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同盟會:(全稱:中國同盟會),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1]

該政黨以東京為本部所在地,總理以下分設執行、評議、司法3部;在國內外分設9個支部(國內有東、西、南、北、中5個支部,國外有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4個支部),並在各省區成立分會。會上推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長,協助總理主持本部工作。該政黨在推翻清政府、結束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中國同盟會

別 稱: 中國革命同盟會

成立地點:日本東京赤坂區

政治綱領:三民主義

外文名: Chinese Alliance;The United League of China

成立時間: 1905年8月20日

政治口號: 現在中國要由我們四萬萬國民興起

成立朝代:中國清朝末年

歷史沿革

成立伊始

1905年7月,在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牽線下,孫中山返回日本東京,倡導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

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赤坂區頭山滿提供的民宅二樓榻榻米房,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中國同盟會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併而成),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等任庶務;除制定了《軍政府宣言》《中國同盟會總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並決定在國內外建立支部和分會,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成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其機關刊物是《民報》。孫中山為其總理,黃興為副總理。會上通過了孫中山起草的《中國同盟會宣言》、《中國同盟會對外宣言》以及由黃興等起草的會章。會章共30條,以後經過修改、成為24條。當天,還選舉了總部的主要幹部。孫中山被一致推選為中國同盟會總理。黃興被推為負責執行部的庶務。中國同盟會的本部設在日本東京。[2]

中國同盟會確認其政綱為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該綱領後又被解釋為三民主義學說;發行《民報》作為機關刊物(原名《二十世紀之支那》,為華興會機關刊物,同盟會成立後易名《民報》)。《民報》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編下,由胡漢民汪精衛等執筆,與由康有為梁啓超執筆的主張保皇的《新民叢報》展開激烈論戰,成為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

中國同盟會的前身是湖南華興會(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和廣東興中會(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等)。繼興中會之後,全國各地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相繼出現,主要還有江浙光復會(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科學補習所等多個組織。

中國同盟會在1907年一度分裂。孫中山因未經眾議收受日本政府資助離開日本,導致光復會退出。孫中山與汪精衛、胡漢民等於南洋另組總部;而黃興則繼續支持孫中山。

革命活動

中國同盟會曾在中國多處組織起義,試圖推翻清政府,但都沒有成功。

自1906年起,中國同盟會聯合地方會黨,先後發動了萍瀏醴起義(1906年12月,又稱「丙午萍瀏之役」)、黃岡起義(1907年5月,又稱「丁未黃岡之役」)、七女湖起義(6月,又稱「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欽廉防城起義(9月,又稱「丁未防城之役」)、鎮南關起義(12月,又稱「丁未鎮南關之役」)、欽廉上思起義(1908年3月,又稱「戊申馬篤山之役」)、雲南河口起義(4月,又稱「戊申河口之役」)、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2月,又稱「庚戌廣州新軍之役」)和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又稱「辛亥廣州起義」、「辛亥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3]

其中1906年萍瀏醴起義是中國同盟會成立後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是太平天國以後中國南方爆發的一次範圍最大的反清革命鬥爭,犧牲義軍將士及其親屬逾萬人;黃花崗起義參與及犧牲者多為同盟會骨幹成員。

1911年10月爆發的武昌起義,雖然有中國同盟會的成員參加,但中國同盟會並未起領導作用。

黨派分裂

武昌起義代表着辛亥革命的爆發,中國同盟會本部由日本東京遷至上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再遷南京。中國同盟會在武昌起義之後開始出現分裂,有一些人並不贊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對孫提出的平均土地更有人反對,章炳麟等與黎元洪組建共和黨,到1912年中國同盟會已經四分五裂了,南京臨時政府的九個成員中只有三個是中國同盟會的成員。[4]

改組國民黨

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組織下,中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聯合在北京成立國民黨,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為代理事長。1913年,袁世凱在就任正式大總統後,於11月4日下令將國民黨強行解散。

組織機構

機關

總理是最高領導人。會章規定:「總理對於會外,有代表本會之權,對於會內,有執行事務之權,節制執行部各員,得提議於議會,並批駁議案」。

執行部是權力最重的機關,負責組織革命活動。庶務是該部負責人,總理他適時,可代行總理職權。執行部下設庶務科、書記科、會計料、內務科、外務科、調查科,以及暗殺部等。暗殺部由黃興親自負責。女會員方君瑛擔任暗殺部長。中國同盟會還設有評議部和司法部,評議部議長是汪精衛。司法部判事長為鄧家彥、檢事長為宋教仁。同盟會會旗及將來的中華民國國旗時,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孫力主用青天白日旗,卻多有異議。有提18星旗,有提金瓜鉞斧旗,廖仲愷倡井字旗,還有人主張五色旗。黃認為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孫中山遂增紅地於上,成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仍未通過。經劉揆一調停,各種方案作為懸案保留。

1905年8月13日下午2時,中國留日學生在東京麴町區富士見樓開會歡迎孫中山。雖正值暑假期間,但到會者竟達1800餘人。後到者進不去,佇立街邊仰望樓上者,有六七百人之多。孫中山穿潔白的西裝從容步入會場,滿場鼓掌。東京留學生有集會以來,從沒有這樣的盛況。宋教仁致歡迎詞後,孫中山作了兩小時演說。

他說:「現在中國要由我們四萬萬國民興起,今天我們是最先興起的一天,從今後要用盡我們的力量,提起這件改革的事情來,我們放下精神說要中國興,中國斷乎沒有不興的道理。他呼籲拋棄『君主制』,擇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來救我們中國,把中國建成一個20世紀頭等的共和國。」掌聲陣陣經久不息。陳天華歡呼孫中山「是吾四萬萬人之代表也,是中國英雄中之英雄也!」之後程家檉、蒯壽樞、張繼、宮崎寅藏、末永節也發表了演說。富士見樓歡迎會成為建立中國同盟會的動員大會。

原則

中國同盟會與孫中山設想的一個中華民國的政府組織一致:在總理下設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部,這實際上是三權分立的原則。

中國同盟會曾試圖在中國多處組織起義,試圖推翻清政府,但都沒有成功。有人認為,1911年武昌起義中雖然有中國同盟會的成員參加,但中國同盟會並未起領導作用。

武昌起義成立後不久就開始出現分裂。有一些人並不贊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對孫提出的平均土地更有人反對,章炳麟等與黎元洪組建共和黨。到1912年中國同盟會已經四分五裂了。辛亥革命後孫在南京成立的臨時政府的九個成員中只有三個是中國同盟會的成員。

刊物

 
同盟會《民報》

1907年4月25日,中國同盟會之機關報《民報》增刊《天討》在日本東京臨時發行,由章太炎主編,內容設圖畫、插畫、書檄、附錄四欄,其中所刊書檄13篇分別是以軍政府名義發布的《討滿洲檄》四川河南安徽山東雲南5省革命黨人發布的討滿洲檄文,四川、江蘇、直隸三省革命黨人的《革命書》,另有《諭保皇會檄》《諭立憲黨》《普告漢人》《廣東人對於光復前途之責任》4篇文檄。號召人民「肅行天討」,宣布革命政策。

組織章程

宣言

1905年8月20日,中華國民軍都督奉軍政府命,以軍政府之宗旨及條理,布告國民。

一、驅除韃虜。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屢為邊患;後乘中國多事,長驅入關,滅我中國,據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其奴隸,有不從者,殺戮億萬。我漢人為亡國之民者二百六十年於斯!滿洲政府窮凶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洲漢軍人等,如悔司來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殺無赦!漢人有為滿奴以作漢奸者,亦如之。

二、恢復中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後,光復我民族的國家。敢有為石敬瑭吳三桂之所為者,天下共擊之。

三、創立民國。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

四、平均地權。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後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於國家,為國民所共享。敢有壟斷以制國民之生命者,與眾棄之!

上四納,其措施之次序,則分三期:第一期為軍法之治;第二期為約法之治;第三期為憲法之治。俾我國民循序以進,養成自由平等之資格,中華民國之根本,胥於是乎在焉。

總章

1906年5月6日,中國同盟會訂立同盟會總章,並要求會員共同遵守。總章內容如下:

一、本會定名為"中國同盟會",設本部於東京,設支部於各地。

二、本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

三、凡願入會者,須遵守本會定章,立盟書,繳入會捐一元,發給會員憑據。

四、凡各地會員盟書,均須交至本會收存。

五、凡國人所立各會黨,其宗旨與本會相同,願聯為一體者,概認為同盟會會員,各激入會捐一元,一律發給會員憑據。

六、凡會員皆有實行本會宗旨,擴充勢力,介紹同志之責任。

七、凡會員皆得選舉、被選舉為總理及議員及各地分會長;被指任為執行部職員及支部部長。

八、本會設總理一人,由全體會員投票公舉,四年更選一次;但得連舉連任。

九、總理對於會外有代表本會之權,對於會內有執行事務之權,節制執行部各員,得提議於議會,並批駁議案。

十、執行部設庶務、內務、外務、書記、會計、調查六科。庶務、內務、會計,每科職員各一人;書記科職員無定數;調查科設科長一人,科員無定數。各科職員均由總理指任,並分配其權限;但調查員,由總理與該科長指任。

十一、議事部議員由全體會員投票公舉,以三十人為限,每年公舉一次。

十二、議事部有議本會規則之權。

十三、凡選舉總理及議員,以本部當地為選舉區。

十四、凡在本部當地之會員,有擔任本部經費之責。

十五、本部當地之會員得按省設立分會,公舉會長;但須受本部之統轄。

十六、本會支部於國內分五部,國外分四部,皆直接受本部之統轄,其區畫如下:

國內之部

 
同盟會骨幹

西部:重慶四川貴州甘肅新疆西藏

東部:上海一江蘇浙江安徽

中部:漢口一湖北湖南江西河南

南部:香港廣東廣西福建雲南

北部:煙臺山東山西、直隸、陝西、[[蒙古]、東三省。

國外之部

 
同盟會骨幹

南洋一新加坡一英、荷屬地及緬甸安南暹羅

歐洲一比利時京城一歐洲各國。

美洲一金山大埠一南北美洲。

檀島一檀山大埠一檀香山群島。

十七、各支部皆須遵守本部總章,其自定規則須經本部議事部決議、總理批准,方得施行。

十八、各支部皆設部長一人,由總理指任。

十九、各支部當地會員有擔任該支部經費之責。

二十、各支部每月須報告一次本部。

二十一、各支部及其所屬分會會員盟書及入會捐一元,皆由支部長繳交本部,換給會員憑據,轉交本人收執。

二十二、各地分會皆直接受其支部之統轄。

二十三、各分會會長由該分會會員選舉。

二十四、總章改良須有會員五十人以上,或議員十人以上,或執行部提議於議事部經議事部決議後,由總理開職員會修改之。

宗旨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總體評價

由於同盟會在辛亥革命運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所以研究辛亥革命的有關著作均辟出專門章節,詳加討論。例如章開沅林增平主編的《辛亥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版)、《辛亥革命運動史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胡繩武金沖及合著的《辛亥革命史稿》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林家有主編的《辛亥革命運動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沈渭濱著《孫中山與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均以不同的篇幅對同盟會的醞釀成立、組織演變、革命方略、政治綱領、歷史作用與影響等作了較為全面的評述。

台灣學者張玉法在所著《清季的革命團體》(台北,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一書中,對同盟會的創立、組織、活動與意義亦詳加評述。在學術文章方面,主要圍繞同盟會的創立、性質及歷史地位展開討論(註:段本洛:《論同盟會的性質》,〔蘇州〕《中學歷史》1981年第2期;王本敏:《論同盟會》,〔西寧〕《青海社會科學》1981年第4期;吳雁南:《中國同盟會成立時間補正》,〔鄭州〕《史學月刊》1982年第1期;何澤福:《同盟會成立新論》,〔北京〕《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郭漢民:《同盟會「非團體聯合」史實考》,〔武漢〕《湖北社會科學》1987年第6期;郭漢民:《同盟會成立芻議》,《益陽師專學報》1987年第2期;桑兵:《也談同盟會的成立——與何澤福同志商榷》,《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何澤福:《再論同盟會的成立》,《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日〕寺廣映雄:《關於歐洲同盟會的成立和意義》,郭傳璽譯,〔鄭州〕《中州學刊》1996年第2期。周興梁:《武昌起義前同盟會在國內的活動和鬥爭》,中南地區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等編《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選》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曾維君《同盟會綱領析評》,《邵陽師專學報》2000年第4期。)。

重要個案評述

同盟會中除了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領袖外,還有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大批骨幹成員,他(她)們在推動和領導各地革命運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現有的成果中,已分別對宋教仁、朱執信陶成章唐群英曹亞伯、秋瑾、沈縵雲江董琴王穎方君瑛等作了不同程度的論述。

(註:唐文權:《同盟會倡始時期宋教仁心態研究》,《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陳珠培:《宋教仁與同盟會戰略的轉移》,〔常德〕《武陵學刊》1991年第1期;楊金鑫:《朱執信是同盟會中真正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人》,〔長沙〕《湖南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陳梅龍:《論陶成章與同盟會:陶成章研究之二》,《寧波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羅紹志曾伯賢:《同盟會第一個女會員唐群英》,〔長沙〕《新湘評論》1981年第11期;徐輝琪:《唐群英與「女子參政同盟會」(兼論民初婦女參政活動)》,〔貴陽〕《貴州社會科學》1981年第4期;羅紹志:《同盟會第一個女會員唐群英》,〔北京〕《文物天地》1984年第5期;汪承武:《同盟會首名會員曹亞伯》,〔北京〕《炎黃春秋》1997年第1期;郭延禮:《秋瑾入光復會先於入同盟會考》,〔上海〕《學術月刊》1982年第3期;沈雲蓀:《關於沈縵雲加入同盟會的時間》,〔上海〕《社會科學》1981年第3期;鍾健英:《從同盟會會員到國民黨左派:江董琴早期在閩活動情況簡介》,〔福州〕《福建黨史月刊》1989年第4期;陸茂清:《同盟會女會員王穎》,〔呼和浩特〕《內蒙古婦女》1984年第3期;蔡德金:《同盟會女傑方君瑛緣何自縊》,南京《民國春秋》1996年第3期;陳隨源:《最早參加同盟會的河南人:曾昭文》,〔鄭州〕《中州古今》1989年第6期;周年昌:《同盟會員湯增璧先生二三事》,〔南昌〕《江西社會科學》1981年第4期等。)

還有人對同盟會的人物群體進行了專門研究,如關於南洋華僑之於興中會、同盟會和辛亥革命的作用,留日學生革命活動與同盟會的關係等。近又有人對同盟會日本籍會員的作用和影響從正反兩方面進行了評析(註:楊振華:《日籍會員對同盟會的影響》,《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4期)。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廣東省社科院原院長、黨組書記、辛亥革命研究專家張磊主編的《何子淵紀念文集》亦已出版發行。

精彩視頻

1、中國同盟會的建立

2、中國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