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哥薩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哥薩克

分布地域: 東歐大平原

所屬人種: 東歐類型

所屬語系: 斯拉夫語族

宗教信仰: 東正教

哥薩克(烏克蘭語:Каза́ки;俄語:Козаки;英語:Cossack;土耳其語:Kazaklar;哈薩克語:Казактар)是一群生活在東歐大草原(烏克蘭、俄羅斯南部)的遊牧社群,是俄羅斯烏克蘭民族內部具有獨特歷史和文化的一個地方性集團。在歷史上以驍勇善戰和精湛的騎術著稱,並且是支撐俄羅斯帝國於17世紀向東方和南方擴張的主要力量。現多分布在頓河、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等地。屬歐羅巴人種東歐類型。使用俄羅斯語南部方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15世紀,哥薩克指在第聶伯地區形成的半獨立的韃靼族,亦指從波蘭、立陶宛和莫斯科等公國逃亡到第聶伯河和頓河地區的遊牧民,他們建立了自治的村社。在16世紀,哥薩克有6大群:扎波羅熱群(Zaporozhian,主要在第聶伯河以西)、頓河群、格雷班群(Greben,在高加索)、葉克群(Yaik,在烏拉河中游)、窩瓦河群和第聶伯河群。[1]

目錄

起源

哥薩克(Kozacy,Cossacks)一詞源於突厥語,含義是"自由自在的人"或"勇敢的人"。

大約在公元十五至十六世紀時,由於地主貴族的壓榨和沙皇政府的迫害,俄羅斯和烏克蘭等民族中的一些農奴和城市貧民(主要是青壯年),因不堪忍受殘酷壓迫,被迫逃亡出走,流落他鄉。當時,在俄國南部地區,草原遼闊,人煙稀少,飛禽走獸隨處可見,各種魚類俯拾即是。再加上沙皇的統治鞭長莫及,於是,這裡便成為逃亡異鄉的人們的避難藏身之所,並逐漸形成幾個定居中心。這些"自由自在的人(哥薩克)"因其居住地域不同而命名,居住在頓河中游及其支流沿岸地區的稱"上游哥薩克";居住在頓河下游的稱"下游哥薩克";居住在第聶伯河下游的叫"扎波羅熱哥薩克"。後來,又出現了"伏爾加河哥薩克"。

哥薩克(烏克蘭語:Козаки;俄語: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東歐大草原(烏克蘭、俄羅斯南部)的遊牧社群。在歷史上以驍勇善戰著稱。 13世紀開始,一些斯拉夫人為了逃避蒙古帝國中欽察汗國的統治而流落到俄羅斯南部地區,包括頓河流域、第聶伯河下游和伏爾加河流域。15、16世紀時,大批城市貧民與不願成為俄羅斯的烏拉爾農民遷徙到欽察汗國被推翻之後的俄南地區。這些人被稱為"哥薩克",即突厥語中的"自由人"。哥薩克人在俄羅斯南部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權。東歐因為平原多,山地少,因此哥薩克族群多數以河流命名,如"頓河哥薩克","烏拉爾河哥薩克"等。 哥薩克人以英勇善戰著稱。在俄羅斯歷史上,沙皇通過收買哥薩克上層人物而控制哥薩克人。哥薩克人組成的騎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俄國向西伯利亞擴張的過程中哥薩克是俄國的主要依仗。十月革命之後,哥薩克人少數參加布爾什維克政府的蘇聯紅軍,多數參加反政府的白軍。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描述了十月革命前後頓河哥薩克的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哥薩克騎兵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斯大林格勒攻防戰中建立重大戰功;同時也有一些人趁機反叛蘇聯的統治,建立了一個哥薩克共和國,但只堅持了短短15天就被蘇聯紅軍以優勢軍力消滅。

現狀及特色

現狀

哥薩克人不是一個民族,他們是一個保持傳統的人群共同體,居住在俄羅斯、烏克蘭等地。

2005年,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提出《關於俄羅斯哥薩克人的國家義務》議案,保護哥薩克人的傳統。目前調查仍有約700萬人自認為是俄羅斯哥薩克人。

傳統特色

早期的哥薩克人主要從事捕魚和狩獵,有時因生活所迫,也劫掠來往行商,甚至襲擊黑海沿岸的城市和村鎮。通常,他們用魚類製品、皮貨和其他戰利品去換取他們生活所必須的糧食、燒酒和武器。從十七世紀後半期起,哥薩克逐漸轉為農耕。但其身體內仍然沸騰着英勇無畏的血液,具有難以被征服的性格。

社會發展史

十六世紀時,哥薩克人中出現了一些軍事組織,他們通過選舉產生軍隊統領、百夫長和大尉,並由這些人組成哥薩克最高軍事會議,統率自己的軍隊。16世紀初,波蘭國王開始把扎波羅熱的哥薩克人編入軍事殖民團,用他們保衛波蘭的邊境。直至17世紀上半葉,這些哥薩克人保持了他們的自治權。1649年,他們在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itsky)的領導下形成一個半獨立的國家。後由於受波蘭政府威脅 ,他們在1654年同俄國簽定一項承認其自治權的條約。

至十八世紀,俄國沙皇發現了這些人的勇猛無畏可以用於征戰,便通過發給俸祿、分封土地等手段收買哥薩克上層,以掌握哥薩克軍隊,驅使和誘騙他們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和進行侵略擴張充當馬前卒。哥薩克軍團曾一度成為沙皇俄國向中亞、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進行侵略擴張的急先鋒,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聲名不佳。為拉攏利用哥薩克,沙皇曾給予某些哥薩克上層軍事首領以某些特權,而大多數哥薩克人則過着貧苦的生活。

在俄國保護傘下,他們從頓河向東擴張,殖民西伯利亞。到19世紀,哥薩克群的數目擴充到11個。在19-20世紀,俄國當局經常利用哥薩克人鎮壓人民革命。特別是哥薩克騎兵,在革命期間醜名遠播。在俄國內戰期間(1918~1920),俄國南部的哥薩克人成為白軍的核心,約3萬人隨白軍離開俄國。在蘇維埃政權下,哥薩克人村社不再起行政單位的作用。

價值取向

由於歷史原因,陷於貧困境地的下層哥薩克具有與生俱來的強烈反抗性。他們為追求自由而不惜犧牲生命。在俄國歷史上,數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均首先從哥薩克人居住的頓河和伏爾加河流域發端,並由哥薩克人所領導。十七世紀領導農民起義的博洛特尼科夫,即是青年時期逃到頓河的哥薩克。

十七世紀六十年代頓河農民起義的領袖斯捷潘·拉辛,也是貧窮的哥薩克。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領導農民起義席捲伏爾加河流域的領袖普加喬夫則是拉辛的同鄉。這些起義在俄國歷史上都發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他們的心目中,自由高於一切。這種價值取向既包涵反抗專制統治的內容,也明顯帶有無政府主義的傾向,因而與現代社會的基本理念多有衝突。

近代動態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哥薩克人的勞動人民的境遇發生了巨大變化,上層分子的特權被廢除,其普通成員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也隨着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得到了改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的勇猛善戰的特長又曾得以發揮。無論是在西線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沙場上,還是在東線剿滅日本關東軍的戰鬥中,到處都活躍着哥薩克騎兵的身影。其後,隨着戰爭的結束,他們頭上的光環逐漸暗淡,又開始過起了平靜的生活。五十年代,前蘇聯曾攝製過一部影片,名為《幸福生活》,所描寫的就是那個時代庫班哥薩克人的生活。從這部影片中,人們可以看到哥薩克從事生產勞動的場景,並展現了哥薩克豪爽的性格,以及節奏急速而歡快的哥薩克舞風。隨着時代的變遷,哥薩克人與外界交流不斷擴大,致使他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均在發生着新的變化。但是,他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許多特點和文化傳統仍然得以保持。雖然他們未被認定為一個單一的民族,但隨着前蘇聯的解體,他們不僅仍以一個頗具特色的地方性的群體且相當穩固而獨具特色、充滿魅力,還因分屬於俄羅斯、烏克蘭等不同國家而成為一個跨國家的人類集團。他們的懷舊情節有所復甦,一些哥薩克人在許多場合又穿起往日的服裝,主張恢復自己的傳統和精神,對俄羅斯等國如今來的改革政策,一般也持有批判的保守態度。因其聲音日益增大,其地位和處境必將引起國際社會更多的關注。

部落作品

中國人熟悉的關於哥薩克的小說有托爾斯泰的《哥薩克人》、果戈理的《塔拉斯·布爾巴》、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綏拉莫維奇的《鐵流》、巴別爾的《騎兵軍》、富爾曼諾夫的《夏伯陽》、阿·托爾斯泰的《苦難的歷程》,還有波蘭作家顯克維奇的《火與劍》等等,以及列賓的名畫《查波羅什哥薩克給土耳其蘇丹的回信》,這些作品都為我們形象地描繪出一個"強悍的馬上部落"。

有人說俄國的哥薩克就如同歐洲騎士、日本的武士浪人、漢唐的遊俠一般,其實這個比喻不太恰當。騎士原指歐洲中世紀時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用於表示一個社會階層的榮譽稱號(這一稱號通常是非世襲的),日本的武士是隸屬於領主的家丁門客,而漢唐的遊俠更富有精神內涵和社會地位。俄羅斯的哥薩克卻是一個性格鮮明的有共同特徵的社會文化群體,它在今烏克蘭和俄羅斯境內存在了大約500年的歷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