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派
崆峒派(KONGTONG)是傳統中國武術流派[1]之一,始祖是唐朝的飛虹子。崆峒武術創始於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並稱為中國著名五大武術流派。
崆峒派武術取眾家所長,集修身、養性、健體、進擊於一體,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觀賞性,其特點是奇兵小巧玲瓏,往往能出奇制勝。
目錄
歷史來源
從唐朝開始興盛的崆峒派武術,晚清時達到鼎盛,到了現代,已基本脫離了普通人的視野。以致大多數人認為崆峒派只不過是武俠小說中虛幻的門派。然而實際上,崆峒派是真正存在於現實中的。
現代武俠小說中,崆峒派為名門正派,武術以劍術為主,走奇險辛辣之道。
事實上,崆峒派武學中,劍術只是其中之一,崆峒派多用 扇子、拂塵、鐵耙、雙鈎等武器。現代弟子演練武功,用劍的反倒稀少。
金庸在崆峒山立碑「崆峒武術,威峙西陲」。而實際上,崆峒派武術流傳甚廣。在晚清的廣東,武術成為抵禦外敵的工具。崆峒派第八代掌派袁一飛、第九代掌派胡飛子均立過戰功。
崆峒派武術並不是只有道士才練的武術。月牙鏟、拂塵、扇子都是崆峒派常習器械,而拳術中有先天羅漢十八手、崆峒太極拳等,充分融入了佛道儒三家文化。
崆峒武術源於崆峒山原始社會氏族部落戰爭中,崆峒氏族所掌握的攻防格鬥之法和格鬥技巧,為「居崆峒山石室之中」的廣成子總結並注入「陰陽有藏」觀為其合理內核而創,不斷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大武術流派,它是古代崆峒山先民直接創造和繼承的,是古代崆峒山先民智慧的結晶。《莊子?在宥》是一篇記載軒轅黃帝問道於崆峒山廣成子的戰國時代的文獻資料,它詳實記載了五千年前軒轅黃帝求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所傳的「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我守其一,以處其和」的修身習武之道。它不屬於宗教的範疇。它揭示演繹出的是動靜、虛實、開合、剛柔、進退等陰陽變化的互轉互補在崆峒武術理論指導上的內涵體現,強調的是生命的運動和延續,追求的是崆峒武術演練中人與自然的和諧,講究的是身體與精神、精神與自然的協調。故有廣成子「形將自正」、「乃可長生」、「物將自半」的「至道」論語。
廣成子不僅是我國古代早期探索宇宙生成、預測陰陽變化、研究存亡之道、考察人與自然關係的哲學思想家,而且還是一位集崆峒武術之大成的技擊家。《封神演義》是一部以歷史人物演繹的神話小說,拋其神話的一面,他在「殷」和「周」兩個氏族部落戰爭中能征善戰,他擅長「雌雄劍」、「落魂鍾」,善使「番天印」。是廣成子為崆峒武術的形成注入了哲學養料和技擊的內涵。根據中國武術形成的條件理論,殷周前以廣成子「至道論」和「雌雄劍」為代表的崆峒武術已形成並成為崆峒武術成熟的標誌[2]。可以說古代戰爭是崆峒武術萌芽的種子,廣成子的「至道」學說和「雌雄劍」為其形成提供了營養和水份,崆峒山則是他生長壯大的沃土。因此,崆峒武術在歷史上才能走出崆峒,流傳于海內外,歷經千年,經久不衰。所以說,崆峒山是崆峒武術的發源地,廣成子是崆峒武術的創始人。
視頻
崆峒派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傳統武術五大門派,360個人圖書館,2020-5-16
- ↑ 世界主流華文媒體訪問團專訪崆峒派掌派人陳虎先生 ,搜狐,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