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博物院),俗稱臺灣故宮(博物院),為台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臺灣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館舍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和臺灣省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
目錄
輾轉遷移
成立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隸屬於行政院的中央二級機關,故宮院長為特任官,視同部會首長。它的前身是成立於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陳列所},1925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內廷另外組織了故宮博物院。
抗日戰爭
後來因為抗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至南京和四川等地,古物陳列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撤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
第二次國共內戰
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衝突導致時局再陷動盪。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在內的6個機構於是在1948年11月10日決定遷往臺灣。
遷往臺灣
幾經改組易名,最終由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在臺北現址復院開幕。此後,博物館歷經多次館舍擴建和修繕,並致力打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加值應用的虛擬博物館,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也在2015年12月28日啟用。
館內典藏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檔案2萬多片;陶瓷器2萬多件,包括從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銅器1萬多件,包括歷代錢幣,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聞名海內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鑲玉如意」等;古代書畫近1萬件,其中有從唐至清歷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1]《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卷,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蘇東坡的《寒食帖》,張宏的《華子岡圖》等;善本古籍有近20萬冊,包括中國僅有四部的《四庫全書》較完整的一部;明清檔案文獻近40萬件,其中有清朝歷代皇帝朱批奏摺、軍機處檔案、清史館檔、實錄、起居注等,以及世界罕見的滿文老檔40巨冊 。 銅器-6,044件 繪畫-5,287件 瓷器-25,423件 書法-3,046件 玉器-12,104件 法帖-474件 漆器-707件 絲繡-306件 琺瑯器-2,510件 成扇-1,651件 雕刻-651件 善本書籍-198,459冊 文具-2,379件 清宮檔案文獻-386,729冊件 錢幣-6,953件 滿蒙藏文文獻-11,501件 織品-138件 拓片-895件 雜項-12,347件 以上總計677,609件冊,是到2009年11月底全院的典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