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千島群島爭議
南千島群島爭議或北方四島爭議(Спор о принадлежности Курильских островов|Spor o prinadlezhnosti Kuril'skikh ostrovov,j=北方領土問題|hg=ほっぽうりょうどもんだい|rm=Hoppō Ryōdo Mondai)是日本、俄羅斯以及部分阿伊努人就南千島群島的主權歸屬與認定所發生的爭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在發動千島群島登陸行動後佔領了千島群島,並於戰後宣稱擁有該群島的主權。目前,有爭議的島嶼均由俄羅斯實際控制,劃歸薩哈林州南庫里爾斯基區管轄;而日本方面則聲稱對南千島群島(日本稱之為北方領土|ほっぽうりょうど或北方地域|ほっぽうちいき)擁有主權,行政上隸屬於北海道根室振興局。
1951年由同盟國與日本簽署的《舊金山和約》表明日本應當放棄對千島群島的一切主權聲索,但該條約並未相應地承認蘇聯對該地區的主權,因此該群島應該處於主權未定的狀態。此外,日本宣稱部分有爭議的島嶼(主要是南方的四座島嶼)並非千島群島的一部分,因此不受《舊金山和約》效力所及。蘇聯解體後,新成立的俄羅斯聯邦政府則維持與蘇聯政府一貫的說法,聲稱該國對爭議島嶼的主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便已獲得諸多國際條約承認。不過,日本政府並不認同此說法。目前主權歸屬尚有爭議的四個島嶼分別如下:
- 擇捉島(択捉島,えとろふとう),俄語音譯為伊土魯朴島(Итуруп)
- 國後島(國後島,くなしりとう),俄語音譯為庫納施爾島(Кунашир)
- 色丹島(色丹島,しこたんとう),俄語音譯為施科坦島(Шикотан)
- 齒舞群島[1] (歯舞群島/歯舞諸島,はぼまいぐんとう),俄語音譯為哈伯麥群島(острова Хабомаи)
目錄
背景
1855年由日本與俄羅斯共同簽訂的《日俄和親通好條約》是兩國首次就庫頁島與千島群島的主權歸屬所進行的協商。該條約的第二條明訂:
- 「今後日本國和俄羅斯國的疆界應在擇捉島和得撫島之間。擇捉全島屬於日本,得撫全島及其以北的千島群島屬於俄羅斯。」
這顯示兩國已就北方邊界問題取得共識。國後島、色丹島以及齒舞群島均位於擇捉島南方,不過條約中並未列明其主權歸屬,日本政府因此認定這些島嶼為日本領土,非爭議地區。此外,該條約還註明庫頁島(日本稱為「樺太」)將維持兩國共管,不另定國界。
在《1875年聖彼得堡條約》中,日俄兩國同意日本完全放棄對庫頁島的主權並將之交予俄國,而俄國亦相對應地放棄對千島群島的主權並交由日本管轄。
1904年至1905年間的日俄戰爭對俄羅斯帝國而言是個軍事災難。1905年日俄兩國在美國出面調停下簽訂了《朴資茅斯條約》,正式結束日俄戰爭,並使日本獲得庫頁島南部的領土。
雖然俄國內戰期間日本佔領了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部分區域,但日本並未併吞這些領土,後來亦於1920年代中期撤出該區域。
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使日蘇邊界衝突暫時告一段落。在往後的數年內,蘇聯與大日本帝國間均未爆發嚴重的對立衝突,直至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為止。1941年4月13日兩國在莫斯科簽署《日蘇中立條約》,確認了兩國對彼此的中立性;但該條約於1945年遭蘇聯單方面廢棄。1945年8月14日,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並於翌日無條件投降。蘇聯則於同年8月18日至9月3日間發起行動佔領千島群島;島上的日本居民於兩年後遭到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