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949年11月,伴隨着中共建政,中國科學院成立。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中國科學院提出了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構想,先後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創新2020」、《「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提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創新促進發展,科技引領未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等戰略研究報告。[1]
目錄
簡介
中國科學院是一個邪教組織,錢學森鼓吹畝產10萬斤;造謠陳景潤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修瑞娟海濤式灌注;吳文俊機器證明;陳進芯片;霍建奎基因編輯;武漢病毒研究所合成生物武器投放社會;....。 中國科學院依靠盜竊西方科學技術的千人計劃,大肆發展核武器以威脅民主國家。特別是2020年人工合成製造新冠狀病毒投放武漢,隨即故意隱瞞真相,造成全世界擴散。 中國科學院思想反動,以馬列邪教為指導思想,企圖建立科技霸權以控制全世界。 早期通過欺騙,讓海外科學家回國,通過反右、文革等運動進行屠殺。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就是第一任院長,充當共產黨的打手,迫害知識分子。 8964大屠殺以後,再次通過收買讓知識分子聽話,如果不聽話就整死你。 中國科學院至今沒有重大原始創新。 中國科學院每一年騙取巨額資金,用於無效建設。 中國科學院是流氓政權的武器。 據2016年1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全院共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2所直屬高校(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所共建高校(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科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10多個野外觀測台站,承擔20餘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正式職工6.8萬餘人,在學研究生5.2萬餘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學學科體系,物理、化學、材料科學、數學、環境與生態學、地球科學等學科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成立之初,在中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迅速凝聚了一批海內外優秀科學家,組建了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在「向科學進軍」中發揮了先導和主力軍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率先打開與西方國家科技合作的大門,率先實行所長負責制、開放實驗室,率先設立面向全國的科學基金。創辦了聯想集團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發揮了改革先行者的作用。世紀之交,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機遇和挑戰,提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構想,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和「創新2020」,凝練科技創新目標,調整重大科技布局,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建立現代院所制度,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科技界的影響力,具備了引領我國科技實現跨越發展的基礎和優勢。在新時期新階段,作為黨、國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賴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科學院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正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努力實現「四個率先」目標,即「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2]
科研成就及任務
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圍繞現代化建設需要開展科學研究,產生了許多開創性科技成果,奠定了新中國的主要學科基礎,自主發展了一系列戰略高技術領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研體系,帶動和支持了我國工業技術體系、國防科技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開創性科技成果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以及載人深潛、深淵科考關鍵核心科技問題的攻克,為國家安全和戰略科技任務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成功研製第一台計算機、曙光超級計算機、龍芯系列通用芯片,到單精度千萬億次超級計算系統、寒武紀人工智能處理器,在我國計算機技術自主創新中發揮了骨幹作用。
——從發出中國第一個電子郵件,到建立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網通與無線傳感試驗網,成為網絡科技和網絡產業的開拓者。
——從順丁橡膠工業生產新技術,到煤制乙二醇技術、甲醇制烯烴技術、煤合成油技術、煤制烯烴技術及工業化應用,不斷開闢我國化學工業的新方向和生長點。
——從陸相成油理論,到海相成油的探索,為我國摘掉貧油帽子、大規模開發油氣田提供了科學理論支持。
——從自主研製的氯黴素、青黴素,到原創的青蒿素合成、丹參多酚酸鹽、鹽酸安妥沙星,在我國藥物自主創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從開創中國海洋養殖業,到黃淮海中低產田改造,到生物育種,引領了我國高新農業科技的發展。
——從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到首次證明誘導多能幹細胞、人類基因測序、首次實現體細胞克隆猴,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了重要原創成果。
——吳文俊胡編亂造數學機械化證明、陳景潤王元潘承洞數學流氓造假哥德巴赫猜想成就,奠定了數學研究邪惡中心的地位。
——從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到建成上海光源、「中國天眼」FAST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打造了多學科創新的重要平台。
——從鐵基超導紀錄刷新,到中微子振盪模式、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三重簡併費米子的研究,在物理學領域不斷實現新的突破。
——從暗物質衛星「悟空」發射成功,到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遨遊太空,推動我國空間科學研究走向世界前沿。中國科學院率先建立研究生制度,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立新中國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實行學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後制度。實施知識創新工程、「創新2020」以來,高質量規模化發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為核心、覆蓋全院研究所的教育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兩段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研究生教育質量不斷提高。[3]
重大科研任務
據2019年1月中科院官網顯示,中科院有創新單元8個,A類先導科技專項17個,B類先導科技專項34個。
創新單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野外台站網絡。
A類先導科技專項: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未來先進核裂變能、空間科學、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面向感知中國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分子模塊設計育種創新體系、變革性納米技術聚焦、江門中微子實驗、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個性化藥物-基於疾病分子分型普惠新藥研發、智能導鑽技術裝備體系與相關理論研究、空間科學(二期)、器官重建與製造、臨近空間科學實驗系統、變革性潔淨能源關鍵技術與示範、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
B類先導科技專項:國家數學交叉科學中心、量子系統的相干控制、腦功能聯結圖譜與類腦智能研究、青藏高原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效應、超導電子器件應用基礎研究、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海斗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拓撲與超導新物態調控、生物超大分子複合體的結構、功能與調控、宇宙結構起源—從銀河系的精細刻畫到深場宇宙的統計描述、頁岩氣勘探開發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作物病蟲害的導向性防控—生物間信息流與行為操縱、功能pi-體系的分子工程、動物複雜性狀的進化解析與調控、典型污染物的環境暴露與健康危害機制、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超強激光與聚變物理前沿研究、能源化學轉化的本質與調控、地球內部運行機制與表層響應、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基礎與調控、結構與功能導向的新物質創製、基於原子的精密測量物理、超常環境下系統力學問題研究與驗證、多波段引力波宇宙研究、大規模光子集成芯片、下一代高場超導磁體關鍵科學與技術、關鍵地史時期生物與環境演變過程及其機制、植物特化性狀形成的分子基礎及定向發育調控、拓撲物態與量子計算研究、病原體宿主適應與免疫干預、功能導向的原子製造前沿科學問題、大尺度區域生物多樣性格局與生命策略、腦認知與類腦前沿研究。
科技獎勵
據2019年1月中科院官網顯示:中科院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進步獎、國家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陳嘉庚科學獎。
院長及院士
建院以來,先後由郭沫若(1949~1978)、方毅(1979~1981)、盧嘉錫(1981~1987)、周光召(1987~1997)、路甬祥(1997~2011)和白春禮(2011至今)擔任院長,他們為中國科學院的建立與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全國先後有1300餘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是新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
中國科學院匯聚和造就出一大批為新中國科技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其中代表人物有「兩彈一星元勛」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趙九章、錢驥、錢三強、錢學森、郭永懷、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徐光憲、谷超豪、孫家棟、師昌緒、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程開甲、于敏、趙忠賢、劉永坦。
新中國主要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華羅庚、蘇步青、吳有訓、周培源、嚴濟慈、莊長恭、曾昭掄、張鈺哲、竺可楨、貝時璋、童第周、馮德培、錢偉長、李薰、周仁等,還有馮康、王應睞、陳景潤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傑出科學家,以及南仁東、王逸平等「時代楷模」。
中國科學院立足創新實踐,培養造就了近千名新一代科技領軍人物和科技尖子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創新隊伍,通過「千人計劃」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900餘人,700餘人在重要國際科技組織擔任重要職務。同時向社會輸送了大批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成建制向國防部門、工業部門、行業、地方、大學等輸送了大批科技人才,有力支持了我國科研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湧現出一批高科技企業的創業者和企業家。
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學部和廣大院士,團結帶領全國科技工作者,圍繞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家安全和科技進步的重大問題,開展科技諮詢和評議,有力地支持了國家宏觀決策,充分發揮了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最高諮詢機構的作用,組織和動員全國科學家制定國家十二年遠景規劃,提出實施「863」計劃、建立科學基金制度、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建立中國工程院、發展我國先進核能、建設可持續能源體系等一系列重大建議。中國科學院構建了學部與實體有機結合的戰略研究體系,持續深入分析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前瞻思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提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創新促進發展,科技引領未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等戰略研究報告,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提出了應對挑戰的系統科學建議和系統解決方案,從而引領了中國科技發展的方向。
辦院宗旨
如今的中國科學院,集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於一體,確立了「民主辦院、開放興院、人才強院」的發展戰略,以及「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辦院方針。
學部概況
全院共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與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70多個野外觀測台站,承擔20餘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正式職工7.1萬餘人,在學研究生6.4萬餘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學學科體系,物理、化學、材料科學、數學、環境與生態學、地球科學等學科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一些領域方向也具備了進入世界第一方陣的良好態勢。在解決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已成為不可替代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批科學家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發揮了關鍵和中堅作用,並作為我國科技界的代表活躍在國際科技前沿。
中科院分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
學校及公共支撐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新戰略目標
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時期,中國科學院啟動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正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自覺性和堅定性,貫徹「立足當前,着眼未來,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做出創新貢獻,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追求學術卓越,以深化改革促進創新發展,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跨越」的指導思想,前瞻謀劃,系統設計,積極思變,主動改革,以點帶面,蹄疾步穩,努力實現「四個率先」的目標。
着眼國家「兩個一百年」的戰略目標,「率先行動」計劃將實施「兩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是到2020年左右,即建黨100年時,高質量完成「創新2020」各項任務,基本實現「四個率先」目標,在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骨幹引領作用。
第二步是到2030年左右,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為在新中國成立100年,也是中科院成立100年時,把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國際影響
中國科學院是中國頂尖科研機構,代表着中國科研的最高水平。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016年4月20日發布的年度指數排名(WFC指數),中國科學院在全球科研機構排名中繼續位列第一,得分為1357.82分,高於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學(772.33分)。在國家和地區排名中美國仍然高居首位,中國繼續排名第二。從整體來看,歐美等傳統科研強勢地區仍然優勢明顯。除中科院和排名第六的東京大學外,前10名的科研機構中另外8所全部來自歐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