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界
不同文化概念中的冥界
中國
中國文化存在普遍的陰陽理論,以現世的人間為陽間或陽界,死後生活的地方是幽冥或冥界。至少在周朝以前,很多人就認為人分魂魄,作為陽氣的魂和作為陰形的魄結合形成人,人死以後,神魂靈氣歸於天,精魄形骸歸於地,以魂氣形魄來解釋人前世、現世和來世的演化,並將精靈世界分為三界:地上的人間,天上神靈的天堂,地下精魄的地府。黃泉可能是中國宗教信仰中最早出現的冥界地府的概念。地府的構造體系,源自古代佛教傳入後,受其影響,在道教原有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系統的地獄體系,即十八層地獄。地府的概念大於地獄,幽冥的概念又大於地府。幽冥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間,因而不局限於地府,古時凡非陽世即幽冥,甚至包括天神與山精水魅的居地,甚或可能和人間在空間上重合,只是人不能知曉;地獄特指囚禁和懲罰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說是冥界地府的監獄和刑場;而一般人死後在地府大多是含笑九泉,像在人間生活一樣,上善之人死後甚至成仙成神榮入天堂。
遠古時認為后土(后土皇地祇)主宰死者[1],後又認為東嶽泰山是天子封禪所在,上通天庭,下通地府,故普通人死後亡魂會歸於泰山之下,並且由東嶽大帝為地府之王。後又認為酆都為冥界入口,則酆都之神酆都大帝也被奉為是冥界主宰,在道教有說法認為東嶽大帝為地府之主,酆都大帝輔佐執掌地府,類似現今的司法院正副院長,或者可說是雙首長制,東嶽大帝為國家元首,酆都大帝為閣揆,主宰十殿閻君。一般人死後,先到各縣、州、府、都城隍處接受初審,再逐步移送地府。
在佛教中,面燃鬼王(觀音菩薩化現,道教則說是太乙救苦天尊所化身)就是地獄一切亡靈的領導者,為亡靈分衣施食,並隨之於中元節升上陽世,監督眾鬼。另外曾發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薩是拯救地獄眾生的救主,由於佛法傳播甚廣,無論是東嶽大帝、酆都大帝、十殿閻君、面燃鬼王等都被民眾認為是地藏王菩薩的護持者。民間還傳說,曾經進入地獄拯救母親的目連尊者,捨身於外道暗殺後,輔佐地藏王菩薩,立志普救枉死城眾生。
對危害人類的鬼魅精怪,道教傳有驅邪考召的儀式,用以「拘捕為害鬼神精邪,並加刑詢拷問,逼其招供」,並且在考召過程完成之後,依鬼律行法,對鬼魅處置或押赴地獄。佛教用來處理鬼魂的方式,則主要為念誦佛經、超度亡魂(中陰)、施食餓鬼。
墳墓被認為是人死以後在冥界的居所,傳統上人們會將墓室裝扮成在人間正常理想生活中居室的樣子。《說文》:「墓者,沒也。」「葬者,藏也。」中國在早期有墓無墳,史書記載堯、舜、禹、湯王、文王、武王、周公等離世後都採用平地以下的墓葬。《禮記·檀弓》:「古者墓而不墳。」後來墓地又出現了地表以上的墳以及地上建築,並在寒食節、清明、小清明(上巳)等節日就掃墓,避免祖先墳墓年久失修,終至湮沒。南方族群如閩南人、廣府人、客家人流行一種「拾骨葬」法,是等待土葬的死者遺體腐化後,將其骨骸取出,裝入瓮中,重新安葬一次,這是一種移民文化,方便移民遷居時攜帶祖先骨骸,也有人認為跟東南亞各民族的墓葬文化有關。
華人相信,冥界使用冥幣做為通貨,故焚燒冥幣紙錢,可幫助祖先的經濟。根據佛教的輪迴觀,相信地獄道為六道眾生之一(人亦是其中之一),在地獄受盡業報後,亦可以從地獄轉世到人界或其他界。另有人相信地府中存在以苦刑處罰罪過的地獄,通過冥幣能夠買通地獄中的無常鬼卒、牛頭馬面等,而使祖先免於較重的刑罰。
人們又相信,祖先九泉之靈與人世間的自己同在,雖然陰陽兩隔,但他們始終在陰界或天堂關注著自己,並會保佑子孫後代。已故親屬的家人往往會立下神主牌,在除清盂九(除夕、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與寒衣節、冬至等節日祭祖,除了燒線香、燒紙錢,很多人還會奉上食品、紙紮祭品,亦有人相信,冥界相當於人間,若祖先缺乏民生物資可能會成為餓鬼,供品可讓祖先在冥界享有冥福,讓祖先知道子孫在人間也過得很好,安慰祖靈。這些信仰讓人們敬天崇祖,除了達到感情寄託和心靈充實,也會達到儒教中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宗旨。
台灣
台灣民間信仰的地府除了與中國相同的十殿之外,還有各種關卡、地標,如下所示:
草埔路、赤土路、黑土路、馬齒路(馬齒砂路)、惡狗村(瘋狗村)、冷水坑、殺牛坑、鐵板嶺、鐵釘路、奈何橋、落陽港、陰陽河、陰陽山、果子山、福德祠(福德山)、離歧嶺、八角亭、六角莊、白布店、本命園、元神宮、鬼門關、酆都城(酆都街市)、破錢山、亡魂山、火焰山、揚州江、枉死城、望鄉台、目連廳、觀音亭等。
日本
日本《古事記》[2]記載有冥界地府黃泉國。民間信仰人死後須經過三途川,川旁有懸衣翁和奪衣婆,他們將死者衣服取下掛在樹上,視其輕重,探知死者生前為善或作惡。
視頻
冥界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冥界作為三界之一,那冥界的實際主宰是誰?后土只是名義上的主宰,搜狐,2019-11-24
- ↑ 《古事記》——日本天皇的血統證明,簡書,2016-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