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城東南角樓
簡介
該角樓修建於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清朝滅亡後,20世紀初北京外城各門、樓均有較大程度的損壞[1],外城東南角樓於1920年代至1930年代自然坍塌。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平面呈方形,通高15米,面闊、進深均6米,兩層共辟箭孔12個,沒留下實測資料。該角樓存有部分遺址,位於後來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附近。1920年代,瑞典人喜龍仁著的《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一書收錄了北京外城東南角樓的一張照片。
2000年代,北京市崇文區提出建設「天壇文化圈」,以東北角的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及北京內城東南角樓,西北角的正陽門箭樓,西南角復建的永定門城樓,東南角計劃復建的左安門城樓,形成「天壇居中,幾樓環繞」的城市空間格局。2010年初,北京市崇文區兩會上,北京市崇文區人民政府區長牛青山仍表示有計劃今後復建左安門。
2010年7月,崇文區撤銷,與東城區合併為新的東城區。此後左安門復建計劃被擱置,轉而開始研究位於左安門以東的北京外城東南角樓的復建。2011年初北京市東城區人民代表大會上,東城區稱2011年將重點推進「十項歷史文化保護區修繕整治工程」,包括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復建。
2011年9月23日,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官方網站公示了東城區擬修復北京外城東南角樓的原因、復建的地理位置和復建後的效果圖。該公告稱,北京外城東南角樓位於左安門橋東260米處,長青路東南轉角處至護城河,原址現已成為護城河、河道岸坡及綠地,為保護古都風貌,修復北京城垣歷史標誌性建築物,經徵求專家意見並經考古勘探後,擬在上述位置修復北京外城東南角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規定,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委員會在網上就該擬定項目公示,公示期30天。
2011年,文物部門在對北京外城東南角樓的考古勘探中,在左安門附近找到了老城磚,但僅能大體確定角樓的區域,無法精確定位。
2012年,在文物古建專家王世仁指導下,完成了北京外城東南角樓的修復初步設計。但受地下管線改移、考古挖掘等因素影響,截至2015年1月東城區東城區文化活動中心、外城東南角樓恢復和玉河南區工程未實現預期建設目標。2015年1月,在東城區兩會上,「外城東南角樓景觀恢復」再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報告提出在2015年內完成該工作。
按照北京市及東城區有關領導的要求,北京市東城區住房和城市建設委員會(北京市東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委員會經與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北京市水務局、東城區相關部門多次開會研討和專家考古論證後,形成了角樓修復工程方案,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批覆,項目被列為東城區歷史文化名城重點保護項目和重要政府摺子工程項目,於2014年啟動實施。該項目位於左安門橋東、濱河路(龍潭東路)東南轉角處;北至左安東里小區,東南臨護城河,西距左安門內大街260米。建設單位是東城區文化委員會,代建單位是正陽恆瑞公司。包括角樓主體工程及配套市政改移工程。總投資估算3975.07萬元人民幣,其中地上文物主體建築修復費用由北京市文物局安排574萬元修繕專項經費,其餘投資由東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資金安排。角樓主體建築占地面積約87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160平方米;修復長度南北向總長22.43米、東西向總長41.52米。角樓主體建築最高點高14.4米,城台高6.4米。同時對影響角樓施工的現狀約200米市政管線和道路進行改移,對影響角樓工程的河道護堤進行加固。
2015年12月,外城東南角樓復建工程除外線和綠化外,其他工程已全部完工。2016年7月,外城東南角樓復建工程的基建部分正式完工。復建中參考了老照片和史料,按原比例復建。復建後的外城東南角樓位於北京南二環護城河內側、東南轉角處河道岸坡,與左安門內路東側的明城牆遺存左安門值房相映成趣。復建後的角樓並非原址,而是在原址以北10.9米處。因為南側是拓寬後的護城河道,並設有人行道,為發揮人行道分卸洪峰的作用,所以只好向北平移10.9米復建角樓。為了復建角樓,龍潭東路在角樓以北段進行了道路變線,人行道最窄處已不足1米,同時角樓東南角城牆2米多懸空伸出。
復建後的角樓東側、南側分別開有兩排六個箭窗,合計12個。角樓上下共兩層,建築面積約1160平方米,使用面積約800平方米。復建後的角樓被闢為公益圖書館,主要收藏與老北京歷史文化有關的圖書[2],圖書館一層用於讀書,二層開辦各類文化展覽、講座以及文化活動。2016年12月起,角樓圖書館面向公眾徵集館名。2017年10月28日,該館以「角樓圖書館」之名對公眾開放,角樓圖書館是東城區第二圖書館分館,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專業文化公司運營。
視頻
北京外城東南角樓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北京乃至全國現存的唯一一座城垣轉角樓:東南角樓! ,搜狐,2018-09-17
- ↑ 北京外城東南角樓變身圖書館 為京城首個建在古建里的圖書館 ,搜狐,2018-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