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奕訢 | |||||||||||||||||||||||||
---|---|---|---|---|---|---|---|---|---|---|---|---|---|---|---|---|---|---|---|---|---|---|---|---|---|
恭親王 | |||||||||||||||||||||||||
前任:新頭銜 繼任:溥偉 | |||||||||||||||||||||||||
圖片來加自隨意窩 | |||||||||||||||||||||||||
姓 | 愛新覺羅 | ||||||||||||||||||||||||
名 | 奕訢 | ||||||||||||||||||||||||
號 | 太岳,樂道堂主人 | ||||||||||||||||||||||||
封爵 | 親王 | ||||||||||||||||||||||||
封號 | 恭 | ||||||||||||||||||||||||
旗籍 | 鑲藍旗 | ||||||||||||||||||||||||
籍貫 | 右翼近支鑲藍旗第一族 | ||||||||||||||||||||||||
出生 |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833年1月11日 22x20px 大清帝國京師順天府 | ||||||||||||||||||||||||
逝世 |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 1898年5月29日 (65歲) 22x20px 大清帝國京師順天府 | ||||||||||||||||||||||||
諡號 | 恭忠親王 | ||||||||||||||||||||||||
| |||||||||||||||||||||||||
恭忠親王奕訢(滿語:ᡳ
ᡥᡳᠨ,轉寫:I Hin[1];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樂道堂主人,滿洲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弟弟,生母為靜妃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和碩恭親王」。統稱「六王爺」;清末洋務派代表人物、主要發起者,曾任總理衙門首席大臣、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賜爵位世襲罔替,身後諡「忠」。
生平
早年生涯
幼年師從卓秉恬、賈楨,聰明好學。道光帝立儲時,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決。但於道光二十六年下定決心由皇四子繼位,寫下遺詔,並於道光二十九年下令在妃園寢內為奕訢之母靜貴妃修墓,親令靜貴妃死後,必須葬於妃園寢,不得更改,變相暗示奕訢爭儲失敗(奕訢若能繼位,按慣例,將尊其生母為太后,若已去世則追封為皇后,清朝皇后先於皇帝去世與皇帝合葬,後於皇帝去世則單獨建陵,道光這一舉措等於表明,靜貴妃不管生前死後都只是他的側室絕非正室,換而言之,恭王不會繼位)。
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宣宗遺詔公布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娶重臣桂良女為福晉,這往往被認為是道光屬意恭王之舉,而實際上這個指婚發生在道光下定決心寫下遺詔之後,最多只能視為對恭王的補償,況且恭王福晉並非桂良愛女,而僅為側室所生的庶女之一。咸豐朝期間,由於恭王母子矯詔強封太后、藐視皇帝的行為,奕訢的政治地位並不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
同治時期
1860年,在英法聯軍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清政府與英、法、俄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夏,咸豐帝過世,奕訢與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處死或貶逐了載垣、端華、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授予議政王大臣之銜。
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奕訢擔任領班軍機大臣領班與總理衙門大臣,掌握軍政大權。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遭到編修蔡壽祺彈劾「攬權納賄,徇私驕盈,目無君上」,遭到慈禧太后猜忌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允許在內廷行走。同治八年(1869年),因支持慈安太后對慈禧親信安德海處斬[註 1],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二年(1873年),奕訢不同意修治圓明園,為同治帝所怨。
晚年與辭世
[來源網站網址
來自] 圖片說明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奕訢所指揮的軍機處進退失據,和戰不定,最後軍隊敗退,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藉口「委靡因循」,罷去一切職務,令居家養疾,同時由禮親王世鐸、醇親王奕譞取而代之並將其中樞一併改組。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同時被貶。此事件發生在甲申年故稱為甲申易樞或甲申朝局之變。
之後奕訢常在西郊戒台寺靜修,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敗戰以後才再度被起用,但當時奕訢老邁,更無鬥志,毫無作為。從1894年到1898年逝世為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一病不起[2],四月初十日病逝。
奕訢是洋務派人物,支持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人稱賢王。清流派呼為「鬼子六」。
作為
其主張學習外國軍事科技以加強中國武力,於外交上主張保持與歐美列強的和平,支持並開辦了中國早期的近代新式工商業以及政府機關,是清朝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在其擔任政府首腦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亂以及西部各行省的回變。
部分中國近現代史學家(如張玉法、薛化元、李筱峰等人)認為奕訢是清朝最後的支柱,支撐慈禧太后的政權。在其死後,繼任者多為庸碌之輩,甚至比軍機大臣榮祿還不如。
值得一提的是,他之所以會被稱為鬼子六,是因為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六(他的四哥是咸豐皇帝),保守派厭惡西方事物,把洋人成為 「鬼佬」或者「洋鬼子」,而正因他是六王爺,所以被稱為鬼子六。
奕訢在病逝前,光緒帝、慈禧太后前去探望,光緒帝主動詢問六叔奕訢翁同龢是否可大用,奕訢聽後十分激動,向光緒帝表達反對之意,因翁同龢反對洋務運動,而奕訢自己是洋務運動的中樞首腦,故希望親政的光緒帝不要被翁同龢的意見給迷惑,光緒帝無奈之下與慈禧太后討論後決定忍痛罷黜翁同龢。
妻妾
- 嫡福晉瓜爾佳氏,大學士桂良女,滿洲正紅旗。善治家,自號友蘭女士。光緒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卒,年四十七。
- 側福晉薛佳氏,文江女。死於恭親王之後。
- 側福晉王佳氏,福慶女,十歲時隨嫡福晉陪嫁而來,咸豐十年收為妾,「事上以禮,馭下以寬」,同治十一年兩宮皇太后晉為側福晉,光緒五年卒。
- 側福晉張佳氏,雙喜女,幼年入府,初為妾,素患肝疾,光緒九年九月四日卒,年二十六。
- 側福晉劉佳氏,協領慶春女,滿洲正黃旗。
- 側福晉壽佳氏
- 側福晉崔佳氏
- 側福晉劉佳氏
子嗣
長子:郡王銜果敏貝勒載澂 (1858年-1885年),咸豐八年戊午八月初六日酉時生,母嫡福晉瓜爾佳氏大學士桂良之女。光緒十一年乙酉六月初十日午時溘逝,年二十八歲,諡曰果敏。嫡夫人費莫氏文煜之女。一子:第一子承繼子和碩恭賢親王溥偉,載瀅長子。
次子:郡王銜貝勒載瀅 (1861年-1909年),咸豐十一年辛丑二月初一亥時生,母側福晉薛佳氏文匯之女。同治十年一月奉旨過繼與鍾端郡王奕詥為嗣,襲貝勒。光緒二十六年因罪革爵仍歸本支。宣統元年己酉八月十六日酉時溘逝,年四十九。嫡夫人馬佳氏布政使紹緘之女,繼夫人赫舍里氏候補知府崇齡之女,妾吳氏二等侍衛喜隆之女,妾廣東項氏達項瀛之女。
三子:追封奉恩輔國公載濬 (1864年—1866年),同治三年甲子六月二十八日丑時生,母嫡福晉瓜爾佳氏大學士桂母良之女。同治五年丙寅四月二十四日寅時卒,年三歲。無嗣。
四子:追封不入八分輔國公載潢 (1881年—1885年),光緒六年庚辰十月初十日戌時生,母側福晉劉佳氏慶雲之女。光緒十一年乙酉正月十七日午時卒,年六歲。
- 長女:榮壽固倫公主 (1854年-1924年),咸豐四年二月初二日生,母嫡福晉瓜爾佳氏大學士桂良女,同治初年,進宮中教養,封固倫公主,二年正月初二日行冊封禮,四年九月改為榮壽公主,五年九月初六日經慈禧皇太后指婚,下嫁世襲一等公壽恩固倫公主額駙景壽之子志端,志端婚後半年病死。丈夫死後,榮壽公主作為太后養女又回到宮中陪伴太后。光緒七年十月仍晉固倫公主,宣統三年卒,年五十八。
- 次女:(1860-1863),生於咸豐十年二月二十三日,母嫡福晉瓜爾佳氏大學士桂良女,同治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夭折,年五歲。
- 三女:母側福晉劉佳氏,協領慶春女,光緒五年二月十四日生,六年五月五日卒,年二歲。
- 四女:(1879-1880),母側福晉張佳氏,雙喜女,光緒七年閏七月七日生,八年七月二十六日卒,年二歲。
- 五女:(1881-1882),母側福晉劉佳氏,協領慶春女,光緒十年六月三日生。
孫輩
長孫:恭賢親王 溥偉 (1880年-1936年),過繼給果敏貝勒載澂。
次孫:溥儒(1896年8月30日-1963年11月18日)
三孫:溥佑,出生於奕訢喪事期間,無法上報《玉牒》,過繼努爾哈赤第七子饒余郡王阿巴泰的後裔,1937年歸宗本支。
四孫:溥僡(叔明)(1906年2月25日-1963年1月29日)。
曾孫輩
府邸
相關影視作品
- 《戲說慈禧》——崔浩然飾
- 《滿清十三皇朝》——劉永飾
- 《慈禧外傳》——劉德凱飾
- 《一生為奴》——陳寶國飾
- 《狀王宋世傑貳》——李子雄飾
- 《大太監》——張國強飾
- 《慈禧秘密生活》——梁家輝飾
- 《火燒圓明園》——張鐵林飾
- 《垂簾聽政》——張鐵林飾
- 《龍票》——修慶飾
- 《台灣1895》——姬麒麟飾
- 《走向共和》——鄭天庸飾
- 《紅牆綠瓦之殘陽/宮鎖秘史》——李誠儒飾
注釋
參考文獻
= 外部鏈接
- 恭親王奕訢照片 (尚有道光、咸豐二帝之畫像)
奕訢 恭親王世系 清宣宗世系的分支 出生於:1833年1月11日逝世於:1898年5月29日
| ||
---|---|---|
王室頭銜 | ||
新頭銜 | 恭親王 任期:1850年-1898年 |
繼任: 孫恭賢親王溥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