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宜公路殉职先灵纪念碑
历史沿革
设碑建祠
据协助建庙的明菩山圣道院法师廖郭灿回忆,1971年一位修行者路过北宜公路,想为当初开路殉职的人建庙,因此以三年时间建立祠。1974年建立北宜公路殉职先灵纪念碑与祠,由台湾省议员陈根涂协助道德幸福杂志社。纪念碑设有一座小神龛,因系追悼祭祀孤魂野鬼,遂成为大家乐及六合彩迷入夜祈求明牌的据点。当时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经济部水利署却声明为保护翡翠水库上游水源,只准立碑,不得建庙。
动工扩建
北宜公路因车祸率太高,除了有“死亡公路”之称外,许多在该路车祸死亡的罹难者家属常在路边撒冥纸,供奉亡魂,久而久之北宜公路的过路客也学起撒冥纸的习惯。监察委员许炳南、林荣三有鉴于该路上到处有冥纸散落,决定支持在此地兴建银纸炉与凉亭等,两人各捐资新台币廿万元,监察院院长黄尊秋也捐了二万元。
1987年6月,坪林乡公所以美化环境、提供往来旅客休憩据点为理由,向林务局文山林区管理处及台北水源特定区管理委员会申请计画在石嶆村金面观地段,属省林务局文山林区事业处第四十一号林班地兴建凉亭。该庙是由新店的明圣宫主持李甲寅推动,承包商为王吉松,计画祭祀土地公、庞将军、山神及开辟北宜公路的殉职者。有台北县市、包括宜兰的廿八座寺庙发动信徒捐款。次年5月,文山林区管理覆函坪林乡公所同意并签定租约,双方言明租期一期六年,每年租金新台币八百五十二元。
面临拆除
1988年3月间,宜兰县政府接获检举有人以兴建凉亭为名违法在水利地兴建庙宇。台北翡翠水库管理局接获宜兰县政府转报,曾在该年3月27日、5月25日及7月29日三度到现场拍照查报,但一直未见权责单位水源管委会表示意见。当年,为了台北市的水源问题,台北市议会对水源特定区内的违法建筑开始重视,一听说区内有庙宇违建,而且牵涉监委撑腰而无法拆除,部分议员即积极采取行动。
10月21日,台北市议员陈俊源、蓝美津、陈光宪、李定中等议员,对翡翠水库管理局局长谢毅雄、台北自来水事业处处长赖腾镛、水管会执行长杨世宗面前,抨击水管会的功能不彰,并建议水管会通知坪林乡公所于一周内自行拆除违建庙宇,否则水管会应强制拆除,同时水管会应将有关失职人员移送法务部调查局侦办,若不执行则冻结水管会预算。对此,乡公所回应其实凉亭工程仍未发包,原因是文山林区管理处曾派员到乡公所追索租金外的地上物砍除费,但被不知名者抢先占用建庙。同月26日,林务局文山林区管理处长邱垂鸿反驳说乡公所是承租人,对承租地遭人占用盖庙早该依法及依约检举。
距台北市议会决议限期两星期内强制拆除过后的11月9日早上,陈光宪、高熏芳、蓝美津、高惠子和李定中等五位台北市议员到此庙勘查,发现广场、金炉、水塔、电源,乃至铝门窗、室内隔间装潢及大厅神桌等,都已接近完工,因此指责水管会阳奉阴违。后来预定在11月14日拆除,但当日执行的台北县政府拆除组以人手不足为由,并未到场拆除,让水源管理委员会、林务局和台北县警察局新店分局一行廿四人,空等一个上午。同月18日,李定中提议罢免监察委员许炳南,有五位台北市议员签署,至于台北市委员会主委黄顺德公开回应此是小事,呼吁中国国民党议员不可参与连署。时任台北县县长林丰正则说出“别跟台北市议员一样不懂事”之语,引起市议员高惠子、陈俊雄、林荣刚、郭石吉、杨明等人在同月29日抗议。
获得保留
赖腾镛曾表示该违建凉亭只要往宜兰方向移动几十公尺,就在水源特定区之外,然后把凉亭或庙宇的废水排放至水源区外,也就是宜兰平原,则一切可解决。明圣宫主持李甲寅和参与此事的十几间寺庙人员研商后,表示决定预定11月24日下午将连同二百多名信徒到台北市议会陈情,表明募款盖庙完全出于一片善意,将声援捐款的监察委员许炳南。
该日,数十位来自各地区的明圣宫信徒,在台北市议会发表说拆掉实属劳民伤财之举,可留下做超渡大法会比较方便,绝不会沦为六合乐迷祈求明牌之庙,并可让行驶北宜公路上的驾驶人休憩,而且捐钱建完全出于自动,与监委许炳南无关。经市议员陈政忠协调结论,违建拆除剩馀部分予以保留,并依程序于两周内办理变更设计,转请有关单位在兼顾民众需要及翡翠水库用水安全原则下,斟酌实情依法审慎处理。
明菩山圣道院以农历七月廿一、廿二、廿三日连办三天法会,祭祀北宜公路的亡灵。在1995年报导时,附近摊贩表示前往祭拜的信徒中,除部分是车祸罹难者家属外,也有不少是时常行驶北宜公路的计程车、大卡车驾驶。国道五号雪山隧道通车后,北宜公路没落,宜兰县府决定整建石牌县界公园,重塑北宜公路驿站人潮聚集的荣景。因此2007年宜兰县政府将公园内的此碑与庙重建,并北移,降低3公尺,仅一个月就完工。
周边设施
- 无形将军府:此外旁边还有设有无形将军府,神像样貌眉清目秀,戴圆帽,穿黑西装,民众多以香烟、槟榔祭祀。乃由台中市北屯区北圣宫根据该庙主神大圣爷指示而特别设置,据闻无形将军本姓陈,在北宜公路遇难之后,幸得太上老君云游至此,而随之修行,现奉玉旨救世,将在北宜公路上保佑众信徒行车平安。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祠等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或宗庙,皇家太庙与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门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或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阙,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与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获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岩”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的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与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参考文献
- ↑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