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臨期
將臨期[1] [2] [3] ,也稱為待降節,(英語:Advent,拉丁語:Adventus),是基督教的重要節期,是為了慶祝耶穌聖誕前的準備期與等待期,亦可算是教會的新年。
目錄
簡介
何謂「將臨期」?聖誕節前四週被,全世界基督徒開始準備迎接耶穌降生,這一時期被稱為將臨期,它是聖教會禮儀年新一年的開端。將臨期是紀念基督的第一次來臨,並為我們的將來做充分準備,以虔敬和喜悅的心期待祂第二次在光榮中來臨。
在降臨節期間,基督徒要追憶主第一次來臨、出生在伯利恆的情形,也要期待主再臨、回到耶路撒冷。
將臨期起自聖誕節前四週,由最接近11月30日之主日算起直到聖誕節。西方基督教教會曆一年始於將臨期的第一主日。
教會習慣會在每個主日點燃一支蠟燭(在安東尼的時候,租用的法國教會就一直有這個傳統),將臨環也是一個這個時期的習俗。有人認為聖誕節掛在門上的花環就是來自於基督教的將臨環(用於環繞蠟燭)
詞意
在拉丁語裡,將臨期(基督降臨節)「Adventus」這詞的意思是「前來、接近中」,對應希臘語詞彙paousia,在新約中,這個詞常被用於指稱基督的第二次到來。
有些教會會為這四個主日定下不同的主題,分別是「悔罪」、「等候」、「歡樂」,而臨近聖誕節的主日則為「平安」。
發展由來
- 在舊約時代,猶太人需要遵循上帝制定的節期--如逾越節和五旬節等,以此作為守約的標記。這些節日在猶太人的陰曆中,形成了一年的循環。
- 在新約時代,初期的基督徒特別是猶太的基督徒,仍然用舊約的節期來紀念和慶祝救主耶穌的誕生、事工、復活和升天等等。
- 第四世紀的尼西亞會議之後,教會形成了今天的基督教年曆。
待降節主要預備耶穌的第一次來臨,也指向基督的第二次再來,不同於聖誕節是慶祝耶穌的誕生。
儘管教會歷史上首次慶祝降臨節的時間還不清楚,但顯然,這個節期是在歷史中,慢慢發展起來的。在主後380年所舉行的薩拉戈薩會議(The Synod of Saragossa)宣布,基督徒應該在聖誕節前的一個星期里出席教會的聚會,以此在精神上為聖誕節做好預備。
主後490年,圖爾的聖·格利高里(Saint Gregory of Tours)建議修道士們「在12月的時候每天都要禁食,直至聖誕日」(教規17,圖爾會議,Council of Tours)。
Arles主教St. Caesarius(502-542)的證道辭中曾提及在聖誕節前的準備, 但並未成為教會內的正式禮儀。
按照阿斯伯利神神學院(Asbury Seminary)資料庫的說法,教宗大格利高里(Gregory the Great)與教宗格利高里三世(Gregory VII) 分別在主後563年的圖爾會議和主後581年的馬孔會議(the Council of Mâcon)上, 「幫助確立了基督降臨節作為基督徒一年中例行節日的地位」。
581年在高盧召開的主教會議要求自11月11日至聖誕節期間每周有三天,應按照封齋期的禮儀,將臨期的長短也曾有三周到六周變化。
基督教年曆
教會年曆稱為「教會年」,一年主要有六個節期,分別為
整個將臨期一般採用的禮儀顏色是紫色或藍色。但降臨第三主日,俗稱「喜樂主日」,可用粉紅色。
教會在將臨期時會擺飾一個花環,稱為將臨花環(又稱將臨環或將臨圈),裡面共有四支蠟燭,依照傳統應該是三枝紫色蠟燭,一枝粉紅色或白色蠟燭,每一主日燃點一枝蠟燭。
- 第一個主日(使用紫色蠟燭):醒悟
- 第二個主日(使用紫色蠟燭):悔改
- 第三個主日(使用粉紅色蠟燭):喜樂
- 第四個主日(使用紫色蠟燭):平安
主日
將臨期一共有四個主日:
- 將臨期第一主日/降臨第一主日
- 將臨期第二主日/降臨第二主日
- 將臨期第三主日/降臨第三主日
- 將臨期第四主日/降臨第四主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