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安黃小米
乾安黃小米是一個中國特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其米粒飽滿,色澤金黃,手感光滑沉實,煮熟的小米飯入口綿甜爽滑,香味濃郁;煮熟的小米粥黃粘適口,唇齒留香。
中華飲食文化蘊含着豐富的文化[1]符號和象徵意義,如「蛋」象徵生命的延續,「面」象徵長壽,「魚」是「余」的諧音、象徵富足等。這些文化符號和象徵意義豐富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內涵,承載着濃厚的情感,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2]。
目錄
特產簡介
乾安黃小米,吉林省乾安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品種。
乾安黃小米米粒飽滿,色澤金黃,手感光滑沉實,煮熟的小米飯入口綿甜爽滑,香味濃郁;煮熟的小米粥黃粘適口,唇齒留香。
2009年12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乾安黃小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乾安黃小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吉林省乾安縣乾安鎮、大布蘇鎮、水字鎮、安字鎮、讓字鎮、所字鎮、道字鄉、嚴字鄉、贊字鄉、余字鄉等10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產品特點
食味特徵
乾安黃小米米粒飽滿,色澤金黃,表面有光澤,手感光滑沉實,米粒不開不裂有糯性。煮熟的小米飯口感肉頭飯味足,入口綿甜爽滑,粥漿似黃乳,涼飯不回生,食之可口清香,香味濃郁;煮熟的小米粥黃粘適口,唇齒留香。
理化特性
乾安黃小米主要理化指標:水分及揮發物≤14.0%,直鏈澱粉含量15%~22%,膠稠度≥90mm,蛋白質≥8.5%,粗脂肪≥2.0%,鹼消值2~4,維生素B1≥0.45 mg/100g,乾安黃小米中還富含碳酸氫鈉和多種礦物質,與其他產區小米相比,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無污染的明顯特點。
產地環境
地理特徵
乾安縣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風沙乾旱鹽鹼區,地處松原市西部,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嫩江匯合處以南,屬松花江第二和第三階地,海拔比周圍臨縣約高5-10米左右,故有「乾安台地」之稱。全縣幅員面積361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4504公頃、草原面積73659公頃、林地面積54613公頃、沼澤和鹽鹼地42000公頃,葦源1600公頃,水域面積16549公頃,天然鹼泡73個,最大的是大布蘇泡,境內湖泡含鹽、鹼、硝、碘等,總儲量為1350萬噸。
土壤條件
乾安縣具有天然的黑土地,黑鈣土質肥沃,鹼土面積較大且分布範圍廣泛,與草甸土,鹽土呈復區分布,個別地方與淡黑鈣土呈復區分布,鹼土僅有草甸鹼土一個亞類,有機含量2.4%,呈弱鹼性土壤,PH值7.0—8.2。因乾安縣地處風沙乾旱鹽鹼區,土地中富含鹽鹼,該土壤呈弱鹼性,富含碳酸鈣、氮、磷、鉀等,這種土質與內蒙、黑龍江等地草原沙漠化形成的土壤有本質區別,在全國是也是少有。土地平整,土壤疏鬆、透水、透氣,保存養分性能好,比較適宜穀類作物生長需要。此外,乾安縣獨特的土壤特點和土地全年凍化交替,乾濕更迭,杜絕了黃麴黴毒素等多種黴菌的滋生,從源頭上避免了黃麴黴素毒素的污染,使乾安黃小米成為名符其實的綠色食品。
氣候條件
乾安縣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大風,夏季溫熱雨量集中,秋季晝夜溫差大,冬季漫長而寒冷,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5.6℃,日照時間2866.6小時,年均降水量420.6毫米,年無霜期平均146天。乾安黃小米屬早熟品種,對光照強度要求較高,乾安縣緯度較高,日出早,日落晚,中午日光充足。在農作物生育期間前期日照較長,後期日照較短,前期的長日照有利於農作物營養體生長,後期的短日照能促進生殖體生長。乾安黃小米是耐旱作物,雨量過大不利於穀子生長,乾安縣是半乾旱地區,春秋季少雨,夏季多雨,與穀子的「早期宜旱、中期宜濕、後期怕澇」的需水規律相適應,適中的降雨量及降雨的季節分配,正是乾安黃小米得以豐產的基礎。
歷史淵源
據1999年版《乾安縣誌》記載,乾安縣種植穀物已有近百年歷史。自民國十三年(1924年)乾安建縣以後,在嚴字鄉、所字鄉等地就有少數農民種植黃小米。
參考文獻
- ↑ 收藏 | 100種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 ,搜狐,2017-11-30
- ↑ 品鑑中華飲食文化之美,搜狐,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