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福宮
歷史
咸福宮是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壽安宮」。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修整。
咸福宮是后妃所居,前殿是行禮升座之處,後殿是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所。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乾隆帝崩,嘉慶帝住在咸福宮守孝,下令不設床,僅僅鋪白氈、燈草褥,以咸福宮為苫次。在咸福宮居住的十個月間,嘉慶帝在此主持政務,見軍機大臣,並寫下一副對聯:「一日萬機,咸熙功有作;群黎百姓,福錫德無疆。」嵌入了「咸福」二字。嘉慶帝的親政生涯便是這樣從咸福宮開始。
同年十月,嘉慶帝方才移居養心殿。嘉慶帝駕崩後,道光帝在咸福宮「寢氈枕塊」,為父皇守制,並作《初居咸福宮述悲》一詩。此後,咸福宮一度恢復成妃嬪居所,道光帝琳貴人(莊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咸福宮居住。
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帝住在咸福宮為道光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他仍經常在咸福宮居住,以默念祖宗持守的基業與意志。為此咸豐帝將咸福宮後殿命名為「同道堂」。咸豐三年,奕訢之母康慈皇貴太妃(道光帝的靜貴妃)曾在咸福宮短暫居住。咸豐五年至咸豐六年間,咸豐帝的懿嬪那拉氏(即日後的慈禧太后)曾在同道堂居住。咸豐六年,懿嬪在此生下咸豐帝的第一個兒子,也是後來惟一成活的兒子載淳(即日後的同治帝)。生子後,懿嬪很快升為貴妃,遷回儲秀宮。咸豐帝御賜給懿嬪兩方印章,其一便是同道堂之印。同治年間,慈禧太后最愛鈐用該印章。如今同道堂內保留着咸豐時期的原狀陳設。
咸福宮正殿前檐掛有「咸福宮」陡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命依照永壽宮陡匾的式樣,製作十一面匾額,並親自題寫,分別掛在東六宮、西六宮除永壽宮之外的其他十一宮的正殿。乾隆帝還下諭旨:「自掛之後,至千萬年,不可擅動,即或妃嬪移住別宮,亦不可帶往更換。」[1]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帝命畫師以中國古代后妃美德為範,繪製《宮訓圖》十二幅,年節分別張掛在東六宮、西六宮,事畢收藏在景陽宮的學詩堂(見《養吉齋叢錄》)。每幅圖配贊四言十二句,以誡后妃永遠效法。《清宮詞》曰:「瑤星坤極靄祥光,宮訓圖成十二章。歲歲春朝重展現,雲縑深護學詩堂。」十二幅《宮訓圖》及其宣揚的女性美德為:[2]
- 景仁宮《燕姞夢蘭圖》(願景)
- 承乾宮《徐妃直諫圖》(忠直)
- 鍾粹宮《許後奉案圖》(尊老)
- 延禧宮《曹后重農圖》(勤勞)
- 永和宮《樊姬諫獵圖》(勸諫)
- 景陽宮《马后練衣圖》(節儉)
- 永壽宮《班姬辭輦圖》(知禮)
- 翊坤宮《昭容評詩圖》(讀書)
- 儲秀宮《西陵教蠶圖》(創新)
- 啟祥宮《姜后脫簪圖》(相夫)
- 長春宮《太姒誨子圖》(教子)
- 咸福宮《婕妤當熊圖》(勇敢)
此外,乾隆帝還御撰《宮訓詩》,命大學士張照、梁詩正、汪由敦分別書寫而成。根據乾隆帝的要求,《宮訓圖》遂於每年臘月二十六日在東、西六宮張掛春聯、門神的同時張掛,正殿東牆掛《宮訓詩》,西牆掛《宮訓圖》,至次年二月二日收門神之日,將各宮《宮訓圖》收貯於景陽宮後的學詩堂。《國朝宮史續編》載,其中咸福宮正殿「東壁懸汪由敦敬書《聖制婕妤當熊贊》,西壁懸《婕妤當熊圖》。」
中華民國時期,咸福宮曾作為故宮博物院乾隆御賞物陳列室。2005年,長期被用作文物倉庫的咸福宮對外開放,開始舉辦「慈禧垂簾聽政史料展」,並舉辦宮廷原狀陳列。咸福宮的開放,標誌着故宮西六宮全部對公眾開放。[3][4]2010年起,咸福宮關閉。
建築
咸福宮為二進院。主要建築有:
- 咸福門:為咸福宮的正門,是一座琉璃門。門內有四扇木屏門影壁。
- 咸福宮:為前院正殿,檐下懸掛「咸福宮」陡匾。面闊三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制高於西六宮的其他五宮,與東六宮相對稱位置的景陽宮形制相同。前檐明間安裝有槅扇門,其他各間是槅扇檻窗,室內井口天花。後檐僅明間安有槅扇門,其他各間為檐牆。殿內東壁懸掛乾隆帝《聖制婕妤當熊贊》,西壁懸掛《婕妤當熊圖》。山牆兩側建有卡牆,設隨牆小門通往後院。咸福宮明間內北側上方懸掛「內職欽承」匾(乾隆帝題)。明間正中的低矮地平上為一組紫檀山水人物寶座屏風,寶座兩側設有高香幾,香几上有青玉太平有象,前面有掐絲琺瑯炭爐。東、西兩側牆邊依次陳設着紫檀雕雲龍頂箱大櫃、紫檀雕龍架几案以及紫檀大插屏鏡子,東西牆上掛有掛屏。其中,紫檀架几案上放有紫檀嵌銅羅漢圖插屏、青花瓶等陳設。[5]
- 東配殿、西配殿:正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三間,硬山頂,各有耳房。
- 同道堂:為後院正殿。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咸福宮同期建成。清朝沿襲明朝舊制,仍名「同道堂」。面闊五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檐下施有單昂三踩斗栱,梁枋繪有龍鳳和璽彩畫。前檐明間安有槅扇門、簾架,東次間、西次間為檻牆、支摘窗,後檐牆不開窗。室內前後檐柱之間均安有落地罩,罩內設有木炕,地面方磚鋪墁,頂棚是白樘篦子糊紙。東西各有耳房三間,卷棚硬山頂,耳房前隔有小院。同道堂前台階兩側各有兩個漢白玉石台座,用以擺放香爐、神獸等等。朱家溍在《咸福宮的使用》一文中引《國朝宮史續編》卷五十五:「咸福宮後殿恭懸高宗純皇帝御筆匾曰『滋德含嘉』。東室高懸高宗純皇帝御筆匾曰『琴德簃』。西室高懸高宗純皇帝御筆匾曰『畫禪室』」。由此推斷清朝乾隆時期,同道堂作為咸福宮後殿,一度曾是皇帝偶爾起居之住所。
乾隆時期,同道堂明間北側上方正中懸掛「滋德含嘉」匾(乾隆帝題);同道堂東室懸掛「琴德簃」匾(乾隆帝題),東室內曾藏有古琴;西室懸掛「畫禪室」匾(乾隆帝題),室內貯存王維《雪溪圖》、米元暉《瀟湘白雲圖》等畫卷均為董其昌畫禪室的舊藏,所以西室因此而得名「畫禪室」。
咸豐時期,對同道堂的匾額進行了更換,前檐下加掛「同道堂」陡匾(咸豐帝題)。咸豐十年八月(1860年)「起居注」載:「己巳,上在咸福宮後殿傳膳」、「詣圓明園」、「啟鑾幸木蘭」等語,可知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前夕,咸豐帝曾經在同道堂傳膳,並已決定赴避暑山莊。晚清時期,同道堂曾作為皮衣庫使用。如今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 同道堂西梢間:西梢間布局和東梢間一致,均為「南炕北床」格局。南側臨窗的前沿炕上設有炕桌、炕幾,上擺插屏、鐘錶、冠架等小件陳設。西側牆邊擺放一件紫檀平頭案,案上有嵌瓷插屏、天球瓶,左右兩側是一對紫檀嵌瓷扶手椅,牆上懸掛螺鈿邊框御筆掛對,北側的炕罩內為固定的炕床。西牆上中央掛有一幅御筆,兩側對聯為「居中攬外襟懷暢,擊轂摩肩職植殷」。
- 同道堂西次間:西次間南側是一臨窗的前沿炕,炕上正中有炕桌,兩邊為多寶格和炕幾,上置文玩器用,臨窗的牆上掛着壁瓶。和南炕相對的北側牆上懸掛一方御筆 「寶」字圓匾,倚牆擺放一張紫檀長方桌,兩側有一對圓形扶手椅。西次間以西為西梢間,二者中間用一道隔扇門分隔。
- 同道堂明間:明間北側上方正中改掛「襄贊壺儀」匾(咸豐帝題,正中鈐「咸豐御筆之寶」印),兩側有對聯「盛世寰區仍望澤,端居宵旰早關懷」,炕上設有黃龍坐褥隱枕,兩側有炕幾、炕桌,上擺文玩插屏等陳設。
- 同道堂東次間:北牆上掛「譯經粹室」匾(咸豐帝題,一說為「譯經萃室」匾),下面設紫檀平頭案,兩旁設有條桌,上擺有鐘錶、瓷器、古琴等物。東次間正東的門牆上懸掛着楷書「杜甫秋興八首」掛匾(奕訢書),東次間南窗的前沿炕上有黃花梨炕桌、楠木多寶格等陳設。
- 同道堂東梢間:東牆上懸掛藍字「克敬居」匾(咸豐帝題,右為滿文,左為漢文,石青填字,正中鈐「咸豐御筆之寶」印)。此匾藍字是守孝時的專用字。此匾下方是一對乾隆嵌螺鈿御筆掛屏。東梢間南側為炕罩,炕罩內是前沿炕,上有樺木圭式案、坐褥隱枕,圭式案上有掐絲琺瑯硯匣、筆山,北側的炕罩內是一固定的炕床,此種「北床南炕」格局為清朝皇宮常見的室內陳設。東梢間的門上懸掛「清虛」匾,此門有掛簾。
- 東配殿、西配殿:同道堂前的東、西配殿各三間,與咸福宮、同道堂圍成一個狹長的小庭院。
- 井亭:同道堂前院落東南角有井亭一座。
居住者
- 明李敬妃
- 清乾隆帝:乾隆年間,咸福宮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所。
- 清嘉慶帝: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乾隆帝崩,嘉慶帝住在咸福宮守孝。同年十月,嘉慶帝方才移居養心殿。
- 清道光帝:嘉慶帝駕崩後,道光帝住在咸福宮守孝。
- 清道光朝琳貴人(莊順皇貴妃)
- 清道光朝成貴妃
- 清道光朝彤貴妃
- 清道光朝常妃
- 清咸豐帝: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帝住在咸福宮為道光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他仍經常在咸福宮居住。
- 清咸豐朝康慈皇貴太妃(道光帝的靜貴妃):咸豐三年,奕訢之母康慈皇貴太妃曾在咸福宮短暫居住。
- 清咸豐朝懿嬪那拉氏(即日後的慈禧太后):咸豐五年至咸豐六年間,咸豐帝的懿嬪那拉氏曾在同道堂居住。咸豐六年,懿嬪在此生下兒子載淳(即日後的同治帝)。生子後,懿嬪很快升為貴妃,遷回儲秀宮。
參考文獻
- ↑ 一幕幕後宮的悲喜劇,大眾數字報,2012-08-18
- ↑ 正說東西六宮,人民網,2012年10月10日
- ↑ 兩依藏何以能在故宮辦展,新浪,2011年08月08日
- ↑ 2005年11期:北京故宮:八十慶典,精彩紛呈,雅昌藝術網,2005-11-17
- ↑ 周京南,清代宮廷陳設淺論(下),華夏收藏網,2013-7-18. [2013-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