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东汉青瓷

东汉青瓷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东汉青瓷

外文名称;Celadon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大小尺寸;高29.9厘米 口径3.5厘米

生产时代;汉代

生产窑口;越窑青瓷

东汉青瓷为中国东汉时烧成的青瓷器。常见的器形有碗、盘、盏、耳杯、钵、洗、壶、盆、钟、瓿、罍、坛、斗、唾盂、砚、五联罐等。[1]

目录

简介

碗类基本上有两种造型:一种口缘细薄,深腹平底,碗壁成半球形;另一种口缘微内敛,上腹微鼓起,下腹内收,平底。盘类多为宽体平底盘和作耳杯的托盘。壶,口作浅盘形。盆为直口折沿,下腹略内收,腹壁中部有明显的折线。罐类有双耳罐、四耳罐等。钟类器物口和颈都比较大,腹部稍扁,下有高足,腹部贴对称的铺首。?斗,器身作洗形, 腹部装横柄,底部安三足,常与形体较大的火盆共存(斗是置于火盆中温食的)。作为明器的五联罐,在肩部附加 4个壶形小罐,共 5个罐口,四个小罐与器身不通,在肩腹贴塑猴子与爬虫等。各类器物的装饰花纹有弦纹、水波纹和贴印铺首等。瓿、罍等类器物外壁有拍印的麻布纹、窗棂纹、网纹、杉叶纹、重线三角纹、方格纹和蝶纹等。

东汉青瓷的产地主要在浙江宁绍平原、金华丘陵和永嘉沿海地区。在上虞、宁波、慈溪、永嘉、金华等地均发现有窑址,其中以上虞的窑址最多,说明当时青瓷生产已具一定的规模。浙江鄞县东吴乡发现 1件形体较小的青瓷壶,肩部有两个半耳环,刻划弦纹、点线纹,底部刻隶书"王尊"2字,可能是制瓷工匠之名或定制者的名字。东汉浙江青瓷原料主要是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石经风化后的岩石矿。这种岩石矿风化程度高,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即南方瓷土,浙江地区蕴藏极富。这种瓷土含铁量比较高,所以很适合烧青瓷。釉是一种石灰釉,釉料中含氧化钙达15%以上。用刷釉法上釉。多采用脚踏碓和水碓来加工原料。以轮制、泥条盘筑、模制和手捏等方法成型。烧瓷的窑炉是龙窑,窑炉加长加高,结构的许多方面都有改进,并增加了坯件的装烧量,提高了产量,同时使流动的火焰延长了在窑内停留的时间,有利于窑温的提高和均匀分布。青瓷的烧成温度约在1300℃左右,窑体比较薄,能比较快地冷却,恰好符合烧青瓷的要求。

东汉青瓷和春秋、战国、秦、西汉原始瓷相比已有很大提高。它的透明性较好, 0.8毫米的薄片已经略微透光,胎体显孔率为0.62%,吸水率只有0.28%,烧成温度约为 1260~1310℃,抗弯强度达 710千克/厘米。通体施玻璃质釉,釉层明显加厚,有较强的光泽,透明度强,胎釉结合紧密而牢固,胎釉交界处可看到相当多的斜长石晶体自胎向釉生成并形成一个密合层,使釉层不易剥落。但东汉青瓷毕竟还比较粗糙,泥料的选择、坯泥的捏练也都欠精,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层状长方形小孔,气泡明显,还能看到少量的云母残骸和杂质。

青瓷魂瓶

常州市博物馆收藏了一件东汉时的青瓷魂瓶,造型奇特,制作精美,为我国东汉陶瓷器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这件魂瓶是常州市博物馆在文物调查中征集到的,1970年出土于常州市新闸乡王家塘的东汉墓中,是由当地农民在取土中掘出的。魂瓶通高50.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16厘米。全器三腹呈双腰的葫芦形,实际是两层五联罐的套接。上层为一件完整的罐形器,方唇、竖颈、斜肩、扁圆腹,肩部饰上、下各三道弦纹,中间隔一道宽水波纹。中层等距离围塑口径3.8厘米的小罐四个,另有四组堆贴分设其间:一组为两只站立姿态稍异的小鸭子,鸭子下面贴塑甲鱼、鱼各一;二组为三只小鸡和一只鸭子,分布错落有致;三组为一只头低垂的山羊和觅食的小老鼠;四组为四只栖息的鸽子。下层也等距离围塑口径4.5厘米的小罐四个,四罐间隔之间亦设有四组堆塑:一组为一羊一猪均附食槽;二组为大犬身边附一幼犬;三组为一大一小呈直立状的熊,大熊用右爪抚嘴,小熊用右爪抚颈,形象生动有趣。中、下两层罐腹各有一周凹槽,槽内对称分布直径1.5厘米的镂空洞两个,下层腹下近底部亦对称分布直径1.6厘米的镂空洞两个。中、下两层八个小罐腹下圆柱外侧均刻印有怪异的人形纹饰,中层人形面中呈三角形,双眼及嘴巴均呈"±"形,身体由六条平行的蚕纹组成。下层人形与中层基本相同,但未刻嘴巴,身体由五道蚕纹组成。中层罐腹凹槽上还分布有一周模印"±"纹。

魂瓶,亦称谷仓罐、堆塑罐,是我国东汉-西晋墓葬中的一种随葬品。它作为富者的陪葬明器,象征着财富和权势。罐身上堆塑的飞鸟、鸡、鸭、猪、羊、犬、熊、甲鱼等物,是当时人们祈求田园富庶、六畜兴旺的反映。当时流行的丧礼和葬俗,其中心思想之一,是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他们生前追求生活富足,死后仍想在另一世界继续过着美好的生活,所以随葬品应有尽有,凡是活人所用的器具、物品,无不可以纳入墓中;凡是生人所祈求的愿望都反映装饰在随葬品上,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和满足。这件魂瓶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魂瓶的器形,初为罐形,后来则多呈瓶状。东汉流行的魂瓶肩部常附有四个小罐,加上自身,形成五联罐状,堆塑造型主要为家禽、飞鸟、爬虫。到了三国、两晋时期,五罐增大,附属四罐缩小,罐肩和上腹部堆塑发展成人物、楼阁、飞鸟、走兽等,演变成为"魂瓶"、"谷仓罐"。这种葬俗至东晋时逐渐消失。本文介绍的这件堆塑罐的形制实为五联罐的重叠,其风格与浙江黄岩出土东汉晚期青瓷五联罐相近,故两器时代应大体相当。

常州市收藏的这件青瓷魂瓶,造型优美,图案繁缛,层次分明,形象逼真。它的制作工艺极为繁复,整体成型系分段拉坯粘接而成,各种动物造型则采用堆贴、捏塑、模印、结合镂、雕、刻、划等手法,显示出当时制瓷工艺的较高水平。迄今所见六朝时代的"魂瓶"甚多,而象青瓷魂瓶这样时代较早、器型宏大、制作精美者,实属罕见的精品。

东汉时,在中国浙江地区已经生产出真正的瓷器了。窑址发掘出的瓷片经化验证明: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表面施釉较厚,釉层透明,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是在1260℃-1300℃的高温下烧成的,已经具备了瓷器的各项基本条件。因此说,中国真正的瓷器应该生产于东汉。

对比比较

东汉青瓷与原始瓷器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致,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入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

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由于瓷土中含较多的铁,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论,尽管淘洗很仔细,依旧残留一部分,因此当时陶瓷的胎中都含有2%以下铁的成分。早期瓷器的釉是含钙的石灰釉,以铁为着色剂。入窑烧造时空气流通,进氧很多,形成氧化气氛,釉中的铁遇到空气中的氧,烧出来呈黄绿色;如果不让空气进入窑内,则窑中产生还原气氛,烧出来的瓷器就是青绿色。因此,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为青瓷。

鉴赏

东汉越窑青瓷长颈瓶

品种: 青瓷

陶瓷造型: 瓶

说明:小口,细长颈,自上而下逐渐变粗,扁圆腹。矮圈足外撇,上饰有两道凹弦纹。釉色青黄间杂,质感不纯,整造型简洁流畅,为这一时期少见的佳品。

东汉青瓷猫头鹰器盖

高9.7厘米、底径10厘米。

一九七五年浙江德清城关丁山出土。

浙江省德清县博物馆藏。

器盖内空,壁有明显捏痕,圆形子母口底,外形为猫头鹰(又名鸮)之音,顶有一直径0.8厘米通气小孔,面内凹,鼻外凸较高,鼻梁两侧深刻出圆形眼珠一对,炯炯有神,其馀部位均以大小不等的指甲纹阴刻出头部羽毛。器盖胎色褐红,含铁较多,外施白色化妆土及薄青釉,目前,除顶部外,四周釉层基本脱落。从胎料及制作工艺推断,当属东汉时期德清窑青瓷产品,但猫头鹰器盖在当时的瓷塑产品中尚不多见。

东汉越窑青瓷罐

由奉化选送的东汉熹平四年青瓷绳索纹罐,于1978年出土于白杜南岙,直口、宽沿、溜肩,下腹略内收,平底。全器施青绿色釉,釉层匀称,色泽青翠,称得上是越窑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此青瓷罐的发现,为研究越窑青瓷的烧造成功、判断年代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并把越窑青瓷的烧造年代往前推进了将近200年,在全国只此一物。

东汉越窑青瓷钟

通高27.7、口径11.6、底径14.2厘米。

盘口、长颈、扁鼓腹、喇叭状高圈足。造型匀称稳重,给人以端庄娴静之美感。

钟是一种汉代盛行的青铜器,其实用功能为盛酒或粮食。这件青瓷钟是模仿青铜器的成功之作,是中外陶瓷界公认的东汉成熟青瓷标准器。

相关视频

东汉青瓷(一)

参考资料

  1. 东汉青瓷-文物博物馆 , 百科知识,2022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