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院
中國古代書院 |
中文名稱:中國古代書院 始於:唐代 盛於:宋初 地區:中國河南、湖南、江西 |
中國古代書院是指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一般為著名學者私人創建或主持的高等學府。書院是民間教育組織,最早出現在唐朝,盛行於宋初,著名的書院有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等。[1]
目錄
書院起源
始於時代
書院的名稱始於唐代,最初是官方修書校書和藏書的場所,如麗正修書院(後改名為集賢殿書院)建於唐玄宗開元十一年 (723),書院主管人員的職責是「掌刊輯古今之經籍,以辨明邦國之大典,而備顧問應對」,兼作皇帝的侍讀,「以質史籍疑義」。此外,唐代有些私人讀書講學之所,也稱為書院,如:皇書院,在江西吉水縣,唐通判劉慶霖建以講學;松州書院,在福建漳州府,唐陳與士民講學處;義門書院,在江西德安縣,唐義門陳袞即居左建立,聚書千卷,以資學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學;梧桐書院,在江西奉新縣, 唐羅靜、羅簡講學之處。
盛於時代
書院盛於宋初。唐末五代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官學廢弛,教育事業多賴私人講學維持,宋初的統治者仍在忙於軍事征討,無暇顧及興學設教,於是私人講學的書院遂得以進一步發展,形成影響極大、特點突出的教育組織。宋呂祖謙在《白鹿洞書院記》中說:「國初斯民,新脫五季鋒鏑之厄,學者尚寡。海內向平,文風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閒曠以講授,大率多至數十百人。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及嵩陽書院為尤着,天下所謂四書院者也」宋初最着名的書院,除公認的睢陽(應天府)、嶽麓、嵩陽、白鹿洞之外,還有茅山、石鼓等。這些書院一般是由私人隱居讀書發展為置田建屋,聚書收徒,從事講學活動;設置地點多在山林僻靜處,後世認為這是受了佛教禪林精舍的影響。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應天書院——宋代四大書院之首
應天書院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史載「州郡置學始於此」。
應天府書院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應天書院為府學,稱為「應天府書院」,並正式賜額「應天府書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為南京,成為宋朝的陪都,應天書院又稱為「南京書院」。慶曆三年(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一。
北宋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立於繁華鬧市之中,人才輩出。隨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府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
書院內主要景點有:崇聖殿、大成殿、前講堂、書院大門、御書樓、狀元橋、教官宅、明倫堂、廊房等。
《南京書院題名記》:「天下庠序,視此而興」。《九朝編年備要》:「宋興,天下州府有學始此」。元代趙孟瞓更是在《義學記》中道:「宋初時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首。」1998年4月29日,國家郵政局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
嶽麓書院——宋代四大書院之一
北宋時期書院曾一度衰落,這是由於統治者為了更直接地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興辦官學,一方面推重科舉。讀書士子就學門路增多,而且非經科舉,難得入仕之途,因而不願長守山林,對書院失去了興趣,以至「書院至崇寧末乃盡廢」。然而北宋的官學很快變成科舉的附庸,日漸腐敗,因此,南宋時期興辦書院之風再起南宋書院發達同理學的盛行有密切關係。書院成為研究和傳播理學的重要基地。朱熹對南宋書院的復興起了重要的作用,並對後世書院的發展有着深刻的影響。他在淳熙六年(1179)守南康軍時,在廬山發現白鹿洞書院故址,申請興復,於次年告成。朱熹為書院確定了條規,對書院的宗旨,為學之序以及修身、處事、接物之要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名曰《白鹿洞書院學規》,後世書院大都仿此辦理,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白鹿洞書院——宋代四大書院之一
元朝的書院,據稱「幾遍天下」,但受官方控制甚嚴,缺乏論辯爭鳴的氣氛。書院雖多,卻無書院講學的特點,幾乎與官學無大區別,這是書院官學化的開端。延至明初,依然如此。直到正德(1506~1521) 嘉靖(1522~1566)之際,書院講學論辯之風才又興盛起來。王守仁、湛若水和他們的弟子對明朝書院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王守仁講學,「流風所被,傾動朝野,於是紳之士,遺佚之老,聯講會,立書院,相望於遠近」。湛若水是着名學者陳獻章(白沙)的學生,他所到之處必建書院講學授徒40多年。這時的書院把學術研究和講學活動更緊密地結合起來,而且不同學派各標其宗旨,各講其主張,往往超出書院講壇的範圍,發展成為規模相當大的地區性的學術活動,形成獨具特色的書院「講會」制度。
東林書院是明末影響最大特點最為突出的書院據《無錫金匱縣誌》載:"東林書院亦名龜山書院,在城東南隅,宋楊文靖(時)講學於此,後即其地為書院"「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及弟允成始構成之。憲成歿,高攀龍、葉茂才相繼主其事,榜其門曰東林書院」,「當憲成、攀龍講學時,……遠近名賢,同聲相應,天下學者,咸以東林為歸」。可知東林書院名聲之大。東林書院的重要特點是積極參與當時的政治活動,致力於諷議朝政,裁量人物。為此,它的名聲大振;但它也由此而遭到統治者的禁毀《明史·顧憲成傳》說: 「其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由是東林名大着,而忌者亦多」。明末曾四毀書院: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1537)御史游居敬上疏,指斥湛若水「倡其邪學,廣收無賴,私創書院」。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1538)吏部尚書許贊以「官學不修,別起書院,耗財擾民」為藉口,「申毀天下書院」第三次是萬曆七年(1579)張居正為了整頓吏治、整頓教育,遂以書院多無實學,且「科斂民財」為理由,封閉全國書院。第四次就是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拆毀天下書院,首及東林」。四毀書院的根本原因都是封建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一項政治措施。
嵩陽書院——宋代四大書院之一
嵩陽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致,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五進,廊廡俱全。嵩陽書院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築性質,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是書院中的佼佼者,對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培養造就人才發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嵩山地區自古就是儒家學派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裡有嵩陽書院、潁谷書院、少室書院、南城書院、存古書院,其中最顯赫的為嵩陽書院。「書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陰中句偶成。」
2010年3月9日,嵩山歷史建築群是2010年國務院確定的中國唯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2010年8月1日,嵩陽書院作為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子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其他書院
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位于衡陽市石鼓區,海拔69米,面積4000平方米。
石鼓書院始建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年歷史。書院主要建築有武候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七賢祠、合江亭、禹碑亭、敬業堂、欞星門、朱陵洞等。蒸水出環其右,湘水挹其左,耒水橫其前,三水匯合,浩浩蕩蕩直下洞庭。而石鼓正當其中,橫截江流,秦然若素。「衡州八景」有「石鼓江山錦繡華」、「朱陵洞內詩千首」、「青草橋關酒百家」三景集聚於此。
東林書院──明代影響最大的書院
清初統治者鑑於明末書院「群聚黨徒」、「搖撼朝廷」的教訓,極力對書院採取抑制政策。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才允許在政府嚴密控制下創建書院。清朝書院數量甚大,但除少數仍保留着書院講學的傳統外,多數同官學無大差別。清朝末年,隨着封建制度的日漸瓦解,書院也江河日下雖有人採取多種變應措施力加挽救,終於收效甚微光緒二十七年(1901)諭令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
書院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近千年,唐宋期間以私人創辦、私人講學為主,元明時官方加強了控制,到了清代完全官學化,這是書院發展的總趨勢。書院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值得認真加以總結。
第一,書院的組織機構比較精幹,一般只設山長(或稱洞主、主洞)總理其事,規模較大的書院增設副山長、助教、講書等協助山長工作。書院的主持人多數是書院的主講,脫離講學的管理人員很少。
第二,書院是教學機關,同時又是學術研究機構 書院的主持人或講學者多為當時的着名學者,甚至是某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每個書院往往就是某一學派教學和研究的中心或基地。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第三,書院允許不同學派共同講學,重視學術的交流和論辯。特別是南宋以後書院盛行「講會」制度,成為書院的重要教學形式,不僅師生共同參加學術爭辯,而且常與地方上的學術活動緊密結合,使書院成為一個地區的教育和學術活動的中心。
第四,書院講學實行「門戶開放」,一個學者可以在幾個書院講學,聽講者也不限於本院生徒,常有慕名師而遠道前來者,書院熱情接待,並提供各種方便。
第五,書院比較重視生徒自學,提倡獨立研討,課程也較靈活,允許各人有所側重,發揮專長。一般都以自修、讀書為主,輔以教師指導,質疑問難。成績考核多重平時表現,不僅視其學業,尤重人品與氣節的修養。
第六,書院內師生關係比較融洽,師生感情相當深厚。主講書院的名師學識淵博,品德過人,並且獻身教席,熱心育人,深受學生愛戴。學生是慕名師而來,能夠虛心求教,立志成人,尊重教師。因此,中國教育史上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在書院教學中體現得十分突出。
第七,書院的經費多以自籌為主,有較大的自主權,常常組織師生共同管理或監督各項開支。經費重點用於教學和學術活動,其他雜項費用所占比重甚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