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顏喀拉山脈
巴顏喀拉山脈 |
中文名稱 : 巴顏喀拉山脈 外文名稱 : BaYanKaLa mountains 地理位置 : 中國青海省中部偏南 舊 稱 : 巴顏喀喇山/巴顏喀拉山 長 度 : 780千米 自然氣候 : 高原山地氣候 海 拔 : 5369米 最 高 峰 : 年保玉則 |
巴顏喀拉山脈(蒙古語:Баянхар уул, Bayankhar uul)位於中國青海省中部偏南。從青海的中部偏南向東偏南方向延伸到青海與四川的交界處,全長逾780千米。巴顏喀拉山脈的名字來自蒙古語,意為「富饒青色的山」。從地質上來看,它是崑崙山脈的一支,最高峰為果洛山,海拔高度5,369米。
巴顏喀拉山脈的北坡比較平緩,南坡陡峭,有許多深谷。由於它位於青藏高原上,因此地勢非常高,氣溫相當低,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山峰的積雪終年不化。夏季海拔高度較低的山坡、丘陵是重要的牧場,主要的畜牧動物有綿羊和氂牛。大多數牧民是藏族人。
目錄
山脈簡介
走向海拔
中國青海省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為崑崙山東延部分。其西與可可西里山相接,東抵松潘高原和邛山。海拔5,000米(16,400呎)左右,主峰巴顏喀拉山海拔為5,267米(17,281呎)。為黃河與長江河源段的分水嶺。北坡緩坦,南坡深切,多峽谷。
在青海省東南部,崑崙山脈東段的南支,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除個別山峰外,海拔在5000米以下。同名主峰海拔5267米。山麓為良好牧場。
山名涵義
巴顏喀拉山藏語叫「職權瑪尼木占木松」,即祖山的意思,它位於黃河源頭與通天河之間,屬於崑崙山脈中支東端。
有的山峰很像米芾筆下的五嶺[1],渾圓粗獷,有的山峰遠看像山,近看像川,山嶺之間猶如平原一般廣袤平坦。中國古代稱該山為「崑山」,又稱「崑崙丘」或「小崑崙」。
著名古籍《山海經》曾有記載:「崑崙山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隅」。「出其東北隅,實惟河源」。可見從我國遠古時代,人們就已認定巴顏喀拉山為黃河的發源地。巴顏喀拉山是青海境內一座有名的大山。雖地勢高寒,氣候覆雜,但雨量充沛,是青海南部重要的草原牧場。這裡盛產被人們稱之為「高原之舟」的氂牛和舉世聞名的藏系綿羊,故有「氂牛的故鄉」之稱。
氣候特點
該山地勢高聳,群山起伏,雄嶺連綿,景象恢宏。北坡平緩,南坡深切,多峽谷,山間谷地上,氂牛、綿羊遠近成群。
大部分地區海拔均在4500-6000米之間,巴顏喀拉山屬於大陸性寒冷氣候,空氣稀薄,氣候酷寒,屬高寒荒漠草原。
人煙稀少,只有藏人在此從事畜牧。一年之中競有八九個月時間飛雪不斷,冬季最低溫度可達-35℃左右,因而許多5000米左右的雪山有經年不融的皚皚積雪和終年不化的凍土層。而溫暖季節則比較短暫,一般只有三個多月時間,而且氣溫較低,即使是盛夏季節,最高氣溫也不過10℃左右。
向陽的緩坡上一塊塊草灘,像翠綠的絨毯鋪蓋大地,偶見零星牧包士房點綴其間。由於相對海拔較高,加之地域遼闊,這裡的山峰顯得並不險峻,比較平緩。
巴顏喀拉山脈屬高原山地氣候。
自然資源
巴顏喀拉山脈是青海省境內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主峰位於瑪多縣西南、巴顏喀拉山口西北,藏語名為「勒那冬日」,海拔5266米。黃河發源于山脈西段海拔5202米的雅拉達澤山以東的約古宗列盆地。山地海拔多在5000米以下,約古宗列盆地及黃河源區的海拔在4500米左右。山勢和緩,山前遍布大小沼澤和湖泊,其中著名者為星宿海、扎陵湖和鄂陵湖。
巴顏喀拉山在青海中部偏南,為崑崙山脈南支,西接可可西里山,東連岷山和邛崍山。這裡是長江與黃河源流區的分水嶺,北麓的約古宗列曲是黃河源頭所在,南麓是長江北源所在。巴顏喀拉在蒙古語的意思,是「富饒青(黑)色的山」。
這裡有許多終年積雪的高山,處處冰河垂懸。每年春天以後,在強烈的日光照耀下,高山冰雪漸漸消融,融水匯成一股股溪流,滋潤乾燥的沃土,更為長江與黃河供給水源。
黃河源流細水涓涓,清澈平緩,穿過鍋形沮洳地中央,注入星宿海[2]。在這片廣闊的沼澤流過時,速度緩慢,不成河道。從前一般以為星宿海是黃河源頭。
山區有地下永久凍土,排水不暢,分布有濕生植物占優勢的沼澤草甸,適於放牧牛馬。排水良好的谷地和低緩坡地則是中生草本植物占優勢的草甸,植物種類豐富,間有大型獸類出沒。牧草營養成分很高,是各類高原牲畜的理想飼料。
這個地區處在亞熱帶季風高原高峰氣候區域的邊緣,山麓中生長着干百年的雲杉、松柏,成林蔽野,古木參天。山坡上有蟲草、貝母、大黃等名貴藥材。山腳下,野驢、野耗牛、藏羚羊、岩羊、白唇鹿[3]、黑熊等珍貴動物,成群出沒於森林草原之中湖內,有高原上特有的魚類20多種。可以說,人們一到這裡就會感到真正回到了大自然之中。
公主入藏
位于山脈中部鄂陵湖以南的巴顏喀拉山口,是唐代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公元7世紀初,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與當時的唐王朝建立了友好關係,並多次向唐王朝請婚。唐太宗於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派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經日月山口、巴顏喀拉山口前往吐蕃首都。以後,唐朝又遣金城公主[4]入藏,嫁與尺帶珠丹。公主入藏及唐蕃通使都是經由這條線路。古道沿途尚存有唐蕃交往的遺蹟,流傳着美妙的傳說。
最高峰
年保玉則是巴顏喀拉山的最高峰,主峰海拔5369米,它坐落在巴顏喀拉山脈東段,位於東經101.1度,北緯33.3度,青海省久治縣境內。它的頂部由3個常年積雪的山頭組成,山體則由好幾條山脊和相應的峽谷組成,俯隘而視,形似花瓣。峽谷中以山谷冰川和懸冰川為主,冰雪融化後,在雪峰周圍的山谷中匯成大大小小160多個湖泊,形成雪山鏡湖輝映,自然景觀萬千的景象。當地牧民把它視為「神山」,其主要原因恐怕在於它的靜穆秀美。
天氣變幻
主峰周圍的群峰,怪石崢嶸,也增添了這個海拔高度並不十分惹眼的山峰的吸引力。年保玉則的神秘,莫過於變幻莫測的天氣,七八月間,也會領略到春夏秋冬四季之變遷。
清晨滿天星斗,卻有大雪紛紛揚揚降下,寒氣逼人,儼然隆冬景象,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整個山體被濃霧瀰漫,不久金色的陽光灑滿大地,碧空如洗。
上午,山上濃雲密布,下起傾盆大雨;
正午時分,雲開霧散,烈日炎炎,回到了盛夏的酷暑季節;
午後,突然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冰雹從天而降;
傍晚時分,夕陽西下,草原完全恢復了昔日的寧靜,年保玉則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婷婷玉立,婀娜多姿,她慈祥、和藹的面容又展現在人們面前。
神山年保玉則,以其重巒疊嶂,雪嶺泛銀,嚴冬打雷,盛夏飛雪,風吹石鳴,月明星燦而聞名。
外星遺蹟
大約一萬年兩千年前,一架滿載外星人的飛碟墜毀在西藏山區,少數生還者逃避原始人類的追殺,躲避在山洞中。
大約在1937和1938年間,一個由中國考古學家齊福泰(Chi Pu-Tel)帶領的考古隊在西藏東北部的巴顏喀拉山山脈的一處洞穴中,發現了很多史前壁畫。畫有太陽能及其它星系的連線,還有頭帶圓形頭盔的人像。而且在壁畫之旁發現有許多奇怪的墓穴,這些墓穴沒有任何碑文,裡面埋葬着類似侏儒人的遺骸。從這些屍骨可看出他們的身體非常纖細瘦小,但頭部非常大,與現今傳聞的外星人體形相似。
在墓旁更發現了多達716塊由石頭製成的碟片,這些石碟厚度約兩公分,直經約30厘米,重量約一千克,中間有一圓孔,從圓孔向外延伸出雙重螺旋溝槽到邊緣。
到了1960年,北京大學楚聞明(TsumUmNui)教授,發現那石碟上含有鈷[5]等金屬,用超音波或電波給它一定頻率的激發後,就會有節奏的振動起來。經多年的研究成功的翻譯出石碟和的碑文。當他完成這個研究時,卻面臨到一個難題:就是校方禁止他發表這項報告。因為他的結論過於驚人,他說那些石碑是敘述一件外星太空船墜毀的事件。
但經過一番努力爭取後,這位教授最後獲得許可發表他的報告。他稱呼事件中外星人為杜立巴(Dropa)族,約於一萬二千年前,他們民族的一部分(指洞穴中這些埋葬人)在長途的太空航行之後,潮流到第三行星(指地球),太空船不幸墜毀在巴顏喀拉山。大多數的族人在墜毀時死亡,少數生還者無法修復太空船隻好睏居山中。他們想與當地的原始人類友好相處,可是這裡的居民驅逐和追殺他們。因此,他們只好躲藏在這個小洞裡。
當然,他的這個驚人報告,立刻引起其他學者的嘲諷,認為這個故事完全是虛構而毫無意義的。可是在西藏古代的一些傳說里,有一個描述從「雲彩」中來的醜陋入侵者的神話故事。裡面所描述的令人害怕而醜陋的入侵者的外形與「杜巴立族」人卻十分雷同。
在他的報告發表後不久,因受許多學者的冷嘲熱諷,楚聞明教授只好移居日本。在完成第一部有關石碟秘密和手稿後,不幸過世。中國大陸從1966到1976年,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許多歷史古物被摧毀,石碟也因而不知去向。有人說北京大學仍保有文物,也有說流落在台灣。1974年,奧地利的工程師ErnestWegerer無意中於Xi`的Banpo博物館收藏中,發現了兩個石碟,並配有1962年楚聞明的報告敘述。因而讓這個事件再度受到世人的重視,寄望現代的學者能再重新調查這個事件的真實性。
相鄰景點
視頻
巴顏喀拉山脈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貶謫也風流 詩人們的嶺南,博物
- ↑ 青南高原 青藏高原的精華所在,中國國家地理
- ↑ 「高原神獸」白唇鹿「神」在哪兒,新浪博客,2010-06-10
- ↑ 被國家和時代傷害的女性—金城公主和親的歷史真相 ,搜狐,2017-04-26
- ↑ 鈷,阿凡題