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
巴戟天為茜草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巴戟天 (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根。又稱為又叫巴戟、巴吉天、戟天、巴戟肉、鸡肠风、猫肠筋、兔儿肠、鸡眼藤、黑藤钻、糠藤、三角藤、不雕草、三蔓草[1] 。曬乾,再經蒸透,除去木心者,稱「巴戟肉」。切段,乾燥。生用或鹽水炙用。
目录
形態
根扁圓柱形式圓柱形,略彎曲,長度不等,直徑1~2cm,表面灰黃色或灰黃棕色,有的微帶紫色,具縱皺及深陷的橫紋,有的呈縊縮狀或皮部橫向斷離而露出木部,形如雞腸。質堅韌,折斷面不平,皮部厚5~7mm,淡紫色,木部直徑2~4mm。氣微,味苦,略澀。[2]
產地
性味
性微溫;味甘、辛。
歸經
功效
中醫醫理
內經上古天真論云:「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明白告訴我們要合乎道,要預防疾病,必須從身心調適著手。為醫者身體力行,則能自助助人,功莫大焉。
中醫學以中國哲學中即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嘅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嘅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氣功、食療、音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令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治未病」是中醫的健康觀,是古代醫家幾千年來在預防和治服瘟疫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科學思想,是中醫學奉獻給人類的健康醫學模式。[5]。
中醫的基礎理論主要指人體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則等基本理論知識,可分為: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經絡、病因與發病、病機、防治原則等七部分。[6]。
本草綱目 電子書 [1] 生藥處方集查詢 高雄醫學大學中醫部 [2] 黃帝內經 電子書 [3]
巴戟天炖羊肉, 比人参还滋补, 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中医中药》巴戟天
參考文獻
- ↑ 每天学一味中药:巴戟天的功效与作用,八度时尚生活
- ↑ 巴戟天,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 ↑ 巴戟天的功效是什麼?,Hello醫師
- ↑ 巴戟天的功效與作用,健康猴
- ↑ 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 每日頭條. 2017-05-23 (Chinese (Taiwan)).
- ↑ 中醫學堂:中醫的基礎理論. 每日頭條. 2018-05-23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