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峒保安宫
大龙峒保安宫[1] ,又称大浪泵宫,位在台湾台北市大同区保安里、邻近台北孔子庙的保生大帝庙,为泉州同安人所信仰的漳州风格庙宇。并于2003年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荣誉奖,于2018年列为国定古迹。因此保安之名有“保佑同安”之意,建立至今已有200馀年。
目录
沿革时期
清治
- 乾隆七年(1742年)于大浪泵草创,香火由同安人从家乡白礁慈济宫迎请保生大帝分灵来台。乾隆年间,新庄、艋舺地方同安人被三邑人排挤,开始往北迁移到此地。嘉庆七年(1802)年,富商王智记及郑、高、陈等廿一户,合伙投资兴建一条商业街,街两边各有廿二间店铺,遂称为“四十四坎”,至嘉庆十年(1805年)四十四坎商民发动募款,在街市东端隘门外建庙。当时选用石造、工程浩大,让庙身有如今“回字型”的三殿规模。
- 道光十年(1830年)落成,庙名大龙峒保安宫取自“保佑同安”之意。
- 咸丰年间陈维英在此庙筹建树人书院,后因乡人以书院不宜附设于庙宇遂迁移。顶下郊拼时,顶郊人以艋舺龙山寺为据点,对抗以大龙峒保安宫为据点的下郊人,中界点是今日的康定路、内江街一带,双方出阵前必至庙内誓师。在历经一连串的械斗后,同治七年(1868年)到十二年(1873年),保安宫有了第一次大规模整修。
- 乙未战争,唐景崧逃离台湾,驻扎在大龙峒的清军因欠饷而暴乱,造成位于旧圆山火车站前的火药库爆炸,使邻近的保安宫受到波及与破坏。
日治
- 1896年8月29日,台湾总督府在保安宫后殿、东、西两廊成立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三附属学校,直到1904年大龙峒望族陈悦记陈家捐地作为校地,才迁出。
- 1917年,乡民沈猪、郑万镒等募款重修,耗去日币三万两千元。木雕由陈应彬与郭塔对场作 。庙方趁势举办征联比赛,广邀全岛文人参与,为当时文坛一大盛事,评选出九名入选作品,均雕刻于前殿、中殿廊柱。
战后重整
- 保安宫被两百多户来台湾的大陆军眷占住十八年。1951年,黄赞钧主持成立临时重整委员会,会商自正殿至后殿逐步整修,但他1957年就去世,临时重整委员会改组为管理委员会,由林拱辰担任主委。1961年,林拱辰独捐新台币十五万元倡导在宫前的一千多坪土地建设立公园,由台北市政府补助十四万元。同年,时任林拱辰主委等人开始整顿宫务,再加上台北市政府补助的五十万元,终于1966年将占住户全体迁走、拆除全部违建。
- 学建筑的吕学辉规划整修事宜,许多材料和工人都是他出钱出力整修,整修工程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1981年完成凌霄宝殿,同年被政府列定为二级古迹 。1991完成大雄宝殿。1992年冬,图书馆启用。庙方设有民俗信仰、历史文化、传统建筑三组读书会,每月定期在此图书馆举行聚会交流。
- 1995年,吕学辉召开董监事会议,决定全面整建保安宫。1月19日,民政局长陈哲男向吕学辉、黄庆堂、林万、蔡两传及廖武治允诺补助维修经费。同年5月25日,举行修护工程动土典礼,包括内政部长黄昆辉、文建会主委郑淑敏、台北市长陈水扁与民政局长陈哲男等共同主持,由华梵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徐裕健负责设计,夏铸九、薛琴、王镇华、辛晚教、徐明福、洪文雄等学者专家所组成谘询委员会。
重整缺失
- 工程第一期修临哈密街的三川殿及东西护龙,第二期修正殿及内埕,第三期修后殿,第四期修周边环境及相关设施。1996年修护时,发现大门三川殿有半数左右的脊梁已遭白蚁蛀蚀,三川殿屋顶恐有塌陷之虞,遂找来日本业者负,进行台湾首见的防蚁盾除虫工程。七年修建过程中,整修有各式问题,如木料以人工林木冒充自然林木、付石材订金却不给货、现场无人监管、设计师部分没设计,由于问题一一浮现,廖武治遂自发主导整个修建工程。因台湾的现代化,部分建材难觅,于是派员赴福建考察,购买福州杉、泉州石雕、石板及晋江红砖。曾在古迹界流传的故事是,保安宫过往的大柱木料是以实测尺寸去定料,导致整批料报废的荒唐事出现,才让廖武治决心自行介入修复。 他以几位匠师接触的经验感慨说,台湾民间各角落散布有不少手艺一流的古迹修复匠师,但未必名列在内政部提供的名单上,使得部分师傅平时只好当大楼管理员、摆地摊,修复古迹反而成兼差。
- 廖武治引台大城乡所过往的资料指出,古迹修复体制最严重乃在学者身兼建筑师,互相包庇放水。
联合国颁奖
2002年初,三川殿、东护室、西护室、后殿、正殿工程已完工,原先拜埕上方雨棚拆除,使得正殿屋宇剪黏翘脊重新展现于苍穹之下,焕然一新。耗费两亿六千万元以在“整旧如旧”原则下重建工程完工后,于2003年6月30日举行安龙谢土仪式。新加坡天福宫在2002年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后,认为保安宫水准不亚于天福宫,就建议保安宫报名2003年的文化资产保存奖,得奖时联合国不仅未通知台湾参加颁奖典礼,到2004年2月才送奖牌到保安宫。
国定古迹
保安宫与教廷于2016年10月15日及16日共同举办为期两天的“一起寻找真理:基督徒与道教民间信仰者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后双方共同签署宣言,本宫成为道教民间信仰中第一位与教廷缔约的宫庙。2018年3月14日,保安宫代表团由董事长廖武治率领至梵蒂冈会见天主教教宗方济各,创下教宗第一次接见道教团体的历史性纪录。11月12日,文化部公告大龙峒保安宫为国定古迹。
庙宇景物
- 大龙峒保安宫位在台北孔子庙西侧、保安里哈密街61号。
- 庙前原为一排的木造瓦顶的四十四坎店铺,每一间正好有一进,宽一丈七尺五寸,1959年配合重庆北路三段扩建多数被拆除,1973年市府又拓宽保安宫前,再度拆除四十四坎的其馀店铺。庙前的小公园设有卍字桥,水池置有金龙一条盘蟠其间。
古迹维护
- 保安宫包括前殿、正殿、后殿,占地面积三千多坪。建筑风格偏向漳州风格,是因1917年由漳派名匠掌舵重修时所奠定的格局,无论顶饰上的剪黏、水车堵上的交趾陶、重檐间的吊简与垂花,皆为厦门匠师作品。剪黏修复时是以传统糯米制成糯米灰,加入乌糖汁做接著及泥塑材料,舍弃玻璃或压克力等现代材料,以作到“整旧如旧”效果。乾隆年代之前兴建的台湾寺庙,石材多用中国大陆所产白色花岗石,此庙却使用同安所产青石与北台湾开采的观音山石,因此整体建物呈现深沉稳重而古朴的色调,为起用台湾石材的最早寺庙之一,象征庙宇建筑的本土化。由于资金无法一次备足,即使寺庙的重要门面,窗子、门与梁柱可能都分属不同时期建造,例如大门的窗户与梁柱建造年代就相差三年。对场时,匠师在梁柱上留下“好工手不补接”、“假狮破真狮”,意思是老师傅的工艺不见得比年轻师傅的工艺优秀。宫中的古联古匾保存犹多,如陈维英所写的楹联。庙内也保有不少清代将军馈赠的匾额,因过去军官若被派驻来台,渡海多灾、又需适应岛国气候,离开时感念神恩庇佑,常馈赠匾额致意。
- 不少台湾庙宇都加装铁窗,廖武治则认为铁窗与传统建物扞格,各重要地点因此改设全天候廿四小时运作的闭录监视系统。不同于一般古迹寺庙对水电设备不重视,管线杂乱,庙方将水电及消防工程纳入古迹整建工程,供电、供水、中央空调、消防、监控等管线全面地下化。
- 第一进为五开间的三川殿、左右各三开间的龙虎门,共宽达十一开间。大门入口的二石狮之所以雌雄均开口,据说是工匠把不小心都雕成开口,因深知理亏,工钱也不敢收。殿前有上往下缠绕的八角蟠龙柱,为嘉庆年间作,是此庙现存的最早石雕。三川殿的东山门气窗处曾藏有十馀本帐册,到1990年整修时才发现,为1914年开始登录,记载庙里采买每一项物品的数量、单价,由于当时的主事者都以闽南语纪录,可看到代表酱油、火柴的“豆油”、“番仔火”等逗趣的文字。
供奉祭祀
- 东边钟楼柱子与西边鼓楼柱子,因为对场作,呈现不对称。西庑鼓楼祭祀注生娘娘,两傍配祀十二婆姐。
- 正殿外墙回廊壁画为潘丽水所作,题材包括木兰代父从军、锺馗迎妹回娘家、八仙大闹东海及三英战吕布等。屋檐间,原本设计在八仙浮雕刻写“八仙大闹东海”,对场先完成的郭塔先刻“闹东海”,后完工的陈应彬却认为人物雕刻已经传达故事情节,不需要另外刻字,故成了今日徒留“闹东海”三字。殿内墙交趾陶出自洪坤福之手,龙虎垛保存极为完整且有落款。殿内的保生大帝开基神像为乾隆时从淡水河口运来。镇殿神像因排行第三,俗称“三帝”、亦曰“三祖”,为软身神像。陪祀三十六尊官将是道光九年(1829年)保安宫重建时,请泉州派师傅许严雕刻,呈现漆线木雕的风格。
- 药签计有内科药方一百廿首、小儿科药方廿六首、外科药方卅六首,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济生方》、《小儿药证直生方》,庙方1995、1996年间将药签处方给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鲁兆麟主持编注,仔细查明每一支药签处方的出处、功效及主治病症,分门别类。为配合国际保育,庙方也将古签中的保育类动物药材去除,改以其他中药材代之。
- 后殿前摆放两座习字炉,为清治时期习字炉的复原品,见证当年树人书院历史。殿内供奉的神农大帝为半裸、著草裙的原始人造型,据说日军进入时还吓得以为是《桃太郎》中的“鬼”。后殿曾奉祀妈祖,后迁祀于大稻埕慈圣宫。殿内有一牌位专为分类械斗牺牲者而设。
- 大雄宝殿内奉祀释迦牟尼佛。庙后面原有乞丐寮,系清官府为让乞丐们过自治生活而设,据说这群乞丐曾集众之智挽救大龙峒免受械斗中敌对群众突袭。
平日活动
消灾法事
参加的民众在服务台写好包括生辰的基本资料后,就可以领到庙方备妥的供品,叫做“关限”。供品包括“代身受过”的猪肉,象征“压恶”的鸭蛋,以及犒赏四方神灵鬼众的水酒和豆干。庙方会依照参加者生辰和性别准备其他配备,在一个由厚纸板围成的小屋子前,一捆纸钱夹著印有男孩或女孩的纸片,象征参加者性别;放在纸钱上的是张贴有流年相克物的厚纸板,印有老虎或印著黑狗,代表法师向神明请求的消去的灾星:白虎或天狗。此小纸盒子还分为两种,有束发小男童的代表太岁,有白绿黄蓝红五个獠牙小鬼的则是五鬼。 领到一整套祭品后,便可以到后殿的解祭厅,请宫内的道士逐一为念疏文病符。前往参加的民众多半也会家人的随身衣物来,让家人也能解厄补运,这时,殿旁的义工便会将刻有“保生大帝”印鉴盖在那些衣服,连同祭品一同放在殿外桌上。
岁时祭仪
保生大帝诞辰
- 过去大同区以保生大帝诞辰农历三月十五日为统一祭典之日。1994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举办全国文艺季活动,保安宫开始第一步的庙会文化转型,恢复庙会传统。
- 农历三月初五到三月廿八间,同安裔的张、陈、黄、蔡、杜家族大姓,以及众庄中的连、郑、王、周、林、李、杨、叶、许、吴,每天轮一姓氏,请戏班演字姓戏。因张姓是地区第一大家族,所以每演必以张姓为首,而吴姓和保安大帝同姓,以吴殿后,亦有尊崇之意。
- 农历三月十三,举行宴王祭,叩谢神明护佑。
- 农历三月十四,在诞辰的前一天,会有称为“力士会”的十馀个阵头游街,最早相传是“老祖力士会”和“二祖力士会”,后来香火日盛,也有更多的力士会产生,是昔日大龙峒名闻全台的游艺节目。
- 现代在圣诞前夕放火狮,因庙地位在航道下,都要与松山机场协调,请塔台知会班机避开火狮施放的30分钟。举行放火狮活动历史已不可考,廖武治表示该活动和驱逐邪魔、瘴厉之气有关,早期是以竹片编成火狮,送冲天炮等,不过,在日治时代该宫曾拍一套整个庙会活动集锦,但已未发现放火狮活动,显示失传多年。由李清荣制作火,他在2019年登录为台北市文化资产传统工艺的糊纸保存者。
- 保生大帝圣诞当天举行三献礼仪式,三通鼓后正式展开迎神及上香,由保安宫合唱团唱灵应赞,行初献礼、恭读祝文、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望燎后礼成。
神农大帝圣诞
中元盂兰盆会
- 民俗研究者吴槐在〈台北风土谚语释说〉回忆,保安宫的轮祀圈因同安人散居各地,为轮值祭祀之便,分为一保、二保、三保这三个地区。一保为大龙峒街、枋隙街、牛埔庄、西新、庄仔、下埤头、社仔、大直、北势湖、山仔脚、北投、唭哩岸、嗄唠别、关渡、沪尾、鸡柔山、水枧头、金包里;二保有兴直、二重埔、三重埔、和尚洲、更寮、观音山、五谷坑、八里坌、洲仔。三保有大稻埕、加蚋仔、港仔嘴、松山、基隆。在农历七月十一日放水灯,来值年者必需在宫内后殿,且备点心以给祭祀者。有谚语为“一保肉,二保扑,三保笑哈哈”,指在中元节盂兰盆会时,一保地区宰牲畜特多、二保地区为乡村而俭约、三保为商业殷盛之区而祭品至为丰裕。
- 农历七月十二,进行竖灯篙仪式,立起三支高约五十尺竹子,分别为天竿、地竿、阴竿,其中地竿会于夜间升起,信仰上是让孤魂野鬼可过来闻经受度。
农历七月十四,池头夫人圣诞,保安宫均举行,庭园内矗立四十九座由竹子制成圆筒状、外围糊纸可供旋转的-糊纸颜色为白色、红色各半,每个约一人高、直径一尺。道长在后场配乐下,踏著特殊的步伐展开仪式,亡者家属轻唤已逝亲友的名字,希望亡魂接受供养、超渡。
梁皇宝忏法会
- 庙方为了纪念大雄宝殿安座奉祀,每年选定农历十二月初六起至十二日止,启建梁皇宝忏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