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十四世·約翰
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Jean-Baptiste Bernadotte,1763年1月26日-1844年3月8日),生於法國波城,1804年晉封法國元帥,1810年成為瑞典國王卡爾十三世的養子,並選為瑞典王儲,1818年分別以卡爾十四世·約翰(Karl XIV Johan)和卡爾三世·約翰(Karl III Johan)的名號加冕為瑞典國王與挪威國王,在位至1844年去世。
卡爾十四世/三世·約翰 Charles XIV John Charles III John | |
---|---|
File:Charles XIV John as Crown Prince of Sweden - François Gérard.jpg 卡爾十四世·約翰(瑞典和挪威國王)。弗朗索瓦·傑哈 作。 | |
瑞典及挪威聯合王國國王 | |
在位 | 1818年2月5日–1844年3月8日 |
加冕 |
1818年5月11日(瑞典) 1818年9月7日(挪威) |
前任 | 卡爾十三世/二世 |
繼任 | 奧斯卡一世 |
出生 |
法國波城 | 1763年1月26日
逝世 |
1844年3月8日 瑞典斯德哥爾摩 | (81歲)
安葬 | 斯德哥爾摩騎士島教堂 |
配偶 |
德茜蕾·克拉里 (1798年結婚;1844年夫逝) |
子嗣 | 奧斯卡一世 |
朝代 | 貝爾納多特王朝 |
父親 | 亨利·貝爾納多特 |
母親 | 讓娜·聖讓 |
宗教 |
瑞典國教(瑞典信義宗) 前為羅馬天主教 |
簽章 | 卡爾十四世·約翰的簽章 |
目錄
早年
貝爾納多特生於法國加斯科涅的波城,是當地檢察官亨利·貝爾納多特與讓娜·聖讓之子。他的教名為讓·巴蒂斯特(Jean-Baptiste),後來受法國大革命的名字仿古風氣影響,又加上詞源為「尤利烏斯·愷撒」(Julius Caesar)的「儒勒」(Jules)。他家族的姓氏原為德·布埃(de Pouey),在17世紀初改為貝爾納多特。
軍旅生涯
貝爾納多特於1780年9月3日加入法軍,成為王家海軍軍團的一名上等兵,在科西嘉開始服役。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他展露出的軍事天才使他節節高升。1792年,他被提升為上校,到1794年,他已經成為桑布爾與默茲軍的准將。1794年6月26日,在儒爾當將軍麾下效力的貝爾納多特為取得弗勒呂斯會戰的勝利立下赫赫戰功,此後他成為方面軍的將軍。1796年,他為新敗於奧地利卡爾大公的法軍成功撤過萊茵河立下頭功。1797年,他奉命率部從萊茵方面增援在意大利作戰的拿破崙,在塔格利亞門圖(Tagliamento)的作戰中表現極為出色。1798年,他作為大使前往維也納,奧地利人扯下使館的三色旗後,以離職迫使奧地利屈服。
1798年8月16日,貝爾納多特與德茜蕾·克拉里(Désirée Clary,1777年~1860年)結婚。德茜蕾是馬賽一位絲綢商人的女兒,拿破崙的前任情人,她的姐姐茱莉·克拉里(Julie Clary)是拿破崙長兄約瑟夫·波拿巴的妻子。7月2日至9月14日,貝爾納多特任法國陸軍部長,展現出極大的才能。在此期間他與波拿巴黨保持距離,並拒絕為拿破崙在1799年11月發動的霧月政變提供幫助。1800年1月,他被任命為參議員。1800年4月至8月18日,他在旺代擔任西方軍團司令。
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後,晉封貝爾納多特等十八人為帝國元帥。1804年6月至1805年9月期間,貝爾納多特在新近占領的漢諾威擔任當地總督。在1805年的第二次法奧戰爭中,貝爾納多特率領駐紮在漢諾威的第一軍與友軍協作,將馬克指揮的奧地利軍隊合圍在烏爾姆。因着他在奧斯特里茨會戰中的效勞,拿破崙封他為蓬特科沃親王。但是,在同年對普魯士的作戰中,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在耶拿—奧爾施塔特雙重會戰爆發時距離兩個戰場都近在咫尺,卻無所作為,遭拿破崙嚴厲斥責。1808年,貝爾納多特任漢薩城市總督。在對奧地利的作戰中,貝爾納多特率領薩克森軍參加了1809年6月6日的瓦格拉姆會戰,因作戰不力被拿破崙解職。憤怒的貝爾納多特返回巴黎,內閣會議仍然信任他,並任命他擔負起在荷蘭防禦英國的責任。
成為瑞典王儲
1810年,在貝爾納多特正準備前往羅馬擔任總督時,他意外地獲知被選為瑞典國王卡爾十三世的義子、繼承人。這件事是由一位瑞典大臣——卡爾·奧托·莫爾奈(Karl Otto Mörner)完全出於個人動機而獨自決策的。
卡爾十三世育有二子,皆夭折,後立表弟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為儲君,但此位王儲又中風而卒,當時拿破崙已經雄霸歐洲,卡爾十三世於是派莫爾奈前往法國請示拿破崙,但莫爾奈直接選上了貝爾納多特。莫爾奈認為,許多瑞典軍人考慮到未來可能與俄國發生軍事衝突,因此傾向於由一位軍官出任未來的國王,另外貝爾納多特在丹麥的作戰中對瑞典戰俘相當友善,這為貝爾納多特贏得了瑞典人的好感。莫爾奈將此提議告訴貝爾納多特,貝爾納多特不敢輕易答應,於是請示拿破崙的意見,拿破崙覺得一個法國元帥去當瑞典國王的養子,實在荒謬絕倫,但拿破崙也認為在北歐有一個親法的政權,甚至是如華沙公國一樣的傀儡政權,也是一件好事,所以默許了。貝爾納多特於是告知莫爾奈,如果他正式當選,他不會拒絕這一榮譽。
瑞典政府驚訝於莫爾奈的無恥舉動,當莫爾奈返回瑞典時,立刻逮捕了莫爾奈,不過貝爾納多特在瑞典最終還是得到了支持。1810年8月21日,貝爾納多特被選舉為王儲和攝政,以大元帥銜統帥瑞典軍隊,貝爾納多特也宣告放棄蓬特科沃親王頭銜。[1]
瑞典王儲與攝政
11月2日,貝爾納多特抵達斯德哥爾摩,11月5日,他接受了議會的拜謁,並被卡爾十三世國王收為養子,改名「卡爾·約翰」(Karl Johan)。這位新王儲很快就成為全瑞典最受歡迎並且最有權勢的人。老弱的國王和議會的終結使得政府大權,特別是外交事務,完全落入他的手中。他的整個政策以占領挪威為核心。很快,卡爾·約翰就證明他完全不是拿破崙的傀儡:1813年,他使瑞典與英國和普魯士——法國的敵人結為第六次反法同盟。這位瑞典王儲在同盟經受了1813年5月2日在呂岑和5月21日在包岑的失敗之後,給同盟帶來了新的活力。他提出特拉成堡計劃,建議同盟避開拿破崙,只攻擊他的元帥們。卡爾·約翰作為同盟北路軍團的總指揮,在8月擊敗向柏林進軍的烏迪諾,9月在鄧尼維茨擊敗內伊。但是在同盟取得萊比錫會戰的決定性勝利後,他轉而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削弱丹麥並保護挪威,12月在波恩哈夫擊敗丹麥軍。1814年1月,戰敗的丹麥和瑞典簽訂《基爾條約》,把原屬丹麥的挪威割讓予瑞典。但挪威總督反對和瑞典合併,5月17日制定憲法,自行宣告獨立。卡爾·約翰勸降無效後,7月26日揮兵入侵挪威,8月14日就迫使挪威簽訂《莫斯條約》,同意與瑞典成立聯合王國。入侵挪威之戰是瑞典至今最後一場戰役。
瑞典與挪威國王
1818年,瑞典及挪威國王卡爾十三世(二世)死後,卡爾·約翰繼任為兩國國王,是為卡爾十四世(三世)·約翰,從此開創了貝爾納多特王朝。他繼位時在瑞典宮廷從羅馬天主教轉信路德宗。他從來沒有學習瑞典語和挪威語,但依然有效統治兩國,因為當時的官僚都會說法語。卡爾十四世·約翰在位期間,歷時22年的約塔運河竣工,連接維納恩湖和東面180公里外的南雪平,直通波羅的海。
他的保守主義雖然不受歡迎,但沒有危及他的統治。1840年瑞典議會議員曾聯手要他退位,但議會最終還是妥協了,換取國王進行改革。在挪威,他同樣無法達成強權統治,也無法阻止挪威人慶祝5月17日制憲日國慶。
外交方面,卡爾十四世·約翰意識到瑞典連年征戰,又失去芬蘭,國力已經十分疲乏,故奉行中立政策,不再干預歐洲事務。瑞典從此享有和平。
他在1844年3月8日逝世,由兒子奧斯卡一世繼位。克里斯蒂安尼亞(奧斯陸)王宮前的主要大道,後來以他命名為卡爾·約翰大街(Karl Johans gate);斯德哥爾摩也有卡爾·約翰廣場紀念他。
直系繼承人
注釋
- ↑ Template:Sv icon Ancienneté och Rang-Rulla öfver Krigsmagten år 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