覓食,留下的蛋或小的無人值守[3]

棲身環境

棲息於河口、海灘,遠離水源的岩石山谷、乾旱草原、耕地和礫石平原,冬季出現在海灣、灘涂和海島。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澳大利亞中國聖誕島香港印尼蒙古,巴布亞新幾內亞,俄羅斯聯邦,所羅門群島,東帝汶,越南

中國分布:繁殖在內蒙古東部呼倫池周圍和遼寧的荒瘠無樹草原及沙漠中的泥石灘。遷徙期間經過東部沿海各省,長江流域和廣西廣東福建、香港等地。遷徙經中國東部但不常見[4]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5]

視頻

東方鴴

東方鴴20200322

參考資料

  1. 東方鴴(附圖),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政府網,2016-09-13
  2. 東方鴴外形特徵,行者物語網,2013-11-13
  3. 東方鴴繁殖,百問中文,2016-11-14
  4. 東方鴴分布範圍,百問中文,2016-11-14
  5.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