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養成教育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教育和訓練」,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質,從而達到其最終的目的—— 形成良好的習慣。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以及對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它往往起源於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習慣能決定人的命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目錄

基本簡介

基本說明

養成教育是培養孩子以養成良好習慣的一種教育。而所謂培養,就是「按照一定目的長期的教育和訓練」。養成教育就是從行為的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的方法,全面的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最終形成良好習慣的目的

名家見解

着名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有一個精彩的比喻:「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還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好習慣是加速器,是助人騰飛的雙翼;壞習慣是枷鎖,是難以掙脫的羈絆。習慣支配人生,成也習慣,敗也習慣。

原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會長徐惟誠說,「人的全面成長過程中,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是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都應掌握的教育藝術。」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說:「養成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改進德育的重要方面。[1]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說:「大量事實證明,習慣決定一個人的成敗,也可以導致事業的成敗,最根本的教育就是養成教育。」

着名教育專家關鴻羽說:「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是教給少年兒童終身受益的東西,它與素質教育[2]密切相關。」

教育目標

最低目標是:通過培養人的良好行為習慣和良好思維習慣,解放人的大腦。習慣是人體中的軟件系統,在這個軟件系統的使用下,人的許多行為與思維活動將處於一種不加思索的下意識狀況,從而使大腦得以解放出來,集中到自由創造的方面上來,最終激發大腦的潛能

終極目標是:培養人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務。

教育根本

現象反思

從小學到中學,常聽說班裡丟東西。起初是丟鉛筆橡皮刀子、筆記本之類的,後來是丟錢。一個上了中專的同學的班裡,什麼東西都丟,丟錢不說,手機、快譯通、CD機等都丟。也就是說,如今,對一些學生來說,拿別人東西不還甚至將別人的東西竊為己有已是家常便飯。這情形真令人不安和憂慮:不偷不盜可是人應當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啊。如此品行不端的學生,走入社會後將會怎樣?

可回過頭來想一想,如今,一些成年人的品行又如何呢?恐怕更令人汗顏。眾所周知的假冒偽劣產品的層出不窮和無孔不入,說假話辦虛事多吃多占貪污受賄現象的逐漸蔓延和日益嚴重,不正是一些有判斷力有自制力的成年人所為嗎?毋庸諱言,當今國人已面臨能否守住倫理底線(即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自覺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規範)的問題,以致有良知的學者着書疾呼。北大倫理學教授何懷宏指出,「不殺人、不說謊、不欺詐、不姦淫、不偷盜,在市場經濟下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到捨己為人,但你不能損人利己;你可以不是聖賢,但你應該認同道義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須堅守,那是人類的最後屏障。」

重要地位

為什麼德育在教育中始終占重要地位的國度,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如今卻連最基本的道德操守都已喪失?原因可能錯綜複雜,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多年來養成教育的缺乏。長期以來,無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多注重於用說教或抓典型、樹模範、大張旗鼓地搞宣傳的方式進行品德教育,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卻忽視了對個人良好習慣的教育培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養」。而一個人道德品質的確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於一點一滴的養成。古希臘的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現在行為上的習慣」,「德只能在習性或制約中尋求」。古羅馬的一位作家也曾說過:「在任何事情上,習慣總是極其有效的主人。」實際上,人日常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並非道德判斷之類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習性使然,所謂「習慣成自然」。比如說,誰都知道,闖紅燈、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是違反交通法規的行為,但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明知故犯?習慣了。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就是其品德、人格的體現;國民的行為習慣,就是一個國家道德水準的體現(故有「德行」之說)。很難想象一個偷竊成性的孩子將來會是個廉潔奉公的人;也很難想象假話充斥、假貨泛濫的地方能有誠信不欺的社會風尚。

所以,注重養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培養公民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樹立起良好的道德風尚,才能為精神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國着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可見,抓好養成教育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大而言之,對於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確認知

學生應該「學做人第一」。因為,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小學至初中階段是形成性格的最關鍵時期。在此階段,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讓學生好好學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他們學到的課本知識再多,他們的腦瓜再聰明,也很可能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因某種原因而前功盡棄,或走上社會成為一個「半廢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據報道,2005年的2月27日晚,大足縣雙塔中學發生一幕慘劇:該校初一(四)班學生李力(化名),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父親來到學校與班主任老師一起對其教育,李父讓其下跪認錯。不想李力竟當眾跑出老師辦公室,從3樓跳下自殺,搶救無效死亡。試想,如果李力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會「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嗎?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會有這樣過激的行為出現嗎?更有使國人難堪甚至傷心的事情:有些外國旅遊景點竟然赫然用中文標示:請不要隨地吐痰。別人對我們如此「厚待」,作為泱泱大國的國民,我們不可能無動於衷吧?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認識到「養成教育」是何其重要。

方法探討

中小學教育即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初步的智力培養。這既是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得以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兩全」教育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我國針對所在山區學生「性子野、習慣差」一實際情況,在「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上做了一些較為實在的具體工作,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體一些做法如下。

學習習慣

課內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教育。小至上課的一個坐勢,大至學習某類固定課型的學習方法,都要求貫穿於每一堂課的教學之中。上課時,如果有學生開小差,任課老師會有意識地、採取適當方法予以引導;有同學做小動作,老師會邊講課邊下意識地走到該同學身邊,直至專心聽講。學生聽課過程當中,最注重培養的是學生專心聽課的習慣。專心與否,用舉手率來衡量。一堂課下來,根據學生舉手次數多少來判斷其上課聽講專心的程度。有了指標,學生自然就有了積極性。有了積極性,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就不難培養了。

其次,重視培養學生作業清楚認真的習慣。對錯題和不清楚的作業要求重做這當然是首當其衝的措施,也是對每位學生的普遍要求。對一些腦子靈,因好動,做作業只圖速度,不求質量,常常出現這樣或那樣「低級」錯誤的同學,老師各顯神通,針對不同對象採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比如:學校四年級班主任江老師針對一位屢教不改的「粗心大王」,私下為他制定了一個稱「馬大哈」的計劃,意思是一次作業粗心了,給自己記一個「馬大哈」,看看一天能得多少個「馬大哈」。哪天他細心檢查得了100分,就在班上予以表揚。這樣,約莫過了一個月,這位同學養成了作業做完後細心檢查的習慣,「馬大哈」的個數逐漸少了甚至沒有,100分的次數愈來愈多,成績一下躍居前茅。對於一些聰明且小節也比較注意的優生,非常重視其自學能力、善於動腦筋、善於提問題習慣的培養,以至達到人盡其力的目的。

行為習慣

課外注重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常言道:「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舉止不文明、不規範即屬於沒有規矩。如何讓學生的行為文明規範?主渠道在課外;主方法多示範、多指導。另外多開展一些活動。舉例來說吧,自從學校開始實施《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計劃以來,提倡課間或其他課外時間,老師少坐辦公室,多指導和參與學生一起活動。在活動過程當中,一旦發現學生有不規範或不文明的行為,老師先是予以指出,接着示範,而後幫助其學生改正。諸如學生亂扔瓜皮、果殼、紙屑,每位老師都不厭其煩不知指導、示範了多少人次。正因為如此,才換得如今學生基本養成不隨地亂扔髒物的習慣,偶爾有同學扔了,學生之間也學會了互相監督、相互幫助。一個個舉止是這樣,一句句不文明的話,也不放過。只要機會一有,就予以指正。

良好的習慣不是靠一天兩天,說養成就能養成的東西。對於課外注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既有階段性,又有側重面。即在某個階段主要解決什麼不良行為或形成什麼良好習慣,都有一個側重。這個側重每位老師心中都要有數,以便統一步子,取得最佳效益。階段性的潛伏期,視養成其習慣難易程度而定。容易糾正的不良行為,或能很快養成良好習慣的行為,如:熟人見面互相問好,潛伏期短些;對於一些較難改正,頑固性的壞行為,或短時間較難形成良好習慣的行為,如:一些本性的行為,潛伏期一般要長一些。其目的是一個——實現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

另外,非常注重榜樣的示範。每隔一個潛伏期,都要進行一次評比小結,每次小結,都要評出一、二個典範。這個總結評比除了鼓勵的成分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樹立榜樣,示範帶動更多同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日常監督

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其良好習慣養成的監督督促工作。中小學生自覺性、持續性較差。中小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監督、督促工作,顯得尤為的重要。由於所在學校學生居住分散,離學校遠,採用互相通信的方式加強聯繫。每學期期初,學校都應該向學生家長發一封公開信,普遍能受到學生家長地關注,從而取得較好效果。

視頻

養成教育 相關視頻

養成教育故事集-中班上-讓我自己來
細化養成教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